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窗口丨永嘉西炉和东炉,一山更比一山”皋”

温州网 2020-12-04 07:52:00
大红柿子,垂挂枝头,山水田园点点红。深秋,迈入楠溪江,随处可见被红柿点缀的风景。

温州网讯  大红柿子,垂挂枝头,山水田园点点红。深秋,迈入楠溪江,随处可见被红柿点缀的风景。

永嘉县鹤盛镇东炉村村党支部书记周丐和站在村口,身旁是烂在枝头,成风景的柿子林,远眺是红柿卖得火热的西炉村:“我们的资源,可一点都不比西炉差,但事实上,我们的发展落在了西炉后头。”

在永嘉山区,曾经的东皋乡,是远近闻名的“红柿之乡”,西炉村则是“红柿之村”。早在1996年,西炉村就是永嘉县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典型。依托红柿,西炉找到了致富路。

东炉人“不服气”,盼着一山更比一山“皋”。20多年来,西炉的红柿之路一度坎坷,村民曾纷纷砍掉柿子树改种杨梅,如今,依靠原先的底气和不断的市场拓展,西炉柿子成功突围。而东炉选择的是另外一条路,他们把柿子转化为风景,在这个秋冬的季节,风景如画。

东炉村柿子树下,挑水的老农路过。翁卿仑 摄

坚守

甜蜜产业的收获

楠溪江蜿蜒流淌,400多年前,原溪边居民迁到岸溪东西两座山上,择小盆地而居,于是就有了西炉村和东炉村。

时下,走进西炉村,家家户户刨柿子、晒柿饼……小村迎来了繁忙的收获季。

82岁的周吉楼在村里转悠,看着大伙忙碌。村里鲜柿子和柿饼的价格分别是3元、20元左右,每天都有游客上门购买,现在还通过电商销售,柿子很是抢手。

但在老人的记忆里,还留有“西炉西炉山,山岭真难攀,山上无柴采,地上无粮栽”的记忆。

30多年来,周吉楼祖孙三代人,依托红柿资源,筹建出山公路、扩大红柿种植规模、探索红柿深加工,发展多样水果,并接力西炉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带领村民致富。

永嘉红柿在温州地区一度畅销,其中以西炉红柿最为知名。西炉村有700余年的红柿种植历史,被称为永嘉红柿的发祥地。

但在2010年前后,西炉红柿却遭遇寒流。当时一则“吃红柿易得结石”的新闻盛传后,市民以宁可信其有的心态,直接波及到西炉红柿的市场销售。楠溪江沿岸的红柿也从那时开始,年年烂在枝头。

看不到盼头的西炉村民们,开始砍掉自家的柿子树。周吉楼的儿子周益朋,时任西炉村党支部书记,急在心头。

周益朋逐渐发现,楠溪江挂在枝头的红柿,有摄影爱好者来拍照。“我制止了大伙砍柿树,并对村集体的红柿进行承包,要求每年小雪节气才采摘,之前留在枝头作风景。”

来看红柿风景的人群,撑起了西炉“红柿村”的火热,也在带动其他农产品销售。在永嘉县政府的支持下,西炉村还举办了多届红柿文化节,请来专家,为红柿正名。

而为了改变红柿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周益朋带领村“两委”,引入东魁杨梅、枇杷、水蜜桃等新品种,欲借助村里的知名度,打造水果特色村。

对红柿的坚守,以及多样化水果种植拓展中,西炉收获了“甜蜜”产业。如今,西炉全村共有红柿600余亩(含村集体300余亩),年产量120余万斤,年产值达300余万元;杨梅1500余亩,年产值达700多万元。

同时,在西炉村组织的带领下,相继成立了永嘉县东皋红柿专业合作社、杨梅合作社,不仅推动村集体经济有效增收,更让老百姓实实在在致富。

摄影爱好者们在东炉村创作。翁卿仑 摄

探路

风景里的远方

跨过楠溪江,东炉就在西炉的山对面。

“去年,村里申请项目建设,镇里把我们村和西炉村都报上去了,西炉批下来,我们没有。”村支部书记周丐和说道。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政府大力支持下,2018年以来,西炉村共投资2300多万元,通村道路“白改黑”、乡村购物点、生态停车场、村史馆、美丽庭院、游步道等16个项目,成了“美丽乡村”的典范。

“西炉之路”为西炉村积累了发展优势。周丐和说,两个村的户籍人口均为800多人,目前西炉在家人口有400多人,东炉则只有100多人。对于东炉而言,“西炉之路”不可复制,但却于心不甘。可什么路,才是东炉的路?

在过去,东炉人摘下来红柿卖给西炉人加工。从2017年开始,周丐和自掏腰包,承包了村口的柿子林,让红柿留在枝头成为摄影的风景,以此吸引游客,以期打响小村知名度。

村里错落有致的梯田,加上老树红柿的别致风景,东炉村很快成为了拍红柿风景的网红村,村集体也继续承包红柿林。此后,有大量游客慕名前来拍照,每年柿子红的季节,能带动农产品销售10万元以上。

村民的“创意”也就此释放出来,周寿宽将家中圆木手提等老物件找出来,并在网上采购时尚藤篮,装上红柿,出租供游客拍照,每逢周末,生意火爆。

但是,如何积蓄“网红”流量促进发展,实现村庄振兴?周丐和心里明白,需要产业和项目。“照着西炉的模式,我们如果做柿子产品,估计也能卖出去,但我们‘后天条件’不足,这是很难改变的。”但东炉有3800多棵红柿树,有200多亩待开发的“写意”梯田,现在如果有项目进村落地,相当于找到了一张“白纸”,可以随意画。周丐和说,卖产品和卖风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异曲同工,这是长远谋划的基础,他说,趁着摄影火热的劲头,村里正筹划办一场摄影展,以此进一步打响小村知名度,同时他也盼着有资本能够进入村庄,撬动小村发展。

东炉和西炉村,在红柿的风景里,开始了各自的期待。

翁卿仑 摄

记者手记

要“网红”更要“长红”

近年来,每年秋天,柿子一红,东炉和西炉村也就成了“网红”,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但依然破解不了永嘉红柿产品“无市”的尴尬。

年年柿子红,年年烂枝头。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不利传言影响,带来了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缺乏规模化大批量种植基地,红柿产品的经济效益不被看好,深加工则考虑到成本及操作因素,村民也较为谨慎。

但“它山之石,或可攻玉”。在被称为“柿子之乡”的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柿子是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文成公阳乡的“利柿节”,不断扩大知名度。永嘉能否因“柿”利导,走出农旅结合之路,让一时的“网红”,借势得以“长红”?能否及时加速配套项目建设,让红柿为乡村振兴添彩?唯有巧干实干,靠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和靠前规划,在红柿“柿柿如意”的吉祥物语里,才能最终“柿”半功倍。

我们期待一炉更比一炉“旺”,一山更比一山“皋”!

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

温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金朝丹 陆剑于

永嘉传媒集团记者 吴南杰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