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山听山: 那缕曼妙的空谷回音

温州网 2020-11-09 09:38:05

听山堂所在的旧宅,左图为“手妙心仁”匾额。

弘一法师写给刘肃平的信。

响山村大榕树。

响山是永嘉楠溪江下游的一个村庄,名字富有诗意而令人浮想联翩。楠溪江在村前以弧形状态绕过去,水流是平缓的。

响山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旧时,半岛地理位置却也为响山人设置了天然的障碍,山和江阻隔着响山与外界,响山人出行必先摆渡,倒是途经这里的温州小客轮为响山人进城提供了些许方便。响山人还有饲养奶牛的传统,这又衍生出一些逸闻:遭遇台风时,牛奶无法运出,养牛户便挨家挨户分牛奶,牛奶一时喝不完又无保鲜设备,响山人便挤掉牛奶水分,制成铁硬的奶糖。听着就令人羡慕,那时他们就有自制的奶糖可吃。

如今,通村的越江大桥建起来了,还在南边的山脚凿了一个隧道,响山现已四通八达。我走进村庄,老建筑还是有的,那是祠堂和庙宇,旗杆夹上积满沧桑的青苔,石板路上刻下悠悠岁月。一棵大榕树独立成风景,独木成林,根须密密麻麻,榕树最能诱发对家族繁衍的联想。

船只停满村口——刘显藜与听山堂

我封存所有见闻后来到目的地——刘存确寓所。这是一座西式建筑,狭窄的道坦里栽植多种植物,自然而随意,有些藤蔓已爬到四楼的外墙上,有零星的花朵,房主人还是讲究天人合一的。刘存确是易学专家,善卜卦,诙谐健谈,我们就在轻松的气氛中聊开刘家非常严肃的话题。

响山之名显然是某山能发出特殊的声响而来,于是,响山读书人刘显藜在创办私塾取堂名时信手拈来就叫“听山堂”。刘显藜是清道光年间监生,无心仕途,遂生开堂收徒讲学之念。刘显藜还身怀岐黄之术,与枫林徐定超等名医均论过道,在温州府小有名气。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旧式中国传统文人的价值取向。刘显藜创办听山堂初衷就是向学生传授儒、医知识,造福乡梓。

据宗谱纪事,开堂那天,响山村热闹非凡,附近地乡绅名流专门乘坐舴艋舟前来庆贺,从上游下来的竹篷舴艋和从下游上来的帆船将村口河道泊得满满当当,蔚为壮观。流水席从刘氏大宗一直摆到路道上。听山堂一开堂便一鸣惊人。楠溪江流域的学子纷纷上门求学,乐清和郡城的学子也不辞舟楫之劳顿慕名到响山游学,响山村从此舟楫不断,这个半岛村庄空前繁华。刘显藜桃李满天下,为县学、府学输送了许多有用之才。

我专程去瞻仰听山堂旧址,其实就是刘家老宅,现已空置,瓦檐经过整修,老屋低矮却透出一股威严,我轻推门扉,吱呀一声一推便开,室内颓败,那个大房间便是学子读经的所在吧?我想象着,先生摇头晃脑念着,学生们摇头晃脑跟着念,琅琅书声会传出好远好远的。我在屋里感受前人的信息,我作天马行空的联想,这个小小的空间曾是传承楠溪文脉的重要场所,这条文脉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多么简约的传奇啊。中堂“手妙心仁”匾额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这里不仅传道解惑,还培养出大国手!

刘显藜终生从教从医,德艺双馨,后人和学生为他个人建祠,以纪念其功德,每逢先生诞辰,前来祭祀者甚众。刘显藜先生祠毁于“文革”,祠基被人建房了,实在可惜。

交往弘一法师——医术传家五代人

听山堂第二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显藜两个儿子在医术上均取得很高成就。

长子刘庆烈老成持重,幼习四书五经,由生员、贡生一路上阶直达,苏南也有一个候补肥缺留给他,族人希望他能做官以光宗耀祖,但他令族人失望了,他无意仕途而着意岐黄。他的选择也得到父亲的认同。于是,他在听山堂执教的同时悬壶济世,辛亥革命后更是专攻中医。刘庆烈是楠溪江流域典型的大儒医,精通医经医理,对《伤寒论》更是应用自如,接诊患者往往手到病除。

