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英的故乡情

温州网 2020-12-16 08:13:08
黄宗英为我市瑞安望族黄家后裔,生于北京,1941年主演话剧《甜姐儿》出名,后主演电影《追》《武训传》等,并创作电影剧本、报告文学、随笔散文,曾连续三次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49年电影《乌鸦与麻雀》,左三黄宗英。

上世纪50年代黄宗英驾驶汽车。

1988年,黄宗英回乡采访温邦彦(左)。

1988年黄宗英回乡,与温州少艺校学生合影。

2002年黄家兄妹共同参演电视剧《大栅栏》。

上世纪50年代初,黄家兄弟姐妹合影。前排左起黄宗英、黄瑞华、黄燕玉;后排左起黄宗洛、黄宗江、黄宗淮、黄宗汉。

温州网讯  前天,温籍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1925-2020)逝世,享年96岁。黄宗英为我市瑞安望族黄家后裔,生于北京,1941年主演话剧《甜姐儿》出名,后主演电影《追》《武训传》等,并创作电影剧本、报告文学、随笔散文,曾连续三次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著有报告文学《大雁情》《美丽的眼睛》《桔》《小木屋》等,与徐迟、肖复兴共同创作报告文学集《为了你,我的祖国》,与丁玲共同创作报告文学集《一代天骄》,2016年出版《黄宗英文集》。

本刊特选登其历年旧照,并配以故乡情缘之文,以为缅怀追念。 ——编者

第一次回乡

成年后的黄宗英定居上海。1963年,38岁的黄宗英第一次从上海来到故乡瑞安,她的目标是采访农民水利工程师戴新泮。县委书记孙宝经接待她,安排住在当时的小沙巷机关招待所。这里环境清幽,房间舒适。

黄宗英放下包袱,当听说新泮伯住在塘下鲍田,为了更好采访他,立马挂上房门,赶赴二十多里外老人的家里,央求住吃其家。当时正是困难时期,老人家好不容易煮点米饭给她,而自己一家吃番薯丝。黄宗英一把夺下他的饭碗,说怎么这番薯丝不给我吃呀?几口吞下两碗后赞叹,又软又甜太好吃了。第二天黄宗英肚子疼,放屁厉害。她问新泮伯是怎么回事,老人告诉她,这东西刚吃肠胃不适应,过几天就会好起来。事后,黄宗英又向老人要了些番薯丝带回上海,老是在邻里间称赞瑞安的番薯丝甜香可口又吃饱。人家说,什么东西都是你家乡的好。

当时其堂内侄黄秉桂跟随她身边,还为戴新泮画了一幅肖像,黄宗英大为称赞,1964年2月23日,她把此画与她写的报告文学《新泮伯》,一起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黄宗英丈夫赵丹见报后,称赞黄秉桂画得好,是个好苗子,要培养他。当时,黄秉桂失业在家,父亲挑水为生。黄宗英知道后,没有顾及自身家庭孩子多,生活艰难的现状,每月仍挤出15元钱按时寄来瑞安贴补黄秉桂,并鼓励他努力钻研画作。

第二次回乡

1975年黄宗英第二次来瑞安,她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又多了一份好奇。那天她逛街经过忠义街太平石一小巷,发现一间做旗袍店铺,真有一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味道,便拐进去看个究竟。里面有位小姑娘却是店主。

黄宗英平时喜欢穿旗袍,又听说瑞安旗袍做得很有特色,就进去打听。她问小姑娘几岁?叫什么名字。得知她名叫曹培华,年仅21岁。黄宗英惊奇不已。又问,瑞安旗袍特色是什么?曹丽华告诉她,要领和关键在于旗袍的下摆和领口。黄宗英问根究底,将下摆和领口领会吃透后,便让小姑娘贴身量体给自己做一件。几天后,黄宗英穿上曹培华亲自剪裁缝制的新旗袍,高兴得手舞足蹈。下摆不紧不松,能微微起飘,领口不上不下,使胸腹饱满不吊襟。黄宗英褶好带回上海,四处宣扬家乡的旗袍做得好,还介绍单位同事和朋友向曹培华定做。曹培华的生意从此火爆。

第三次回乡

1988年端午节前夕,黄宗英风尘仆仆最后一次来家乡瑞安。她是受上海作协委托专访全国十大民营企业家之一的瑞安人温邦彦。

黄宗英生性不喜欢住宾馆,一定要住到温邦彦家里。温邦彦由于房子小没法住,介绍她住到附近他姑妈家,一小间旧式民房,四根柱的床,皮鞋脚的木柜,阴暗又潮湿,但黄宗英却习以为常。不过,她对房间里桌子上摆放的假花却反感,说这些花塑料做的,不喜欢。她说平生最喜欢水仙花,春节的时候,全家团聚,水仙从清水中探出,一朵朵一簇簇,洁白剔透。

从温邦彦家采访出来,她路经东门丰湖街,踏上瑞安有名的硐桥,见桥上的座椅上坐满老人,便插进去也坐了下来,跟老人们一起交谈。她对家乡的一事一物感到特别新鲜,撑开五指,神采飞扬,连声询问,硐桥有多少年了,是谁建造,为什么叫“硐桥”,桥上造的是什么庙,纪念谁?她都一一牢记。

黄宗英的三次回瑞安,笔者均负责陪同,点点滴滴记在心头。如今,黄宗英老师走了,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家乡的人们再也见不到听不见她的音容笑貌。愿她一路走好。

来源:温州日报

柴良干

本文图片由黄海波及其亲属提供。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