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逃警报

2020-12-30 18:11:36
笔杆是抗战的先锋。”虽然没有投笔从戎,但丰子恺的心是和整个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下旬,日本人采取迂回战术突然袭击丰子恺故乡石门镇,仓促之际,丰子恺写下了“宁当流浪汉,不做亡国奴”的立心之言,领着家族老弱幼小十多人,带着两卷铺盖,逃离当时已经成为火线的石门镇,开始了辗转多地的流离生活。在漂泊过程中,丰先生也未停止过漫画创作,还戏称自己是“艺术的逃难”。他一边参加神圣抗战的宣传,也对战乱造成的民族灾难和社会民生的艰困有了深切的感受和了解。他胸怀祖国大地,心系贫苦百姓,一路走、一路写、一路记、一路画,把逃难时所见、所闻、所感绘于纸上。是丰子恺书写中华儿女自强自立、保家卫国、生生不息的写照。

  民国二十八年春,丰子恺离去桂林、迁居宜山。那时丰子恺还在浙江大学任教。因为宜山每天两次警报,不胜奔命之苦,丰子恺把家里老弱者六人送到百余里外的思恩县的学生家里,自己和十六岁以上的儿女四人住在宜山;丰子恺是为了教课,儿女是为了读书。日军在南宁登陆之后,宜山的人,大家忧心悄悄,计划逃难。然因学校当局未有决议,大家无所适从。丰子恺每天逃两个警报,吃一顿酒,迁延度日。

  宜山的警报像课程表一样排定:上午八时起一次,下午二时起一次。丰子恺在浙江大学教课。教艺术欣赏与艺术教育,排在下午二时。这一学期中,丰子恺只上过一次课,其余的都被警报放假了。放假是先生的幸福。尤其是丰子恺,从家里到学校,要走三四里崎岖不平的路,走到时气喘汗流,讲不得课。放假在丰子恺看来应是很大的幸福。但在那时候,这幸福并不大。因为不上教室,就得上防空洞,防空洞的路也很崎岖。只是上教室要唱独脚戏,讲自己并不高兴讲的话,而上防空洞,没有这种苦处,倒可选几个相识或不相识的人,随意谈天,自得其乐。有时“联络感情,交换知识”,有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那时丰子恺想:上防空洞比上教室更有意义。

  警报规定来,而飞机难得来。因此丰子恺进洞以后,恐怖的心情少,而谈天的兴味多。在最初,有许多胆大的人,经历了这情形,便懒得上防空洞,而冒险住在家里。结果便宜了他们,他们便自豪。后来有一次,飞机真个来了,而且炸死了许多人。从此以后,自豪的人便不敢再豪,警报一响,大家按时入洞。因此入洞一事,渐渐成了定规,竟同上课一样。

  丰子恺入防空洞,最初带一册书,后来废止了。因为丰子恺觉得和同洞人闲谈,比读死书有意思得多。丰子恺不欢喜找熟识的同洞人谈天,而欢喜找不相识的同洞人谈天。在洞内,不比在路上,素不相识的人,都可以随便招呼,而且一招呼就很亲热。丰子恺往往选定一个对象,预先估量这人是什么路道,有过怎样的生涯的,然后去同他攀谈。

  笔杆是抗战的先锋。”虽然没有投笔从戎,但丰子恺的心是和整个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大灾大难面前,丰子恺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诚,他要用笔作为武器参加神圣的抗战。正如陈浮在《抗战中的丰子恺先生》一文中所写:“虽然不免老朽,不曾上前线杀敌,但已经是一位民族统一战线中可敬的战士。”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