28年,做好一碗“温州味” 徐小莲的早餐店成了网红店

浙江日报 2020-09-18 09:48:00

  一份早餐,唤醒一座城市活力,见证一座城市的小康生活。在温州,糯米饭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早餐。

  夏日清晨六点,温州市区九山河畔街角早早排起长队,大家等待的就是这份“温州味”。在这里,徐小莲的“九山饭团”早餐店一开就是28年。她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把浸泡了半宿的糯米一勺一勺舀出来,倒进蒸笼。烧开水、炊米饭、备食材、磨豆浆,等待第一笼喷香的糯米饭出锅……一刻也不能停歇。

  “做好这碗‘温州味’,我们不敢马虎。”徐小莲说,虽然今年突发疫情,但早餐生意不受影响,不少客人还巴望着她的早餐店早点开张。“好吃”“价格实惠”“记忆里的古早味”,听到大家一致好评,徐小莲擦掉沾满糯米的手,笑眼相迎。看着大家幸福地吃着早餐,徐小莲又笑了,“幸福生活靠双手打拼,也期待未来会越来越好。”她欣慰地说。

  凌晨四点:糯米香

  凌晨相见,今年58岁的徐小莲,脸上却丝毫不见倦容。她个子不高,两手袖套、头戴围兜,早已在案边准备各色早餐,麻利的手速让人跟不上。“年轻人,你们要不要再休息会儿。”她反倒笑着问。

  走进徐小莲的早餐店,你会感觉有点“拥挤”。一边是厨房,另一头紧挨着两三个小餐桌。凑近案头看看,各式食材整洁分明。

  “可都是新鲜的!”谈起早餐,徐小莲又神色认真,她对食材选用有自己的坚持,制作时间也要掐准:凌晨三点起床买来猪肉、大头菜、香菇一起熬制肉躁,榨菜佐料一并调好,接着重新泡软油条、炸至松脆,寸肠切片装碗备着,肉松、香葱盛好放在一旁……

  凌晨四点,第一屉糯米喷香出锅了,打破寒夜的宁静,闻着心头一暖。

  “让早起的人吃上一口热乎饭,我们总得更早点。”她的话也让人心头一暖。

  几十年如一日,徐小莲的这股赶早劲儿,就没停过。她的早餐店长期驻扎在九山巷弄,张眼望去,附近少年宫、小学、初高中、老年大学连片。

  在温州人心中,一口糯米饭,一勺豆浆,是清晨味蕾最熟悉的记忆。1992年,温州市区九山一带便学生密布,不少早餐小贩出没。彼时,徐小莲才30岁,家住附近的她看到了生计希望,便开始尝试学习制作糯米饭。

  “虽然那时年纪轻,手法不熟练,但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每天都精力充沛,干不累也动作快。”一开始从事早餐生意,徐小莲还有点局促,她起早贪黑,先在家里煮好糯米,再带到校门口贩卖。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拙略手艺”竟受到不少顾客认可。

  生活在点滴成就和欣喜间延展。徐小莲说,从那时起,她便开始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如何做好一碗地道的温州糯米饭。10多年前,她和丈夫租下沿街店铺,开始齐心贩卖早餐,精心改良可外带的糯米饭团。街坊邻居认准了徐小莲的手艺,生意也跟着走。

  “老板娘,给我来两个饭团,老样子,带走!”正回忆着,这天的第一位客人上门了。掐表看时间,5点24分,夏夜刚亮,原来叶师傅在附近菜市场上班,十多年就好吃徐小莲手里这碗糯米饭。“早点吃了有力气干活,再过会儿来买就要排队咯。”他说。

  早上七点:天光早

  徐小莲是地道的温州人,家就住在离店铺不远的九山湖畔马宅巷。对话间,她操着一口纯正的温州腔,也让来往顾客倍感亲切。

  “天光早!”(温州话意为“早上好”)6点10分,太阳露出金边,夏日苏醒,街巷烟火气渐浓。

  此时,徐小莲的早餐店前人气聚拢。她笑脸迎着,对大家不停说着“早上好”。走在巷子边看看,沿街店铺可不少,面店、煎饼铺……但悉数未开张,只有徐小莲的早餐店持续飘着热气。

