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蓝色磨刻花高颈玻璃舍利瓶 见证温州“海上丝绸之路”

温州网 2020-10-26 07:32:19

  北宋慧光塔(资料图)

  如今的慧光塔

  温州网讯 日前,上海博物馆联合浙江省博物馆等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江南15家文博单位,举办了《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其中一件重要的展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关注,它就是出土于瓯海仙岩慧光塔的北宋蓝色磨刻花高颈玻璃舍利瓶。

  本期《温州宝藏》就讲述它的故事。

  前世传说

  出土于瓯海仙岩慧光塔

  这件北宋蓝色磨刻花高颈玻璃舍利瓶,出土于1966年,是一件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玻璃器,现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品。它高9厘米,外形似北宋汝窑、定窑的瓷器纸槌瓶,宽平折沿,细长颈,球形腹,喇叭形足。颈自下而上略有收窄,上部磨刻二道凹弦纹,下部磨刻四个不规整的圆拱形图案。肩部磨刻一道凹弦纹和一周十二个排列不甚规则的橄榄形磨饰。腹部磨刻三组折枝花草纹。器底厚而呈深蓝色,器身浅蓝色。瓶体材质细腻,透明度好,杂质极少。内壁光滑,外壁有水平纹理,可见该瓶采用了吹模成型的制作技术。

  慧光塔又称仙岩塔。据史料记载,早在南朝刘宋初,时任永嘉太守的谢灵运曾游过仙岩、帆游,写下《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游赤石进帆海》等诗篇。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仙岩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慧光塔创建于唐大中年间(847年~859年),重建于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1966年底到1967年初,慧光塔内除发现500多枚唐宋钱币以外,还发现漆器、金银器、玻璃器、佛经、铁器等各类文物69件,除3件为清康熙年间的以外,其余均为北宋庆历以前的。这些珍贵文物现分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瑞安市博物馆。

  在这些珍贵文物中,描金识文檀木舍利函是一件漆艺复杂的国宝文物。函内装有錾刻开光莲花纹带盖舍利金瓶、金漆木雕东方持国天王像、蓝色磨刻花高颈玻璃舍利瓶等金银器、佛教造像和玻璃器,堪称“宝函”,是众多舍利容器共用的外重舍利容器。其舍利容器共有舍利函+金瓶、舍利函+银瓶、舍利函+刻花玻璃瓶等七种组合,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组合最为复杂的舍利容器之一。函内底的金书题记表明它制作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其中,蓝色磨刻花高颈玻璃舍利瓶内装有较多的白色细珠粒,这些白色细珠粒应是影骨舍利。

  温州“海上丝绸之路”输入

  唐代,温州是全国沿海贸易港口之一。五代十国,温州隶属吴越,沿海航运发达。北宋,温州的海上交通贸易往来更是活跃。杨蟠任温州知州时,曾作诗称赞温州是“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伍显军介绍,根据上海博物馆为配合《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出版的图录可知,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海的北宋初年的井里汶沉船、印坦沉船中可见到大量同类玻璃瓶,以蓝色和绿色为多,磨刻纹饰处工艺细节完全一致。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奈曼旗辽开泰七年(1018年)陈国公主墓、天津蓟县辽清宁四年(1058年)独乐寺塔塔基中都出土了相同磨刻工艺的较高大的玻璃折沿瓶。安徽无为县城关宝塔底部、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也都出土了相同高度的玻璃器。因此,这类玻璃器主要流行于北宋早期。温籍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认为该玻璃瓶应是从海路输入温州的,是伊斯兰玻璃手工业兴盛时期较典型的产品。

  伍显军表示,慧光塔和白象塔素有温州“古刹文化双璧”之称,塔内珍藏着丰富的佛教文物,也有较多的道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文物,表明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的过程,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和文明荟萃的过程,推动了佛教为社会的广泛接受和社会文化的兴盛发展。因此,北宋蓝色磨刻花高颈玻璃舍利瓶是温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物。

  今生故事

  清代玻璃制品占比最大

  今年5月25日,“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文物197件组,以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并借展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15家文博单位的重要文物,涵盖骨角器、玉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古籍、漆器、家具、印章、竹木器、玻璃器等诸多门类。

  该展览是典型的主题性展览,突破单一门类,突破时间脉络,侧重文物阐释。展览以清代王翚《康熙南巡图粉本》开篇,强调江南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继而引出五大板块,讲述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安礼乐仪又旷达洒脱的江南,治平济世与明德修身的江南,阳春白雪与市井浮生的江南,抱诚守真与海纳百川的江南。力求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历史之重,体会江南文化。

  “北宋蓝色磨刻花高颈玻璃舍利瓶在该展览的第五大板块《怀器鸣棹》展出,体现江南中西汇通的观念和海纳百川的气度。”伍显军介绍,公元前3500年前,由古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玻璃,他们用它来制作首饰,并揉捏成特别小的玻璃瓶。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多件。从藏品的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

  新闻+

  永嘉出土磨花玻璃碗

  佐证温州“海上丝绸之路”

  2018年5月至9月,为配合104国道温州西过境瓯江特大桥工程建设,并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永嘉县文物馆联合对永嘉瓯北丁山汉六朝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68座,其中,汉六朝墓59座,另有唐、宋墓各1座、明清墓7座,出土陶瓷器、铜器等各类器物200多件,取得了重要成果。

  永嘉瓯北丁山汉六朝墓群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磨花玻璃碗,束颈,球腹,圆底;口径8厘米,高6厘米,最大腹径8.5厘米;肩部饰细弦纹一道,外腹部有三周由多个圆形磨花并排组成的装饰带,各装饰带上方有一道磨花的弦纹带;圆底正中亦置一个圆形磨花;玻璃薄而透明,微泛浅绿色。经检测,该磨花玻璃碗为古波斯萨珊王朝产品,佐证了温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中继港,以造船业闻名于世。

  永嘉瓯北丁山汉六朝墓群发掘入选有浙江省考古界“奥斯卡”之称的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十大发现。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