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遗忘”的明代画家檀芝瑞 其《送别图》被温博收藏

温州网 2021-01-30 09:57:01
《送别图》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为何会被历史“遗忘”呢?本期《温州宝藏》,我们带您寻找他和它的故事。

温州网讯  他是一位被历史“遗忘”的明代画家。他的名字见于日本室町时代的文献,也出现在为数极少的几件竹画上,而这些画作几乎都收藏在日本和美国。

被温州博物馆收藏的《送别图》,是国内现存唯一一件他的作品。《送别图》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为何会被历史“遗忘”呢?本期《温州宝藏》,我们带您寻找他和它的故事。

前世传说 

画芯后面有18人的赠别题咏

这件《送别图》长卷画芯的尺寸并不大,纵高28.4厘米,横长117.6厘米;连跋共长973厘米。图中江面烟岚飘渺,山色朦胧,江岸五六乔木,浓淡错落,枝叶扶疏。主仆五人在江岸话别。面江而立三人,一人右手前指,侧身回顾,与拱手端立者交谈。身后一童子佝偻身躯,背负一个伞状行帐。背江而立二人,被交谈的二人吸引。一人开怀击掌,一人垂手而立。全幅笔墨疏朗洗练,人物形象生动,人物线条劲利流畅。是为粗笔水墨写意画风,从中隐约可见浙派的影响。图左下有“一山”款,上面钤盖朱文方印“檀芝瑞印”。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此画画芯后面有多达18位明代人士的赠别题咏。这18人分别是:高友玑、李瑾、王澈、汪德阳、汪爱阳、李如山、周必通、林一朽、陈应元、任远、林是、汪高阳、胡福、汪梦阳、汪鸣阳、楚登鳌、桂山子和易轩。

题跋的诗词内容记叙的都是送别过程,友朋情深,依依别离。比如高友玑的题跋为:“萧萧鹤发老尚书,援笔题诗赠鲁儒。君念芝兰归故国,须知越海有亲庐。”伍显军表示,从这些题跋诗词可知,这件《送别图》是为张平石送别时而作,作于明嘉靖甲辰年(1544年)。武阳人张平石的父亲张百清在温州府作官,大概是年事已高,将要回山东老家修业,做学问研究,高友玑、李瑾、王澈、汪德阳等文人官员在象浦为他们送别。因此,这件《送别图》是明嘉靖时期文人送别唱和之卷,同时请檀芝瑞作图绘画,留着纪念。

高友玑(1461年~1546年),字肃政,号南屏道人,乐清十二都高岙(今属北白象镇)人。母病,以孝闻于乡里。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治狱详明。十六年,擢江西九江知府,治绩为十三府之最。根据此画判断,高友玑送别张平石的时候已高龄达84岁。

王澈(1473年~1551年),永嘉场二都英桥里(今龙湾永昌堡)人,字子明,号东厓,明正德八年(1513年)举人,授礼部司务,历迁兵部武库司郎中。从此画判断,送别张平石的时候,王澈已经72岁了。

今生故事

被历史“遗忘”的明代画家

关于檀芝瑞,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关于他只有寥寥数语:元代人,擅长梅兰墨竹……而日本的一些史料则是这样描述檀芝瑞:工画墨竹,千竿万株,森然成林,亦擅梅兰,日本君台观藏有其画,生卒年不详。

明 檀芝瑞 竹图 25.8×21.8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伍显军介绍, 目前能够找到的檀芝瑞的作品凤毛麟角,除了这幅《送别图》外,已知的有:《竹图》,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著录于《唐绘手鉴-笔耕园》;《雪竹图》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上有“一山”题款和“壶翁”印鉴;《修篁坡石图》轴,现藏美国著名中国美术史家高居翰教授景元斋。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竹图》看,檀芝瑞画的竹不同于花鸟画中的竹,而是山水画中的竹。在《竹图》和《雪竹图》中,竹并没有像花鸟画那样被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而是成为表现另外的意境的手段,这有些像山水画上的衬景竹。