  “阿莲,来份糯米饭不要葱。”隔壁家的王老伯早起锻炼,每天来准时吃早餐;“孩子快迟到了,来个饭团带走。”陈老师常带孩子上学经过;“对着单子,外带十份!”附近跑腿小哥说,清晨总会接到这里的单。

  不一会儿功夫,店门口队伍越排越长。徐小莲来不及搭话,加快了手速。她左手摊开热毛巾,铺上糯米,右手拿着勺,迅速加进榨菜、脆油条、腊肠,再淋上肉躁,撮点肉松和葱沫,一颗咸蛋黄,塞到放不下,最后盖上糯米包陷,跟变魔术似的,揉搓按压成团。“别着急,封袋前再浇点肉汁,更入味!”才三十秒,她就做好了一份热腾腾的糯米咸饭团递上。

  “卖了快三十年,闭着眼睛都知道怎么做。”分量足、味道实在,这是徐小莲自己的坚持。她的糯米饭标价四元、五元、六元,只是区分不同大小,佐料种类却一致,“温州糯米饭配料讲究比例,少一种,味道就差了。我们宁愿吃点亏,也不能降低标准。”她又头头是道。 

  用顾客的话说,徐小莲是“大方”。客人说要加点肉沫,她就多舀两勺;少点糯米,就多塞点佐料补齐。半小时不到,满满的肉躁换了第二碗,第一笼糯米就快见底。“后面的人别着急,饭还多着呢!”她热络地招呼起来,又麻利地将新的糯米加进蒸笼。

  早上7点到9点,是徐小莲最繁忙的时期。掐表赶路的上班族、晨起锻炼精神抖擞的市民、匆匆经过的学生……几乎同一时期,涌入这家早餐店的小小窗口,顾客一拨换一拨,但一碗糯米饭下肚后,每个人的神色变得满足而幸福,都留下了相似的评价,“好吃”。

  中午十二点:家乡味

  等到十点,本以为过了早饭点,徐小莲可以歇歇,但店门口长龙依旧。十一点,顾客开始稀稀拉拉,但刚说句话,又有人上门,她还是离不开这方寸灶台。

  午时,还有人吃早餐?这个点,更多的人是来寻“味”的。

  “十几年来没变过。”何奶奶以前家住附近,就常带着孙女来吃早点,现在搬走了,孙女也长大了,时而怀念这份糯米饭,“我也是看着小莲长大的”,她感慨;队伍后头,李师傅接过话茬,“这就是从小时候的味道。”从江西来务工的杨佳文则不住地扒饭,这是我印象最深的“温州味”。

  “更多的时候,别人认得我,我不认得别人。”说这话的时候,徐小莲终于得空抹掉额头的汗。持续8个多小时,她不敢吃东西不敢上厕所,一直站着,“人家上班上学等着,我们总不能耽误时间。”

  很多人眼里,开早餐店,利润高。但在徐小莲眼里,这些都是“辛苦钱”,薄利多销,平凡的坚持,只是为了养家糊囗。

  幸运的是,近年,她的早餐店经过20多年的坚守,默默出了名,频频出现在电视节目,各大美食推荐平台中,成了一家“网红店”。市民前来打卡拍照,将这份“温州早餐”发布到网络,又吸引不少网友前来合影。

  “我们都是普通人,之前早餐店的画面登上央视,还是朋友告诉我们才知道。”谈起《早餐中国》拍摄的花絮,徐小莲更显腼腆,不知摄制组为何找来,只觉得大家拍摄辛苦。

  原本,徐小莲的早餐店每天营业到中午,现在客人不断,有时候要一直开到下午两点才歇停。为吃上这口特色温州早餐,不少市民不远千里赶来,排队等候最长超过两小时。“不是不想客人来,也是不想他们太辛苦了。希望人人能轻松吃到这份‘家乡味’。”她说。

  当被问到为何不增加人力,扩张店铺时,徐小莲又擦擦手,视线放远,满是感慨。“我年龄也大了,精力大不如前。手里这碗饭还一直做着,也是有感情。”面对各式标榜,她不敢说自己家是地道的温州糯米饭,每家口味不同,只希望对得起像家人一样的老食客的信任和依恋。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