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窑南下东莞“约会” 慰藉在粤温州人乡愁

温州网 2021-02-01 08:08:14
有温籍观众表示:“在东莞看到来自家乡的瓯窑展勾起了怀乡情,看到这源自母亲河的传统工艺,比尝到家乡菜来得更为悠远和深刻。”

“器道之约”宣传图片

广东市民赶来观展

温州网讯  近日,“器道之约——胡嗣雄的瓯窑收藏与美学现象”专题展览南下广东,在鸦片战争博物馆分馆海战博物馆举办。这是温州瓯窑首次南下广东办展,不仅吸引了广东市民,也吸引了不少在东莞生活、工作的温州人前去观看。有温籍观众表示:“在东莞看到来自家乡的瓯窑展勾起了怀乡情,看到这源自母亲河的传统工艺,比尝到家乡菜来得更为悠远和深刻。”

该展览由鸦片战争博物馆、温州博物馆、温州市瓯海区博物馆共同主办,展期一直持续到至3月9日。

搭建温粤文化桥梁,瓯窑实现跨地域交流

鸦片战争博物馆,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面积约80万平方米,是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馆里的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见证。鸦片战争博物馆作为东莞市首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在2019年就与瓯海博物馆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瓯海区博物馆馆长施素娇介绍:当时,瓯海博物馆首度从外省引进的优质展览,就是从鸦片战争博物馆引进的“东风西渐——清代外销艺术品展”,展出瓷器、广绣、广雕、银器、扇子和通草画等清代外销艺术品100多件(套),展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开拓了观众的眼界。该展览举办期间,接待社会各界人士2万余人次,深受专家好评与温州市民欢迎。

近年来,瓯海博物馆以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以文化惠民为目标,始终坚持精品意识,秉持工匠精神,不断突破馆藏文物资源不足的短板,认真打造好每一个展览,同时以展览为文化桥梁,让精品展览走出去,把精品展览引回家,如2017年策划推出的“眼镜的故事”原创专题展览曾先后送展进永康博物馆、丽水博物馆等。此次与鸦片战争博物馆进行展览的交流、合作,实现跨地域、跨省市博物馆的交流模式,为两地市民呈上精神文化大餐。

温州收藏家抱守30年,旨在传扬瓯地人文

本次在鸦片战争博物馆分馆海战博物馆举办的瓯窑“器道之约”展览,展出温州收藏家胡嗣雄收藏的瓯窑精品约80件。胡嗣雄,瑞安小东门人,1956年出生。胡嗣雄对古玩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先后加入瑞安博物馆之友联谊会、温州瓯窑学会、温州博物馆之友协会,并当选为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等职。胡嗣雄对瓯窑古陶瓷情有独钟,从上世纪80年代始,他投身收藏,深入研究30多年,并有一些个人独到的见解。30多年来,他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博采荟萃,他的瓯窑藏品已呈现多元化、系统化、精品化特色。最具代表性藏品包括北宋青釉莲瓣纹粉盒、五代青釉褐彩急须、三国青釉兽首三足洗等。

2016年2月,胡嗣雄在瑞安博物馆举办了“翠峰春色——胡嗣雄瓯窑藏品展”;2017年8月,在温州博物馆举办“器道之约——胡嗣雄的瓯窑收藏与美学现象”;2018年3月,在萧山博物馆举办“瓯越薪火——萧山博物馆藏陶瓷与胡嗣雄瓯窑藏品联展”;2018年7月,在文成博物馆举办“器道之约——胡嗣雄的瓯窑收藏与美学现象”。

