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引领的海上“两山”样板

温州网 2021-01-10 09:31:11

  温州网讯 “无论在品质和产量上,霓北的紫菜肯定要比以前好。”随着去年12月28日蓝湾二期的重头戏——破堤通海正式启动,南北海域海水互融后带来海水盐度、温度变化,将会有利于紫菜生长,洞头霓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志涛介绍说。

  14年前,一条大堤,跨越海峡,拉近了海岛与陆地的距离。14年后,审视筑堤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海岛人民毅然选择“破堤”,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是洞头的立身之本,从持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示范区创建、大力度进行海岛生态化修复,到建立多级“湾滩长”制,强化长效管理,一个以生态为引领的“两山”海上样板,正在洞头一步步走进现实。

  一条海堤的生态困境

  2006年4月,灵霓大堤建成通车,14.5公里的双向两车道,让洞头从孤岛变半岛。在机关工作的陈坤沈还记得,为了建堤坝和环岛公路,洞头居民可谓“全岛总动员”:有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自愿拿出一个月工资、有在外企业家电汇捐款、有村民捐砖头、还有老人捐掉金戒指……每家每户都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关注建设,助力建设。

  成为半岛之后的洞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井喷的态势,有数据显示,通车10年,洞头生产总值从19.10亿元增加到61.48亿元,年均增长13.8%。

  但随之而来的,是灵霓大堤阻隔带来的生态压力。据介绍,由于堤坝隔断,瓯江口和霓屿岛之间的海域被分割为南北两片。紫菜养民张高燕慢慢发现,养殖在北片海域的紫菜常会出现不发芽或发育不良的情况,甚至绝收。经过专家分析,紫菜育苗期正值9月汛期期间,上游暴雨或水库开闸泄洪,大量淡水经瓯江口冲入北侧海域,海域盐度降低,而紫菜育苗时最关键的,正是高盐度的海水环境。

  海水环境的改变,还影响到原来在瓯江流域生活的凤鲚、鲈鱼、鳗鲡、日本对虾等洄游性海洋生物。“海水环境不同,许多洄游性海洋生物因无法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死亡。”洞头区蓝色海湾整治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昌达说,灵霓大堤的阻隔,灵昆大桥下浅滩退潮时易搁浅,留给洄游性海洋生物比较可行的就绕元觉往南游,洄游距离增加了,面对更多天敌的威胁,存活率进一步降低。根据2017年瓯江干流温州段鱼类群落结构研究显示,本次调查采集到的鱼类仅为历史记录的52.4%。一项来自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调查也显示,20世纪60年代瓯江口的凤鲚年产量稳定在500~600吨,2015年凤鲚捕捞年产量已降至110吨,2018年更是骤减为33吨。目前,灵昆岛南支和北支已基本没有凤鲚鱼卵分布,瓯江口鱼类生存环境堪忧。

  2017年,随着330国道灵霓海堤段建成通车,双向两车道的灵霓大堤交通作用日渐下降,还鱼儿一条“生命通道”被摆上日程。

  生态立县蓝湾助力

  一位资深渔业专家表示,从筑堤到破堤,放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是顺应发展的选择。比如,当年为什么筑实心堤而非镂空底座?一方面与建设经费有关,当时除了政府投资,还动员民间捐款,可资金还是不宽裕;二是建造技术以及当时围海造地的大背景,最终选择造价相对较低的实体堤。

  如今,在灵霓大堤的霓屿侧坝头开240多米的“口子”,并在底部建一条宽约200米的生态海沟,新建桥梁连接原有道路,与现有330国道灵霓海堤段形成垂直交叉,不仅增强路段的通行功能,更让路口设置一目了然。

  李昌达预计,这条生态海沟的效果,需要2年左右时间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此过程中,根据生态监测情况,不排除继续挖深、挖宽,以促进海水交换、纳潮能力,逐步恢复瓯江口海洋生物生态系统。

  破堤通海是洞头生态修复的一个“重头戏”,也是“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二期工程中的代表之作。根据二期项目计划,除破堤通海外,还将实施生态海堤、十里湿地、退养还海等系列生态化修复工程,预计工期24个月,总投资4.51亿元。

  现在,各项生态性修复工程都在稳步推进。十里湿地,就在霓屿岛西北面及灵霓大堤两侧种植红树林和柽柳,总面积0.797平方公里,既建起一道生态健康的绿色保护屏障,又能与湿地农业、休闲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湿地生态经济。目前已种植500亩红树林,接下来还要再种植800亩红树林和柽柳。生态海堤,是对堤坝、护岸实行生态化改造,工程总长约15公里,将构建一条滨海绿色、安全、生态走廊,为当地居民、游客休闲娱乐提供新去处,预计今年6月底前完成。

  未来,该区将在全面恢复、改善海湾水质和生态环境基础上,推动传统渔业向都市休闲观光、生态教育产业转型发展。“洞头拥有丰富的海霞、海洋、妈祖文化,将为海洋文化研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李昌达告诉记者,相关研学策划已交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起草。

  打造“两山”转化海上样板

  2016年,财政部和自然资源部在沿海联合组织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当时,洞头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2019年,洞头再次入围国家蓝色海湾项目,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奖励支持的区(县)。而其修复成果,亮相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入选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

  过去海岛人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卖鱼卖沙卖石头为生,现在同样是卖鱼卖沙卖石头,但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洞头生态修复经典范例的东岙沙滩,周边集聚了近100家民宿渔家乐,老房子增值超过20倍。而此后建成的浙南最大的半屏人工沙滩,成为全市沙滩经济新地标。2018年,洞头区被国家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出门见海、见沙滩,是洞头最亮眼的环境。滩多、湾多,管理起来并非易事,海洋垃圾整治清理、陆源污染排放管控、海洋岸线空间管理、海洋生态资源保护……为促进长效管理,洞头建立湾(滩)长制,按照各类湾滩地理、区位、朝向及功能用途,列出68个湾(滩)实施分类管理。“每年5-11月是洞头旅游旺季,湾(滩)长会结合潮汐等海洋管理的特点进行管理。”洞头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官方”力量外,还有企业、村居等共同参与。此外,还开展“最美与最脏”湾滩双月评选,目前已开展六轮湾滩考核,分别评选出6个最美湾滩和5个最脏湾滩。

  近年来,洞头区还深入实施省级山水林天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水土流失防治、森林质量改善、土地整治与土壤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岸线整治修复等七大工程,促进洞头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加强,生态安全更有保障,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努力打造“山水林田海”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的“海岛样板”,真正把洞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陈蜜 通讯员 王艺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