明 檀芝瑞 雪竹图 册页 纸本墨笔 40.6×59.4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如今我们根据《送别图》可知,檀芝瑞并非是元代人,而是明代人。”伍显军介绍,温州博物馆珍藏的《送别图》为判断檀芝瑞的所在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并且,由此可知,檀芝瑞,字一山,号壶翁,主要活动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擅长画竹、梅花,同时在山水画和人物画上也有相当造诣。

明 檀芝瑞 竹图 局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书画著名鉴定专家杨仁恺在《论古代书画(浙江篇)》 一书中,认为檀芝瑞的画风近张平山、吴小仙一路;《送别图》图中人物四位,离别情态跃然纸上;远山、近水、树石大笔涂写,亦有风致。

张路(1464年~1538年),字天驰,号平山,仅以字行于世,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少年聪慧,见吴道子、戴进所画人物,临摹肖其神,以画成名,是明代追随戴进、吴伟的重要浙派画家,在人物上师法吴伟,但秀逸不足,狂放过之,山水上有戴进的风致。

象浦是瓯江山水诗路的重要节点

《送别图》的众多题跋中,林一朽写道:“象浦归帆促远征,揽衣相送不禁情。”汪高阳写道:“江亭五月柳风清,东鲁游人返故程。路入括山烟树合,潮生象浦海天明。”伍显军表示,由此可见,高友玑等人为张平石送别的地点在象浦。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著名山水诗人,湖北襄阳人,故又称孟襄阳。他的诗格律严谨,意境深远,特别是五言诗,极负盛誉。他的诗与王维齐名,后人提起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人,常常是王孟并称。孟浩然在唐开元年间,因为应举失利,随即遍游吴越,冬至永嘉,在上浦馆遇同乡好友张子容,之后同游江心孤屿,写有《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等诗。

伍显军介绍,《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题中的上浦,其实就是象浦。据南航先生考证,象浦横跨乐成与永嘉两地,即今永嘉县乌牛街道与乐清市北白象镇琯头村(旧名馆头)一带合起来的旧称。上(象)浦馆在今永嘉县三江街道挂彩村与琯头村之间的乌牛街道乌牛码道村,此地有乌牛溪入瓯江,河口即象浦口。南宋《方舆胜览·瑞安府》载:“象浦,在乐清县六十七里。”明天顺《一统志·温州府》载:“上浦馆,在府城东七十里,唐孟浩然于此逢张子容,赋诗‘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明《岐海琐谈》载,宋代温州城外“东北路接黄岩县界曰瀛壖馆,旧在象浦,孟浩然有《象浦馆逢张子容》诗”。古今地名常常方言谐音讹变,两相对照,上浦馆即象浦馆,宋代又叫瀛壖馆,“瀛壖”意为海岸,典出谢灵运在温州的《游赤石进帆海》诗“周览倦瀛壖”。由此可知,上(象)浦是瓯江山水诗路的重要节点。 

 明万历《温州府志》永嘉县境图

然而,同样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象浦驿,在拱辰门外。”明代文林在《怀胜楼记》中写道:“象浦驿既建之两越月,思无以骋使客之怀,接江山之奇胜,复作楼于驿之右。既成,与客时登焉。诸山郁然环列几下,江弥弥然左右合抱如带。两浮屠屹立水中,俨若美侍从相向。”明万历《温州府志》永嘉县境图上,标明“象浦驿”在瓯江南岸。伍显军表示,由此可见,当时,瓯江南岸肯定设有“象浦驿”。

伍显军表示,综合这些史料记载,可知象浦在瓯江北岸,横跨乐成与永嘉两地,当时可能在瓯江南北两岸设有“象浦驿”或“象浦馆”,又或者唐宋时期“象浦馆”在瓯江北岸,明代“象浦驿”在瓯江南岸。至于《送别图》中的“象浦”,究竟是在瓯江南岸还是北岸,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 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视频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