温州,古称“瓯”。瓯窑是温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始于东汉中晚期,在楠溪江与瓯江下游一带,以本地资源为依托,开始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东汉时烧制的成熟瓯窑,具备了瓷土、温度、施釉、吸水率等要素指标。因此,可以说,瓯窑是脱胎于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高级阶段。不朽的瓯器,浓缩时空的距离,积淀历史的深厚,彰显时代的精神。此次展览由“初识瓯窑”“瓯窑成长三部曲”“瓯窑活态品相”“瓯窑博物志”四大部分组成,胡嗣雄表示,之所以将瓯窑和美学现象进行关联,旨在提倡人文和谐精神,让人们鉴赏精美瓯窑瓷器的同时,洞悉瓯地百代千秋之人文大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让生生不息的瓯窑充满激情和诗意,历久弥新。

四大部分详诉历史,瓯窑一度迎来全盛时期

客观上讲,瓯窑本无名。历史文献中并无直接称出产于东瓯窑口的瓷器为“瓯窑”。但瓯窑作为一座烧制与流转时间久远的地方名窑,是不争的事实。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初识瓯窑”,从“众里寻它千百度”开始追溯瓯窑历史源头,以瑞安、平阳一带石棚墓出土的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器开篇,西汉后,特别是永嘉建郡后,瓯窑瓷器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东晋著名学者杜毓在《荈赋》有“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诗句。因此,瓯窑也成了我国最早有文献可考的名窑之一。

第二部分“瓯窑成长三部曲”则以“似曾相识燕归来”切入,介绍了汉代,瓯窑全盛时期的各种灵动和仪态万方;魏晋玄学盛炽时瓯窑工艺达到巅峰、开创风气之先,率先将浅玄色的釉下褐彩、翠青色的缥瓷推向市场,迎合时尚的需求。如青中泛白,与士大夫阶层隐逸风行,“清”“秀”“神”“俊”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

第三部分“瓯窑活态品相”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主题,展示了瓯窑作为温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诠释着时代丰富内涵,传播瓯文化源远流长的勃勃生机。唐代国力强盛,版图辽阔,生活中充满健康向上的气息。受大环境的影响,瓯窑的荷花、卷草、葵花、朵云、牡丹、缠枝等花卉线条变化明显,折射出唐代浪漫、闲适的审美趣味。到了宋代,瓯窑造型倾向于瘦长、规整、典雅、平易、朴质、严谨,纹饰、釉色崇尚含蓄、清淡、典雅、温润。元代,受龙泉窑的扩张的影响,瓯窑逐渐衰落。

第四部分“瓯窑博物志”以“莫愁前路无知己”为题记,详细介绍了近、现代瓯窑的发掘和研究成果。最早的关于瓯窑的书,是两晋时潘岳的《笙赋》和杜毓的《荈赋》。民国间有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当代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史》《浙江纪年瓷》均对瓯窑有所关注。民国25年(1936),文物收藏家单宾写《永嘉晋瓷出土记》,详细记录了瑞安桐岭等地出土瓯窑的实况;次年,被誉为“中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应单宾的邀请实地调查温州西山窑址,并将西山窑写入《瓷器与浙江》一书。近年,温州本土学者,当仁不让,为瓯窑著书立说,大大地夯实瓯窑研究的基础。

吸引了在粤陶瓷爱好者,解了温州人乡愁

鸦片战争博物馆副馆长黎亦淮介绍:有广州的陶瓷收藏爱好者专程赶到东莞看展,对三国青釉堆塑谷仓罐等器物留下深刻印象,称赞这是他看过档次最高的瓯瓷展览之一,也为收藏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与机会。在东莞生活、工作的温州人戚女士昨天看完展览说:“看过展览才发现瓯窑发源于我们温州,凝聚了古代温州人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是我们温州的骄傲,下次会把孩子带来再一起看。”她表示,眼下疫情防控形势仍旧严峻,今年她就在东莞过年,能够在家门口看到千里之外的瓯窑精品,是这个冬天最大的收获。“广东还有不少在这里创业的温州人,今年过年不回温州了,到时候就组织大家到这里看瓯窑展览,一解乡愁。我觉得看到这源自母亲河的传统工艺,比尝到家乡菜来得更为悠远和深刻。”

来源:温州晚报

江泓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