在响山村流传着许多刘庆烈的行医故事,他没有名医的怪癖,对待患者一视同仁。相传有一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有一老乞丐病倒在村口,他听到后立马放下手头活赶到村口,只见老乞丐须眉皆白,衣着却也整齐,双目紧闭已然奄奄一息,他对老乞丐进行把脉,脉象非常怪异,久久无法确诊。村民们见刘庆烈束手无策的模样,颇感惊奇,有什么样的怪症能难住他呢?刘庆烈不敢贸然出手,吩咐村民将老乞丐抬到凉亭里,再对老乞丐进行把脉,这下倒好,脉象正常了,脸色也慢慢红润起来,正感奇怪时,老乞丐自己清醒过来。这是一次有意义的邂逅,老乞丐是来自金华的绝世高人,他精通医术,尤其在针灸和整椎方面在当地罕遇对手,年迈之后童心突发,要云游天下访名医磋技艺,行到温州江北地界,听说响山地方有国手,便慕名而来,老中医用这样的方式与刘庆烈见面,乃是有意试探一下他的医德。见刘庆烈如此善待患者非常满意。金华老中医在听山堂一住就是三个月时间,他们谈经论道,老中医还将自己一生行医心得倾囊传授给刘庆烈,于是,听山堂又拥有了整椎独门绝招一直延续至今,到后裔刘良海这一代辅以现代医疗器械,整椎已臻完美。

刘庆烈出诊却是讲究排场的,每次出诊必坐自家的小轿,即便水路可达的地方也不例外,小轿装船,船靠岸后便上轿,但决不叫患者多付资费。 有一次到温州出诊,舴艋船在东门浦码道靠岸,患者家属已早早等在那里,他们拉来一辆黄包车,刘庆烈却执意登上自备的小轿,令他们面面相觑。刘庆烈吩咐后人,从医者体面的行装也是一味药,即患者初次见面便能接纳你,沟通方便多了。刘庆烈从医几十年,治愈疑难顽症无数,积累的医案是听山堂的宝贵财富。

刘庆烈弟弟刘庆治医名被文名所掩盖。刘庆治,字肃平,以字行。刘肃平天资聪颖过目能诵,五岁诵经,十岁作文,被乡里唤作神童。他几乎与哥哥同步考取功名,也由生员、贡生一路上阶直达。刘肃平对仕途更加冷漠,只将考功名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罢了。关于刘肃平的传说散珠般散落在民间,现今,乡野一些路亭里还有他撰写的对联和题额,一些族谱还有他撰写的谱序或者诗文,在附近地影响深远。

而最使他出名的却是与弘一法师的交往。在温州修行的弘一法师一天偶然在市区万岁里叶震昌客栈看到“震川文派朋樽盛;昌谷诗题旅壁多”门联,大为赞赏,写信给刘肃平,特意提及。据刘氏后裔相传,此联为刘肃平撰并书,弘一曾经乘船专程到响山拜访他,头两次未遇,弘一留下书信憾然回城。第三次到响山时,终于与刘肃平相遇。他们年龄相差一岁,惺惺相惜相聚甚欢,成就温州文坛一段佳话。弘一法师与刘肃平多次书信往来,现弘一法师书信原件存于温州博物馆,是为难得墨宝。

刘庆烈儿子刘家骁继承父业悬壶行医,从枫林沙岗岳父处传来周易卜卦技艺。峙口塘里人潘伯亮拜刘庆烈学医。潘家家底厚实,出资为响山修建了一座码头谢师恩,而刘家骁则将家藏医典全部送给了潘伯亮。这座码头沿用至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听山堂医脉几乎在这一代中断。潘伯亮见恩师家医脉失传于心不忍,于是转收刘家骁之子、师弟刘存确为徒,刘存确在永嘉县上塘卫生院上班,直至1963年下放回家,从事农技研究,并钻研易经。

刘存确之子刘良海继承医术,现为知名中医。2000年,他接到潘伯亮之孙潘凡平的电话,到他家取回祖上医书。这对良海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原来,当年祖上赠送给潘家的古籍保存完好,可见潘家对这些书籍是非常重视的。潘凡平的还书,为刘良海重新发扬光大古老听山堂成为可能。

来源:温州日报

徐贤林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