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戏看温州的科举文化

温州网 2020-11-03 07:34:45
据雍正《浙江通志》载,至南宋咸淳十年止,温州籍中第的进士多达1096名,高居浙江首位。至于武状元,则更是全国之最。

温州曾在中国科举文化史上写下璀璨的一页,据不完全统计,自隋至清,共有文科状元7名,探花、榜眼8名,进士1583人,无论在全国或全省,均名列前茅。尤以宋代为盛,据雍正《浙江通志》载,至南宋咸淳十年止,温州籍中第的进士多达1096名,高居浙江首位。至于武状元,则更是全国之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本文试从温州诞生的宋元南戏作品中寻找答案。

开门办学

学校无疑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基地,多形式开门办学为古代温州科举取得佳绩创造了先决条件。其时的温州,既有县学、府学等官办学校,又有私塾、书院、书会、乡校等私立学校,只要有能力读书的,来者不拒,均可以上学。

关于县学与府学,从以乐清王十朋为题材的南戏《荆钗记》可以得知。如第2出“会讲”及第4出“堂试”出场的举子王士宏、孙汝权、王十朋,都曾提及,王士宏出场说:“自家府学生员王士宏,明日府尊堂试,已约朋友会讲。”孙汝权出场说:“自家孙汝权,府尊堂试,来到梅溪家会讲。”可知孙也当是府学出身。王十朋出场说:“小生姓王名十朋,温州在城居住……忝列庠生之数。”此处的“庠”指的是科举时代府学、州学、县学的总称。可见他们均需经过县学、府学并通过府试获得生员资格之后才可参加“乡试”“会试”,直至“殿试”。

关于太学,这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创办于汉代。南宋太学位于今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是在岳飞故宅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太学中的教师大多来自全国著名的学者如陆九渊、陆九龄、吕祖谦等,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永嘉学派的代表叶适曾担任过“司业”,相当于如今的教导主任。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平民子弟投考者颇多,为平民走上仕途开辟了道路。《琵琶记》第8场“文场选士”蔡伯喈唱【赏宫花】:“槐花正黄,赴科场举子忙。太学拉朋友,一齐整行装。五百英雄都在此,不知谁做状元郎。”又《荆钗记》第五出“启媒”钱流行曰:“老夫昔在太学曾试贡元,人故以贡元称呼之。”前者指蔡伯喈的朋友在太学读书,后者指王十朋的岳父钱流行曾在太学读过书。

关于私塾、书院、乡校等,通称为“学堂”。南戏《商辂三元记》第25出“雪梅教子”,秦雪梅说:“今喜孩儿入学攻书去了,我不免入机织丈匹。”此处的“学”即指“学堂”,下文雪梅问商辂“去哪里来”,商辂曰:“在学堂内攻书。”私塾又称书塾、家塾,据《徐顺平集》考证,王十朋在南宋绍兴年间曾在乐清建立书塾,曾“会集书友,读读学问,先后聚会者共计122人”,可见其时乐清私塾之盛。

关于“书会”,《张协状元》称“九山书会”,成化本《白兔记》称“永嘉书会”,可见当时温州有不少书会。书会原先是属于学校范围的,《都城纪胜》将它与太学、府学、县学、乡校、家塾、会馆并列,更称其“遇大比之岁,间有登第补中舍选者”。此处的“大比”即指“会试”或“殿试”。至于书会才人撰写剧本,那是“书会”从“应举团体”,衍变为戏曲曲艺“编演团体”之后的事。

重视家教

古人历来重视家教,“孟母教子”成才的故事,早就被南戏引用,成为温州科举文化的生动例子。如《荆钗记》第二出“会讲”王十朋念“古风”曰:“萱堂淑贤齐孟母,谆谆教子读诗书。刺股悬头曾努力,引光夜凿匡衡壁。”其中“刺股悬头”是说苏秦“刺股”与孙敬“悬头”的好学故事。“引光夜凿”是说匡衡好学的故事,王十朋少年丧父,惟赖母亲训育成人,正因为有如此良好的家教,才在堂试、殿试中均获得第一名。

《商辂三元记》中的商辂受到的家教更典型。第26出“雪梅断机教子”的曲词令人感动,如【红芍药】:“我为甚的,空房独宁?商郎命短,闪得我不前不后。儿,我在家守节时,指望你做场荣耀……畜生,你是个大丈夫,须当万里去封侯。到如今不成就,不唧溜,恰如断了机头。”又【前腔】:“老公婆容奴禀覆,你媳妇怎学得断机孟母?你孙儿背师远游,与学生上街去打场戏球,奴本要责罚,又恐傍人道奴不是亲生嫡母,今日教子不成,因此上把机头断了。”此剧后来被改为温州高腔《拜天顺》,商辂被改名为乐清人章纶,一直在民间演出。

培养志趣

人才成长的关键在于培养志趣,有了志趣才会发愤图强。温州古代之所以成为状元之乡、进士之邑,原因即在于此,请看南戏中:

有一举夺魁的,如《刘文龙菱花镜》的刘文龙、《荆钗记》的王十朋等均是。刘文龙,据考是温州城里人的一位解元,新婚才三天,即进京赶考,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结果及第中状元,护送昭君出使匈奴,被封做左贤王,经过种种曲折,终与萧氏团圆。

也有一考再考,艰难中举的。《琵琶记》作者高则诚连考多次不中,直至元至正四年、四十岁左右才中乡试,第二年才考中进士。南戏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王魁负桂英》的王俊民、《玉玦记》的王商、《拜月亭》的蒋世隆、《绣襦记》的郑元和、《南西厢记》的张珙、《金印记》的苏秦、《破窑记》的吕蒙正、《珍珠记》的高文举、《朱买臣休妻记》的朱买臣等。

更有今生不遂、来世再考的,如早期南戏《祝英台》的改本温州和剧《两世缘》中的梁山伯就是如此。该剧原名《还魂记》,自明初开始一直盛演于民间,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马文才闻讯,亦悬梁自尽,于是梁、祝、马三人的阴魂共赴阴曹诉状。阎君取金盆令梁、马分别与祝濯发,结果,梁、祝结发,由阎君判为夫妇还魂;文才不服,被投胎为公猪。梁还魂后上京中得状元归,遂与祝结为连理,一家团圆。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在鼓励读书、选拔人才方面,与今天的高考制度颇有相通之处。通过南戏研究,总结温州科举的兴盛原因,为发展温州当代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供经验教训,当不无益处。

来源:温州日报

徐宏图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