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高质量履职:热议“发展大局”,紧抓“民生小事”

温州网 2021-02-02 08:17:00
在会场内外,市政协委员们围绕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热点问题履职建言,为奋力续写好新时代温州创新史、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凝心聚智。

  温州网讯 昨天,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在会场内外,市政协委员们围绕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热点问题履职建言,为奋力续写好新时代温州创新史、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凝心聚智。

  市政协委员、温州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院长王振宇:

  高标准推进,以智慧化赋能七都国际未来科技岛

  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科技是重要元素。2020年11月,我市启动温州七都国际未来科技岛项目,锁定“科创、金融、康养、教育”四大板块,打造“一园四中心”五大高能级平台,力求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前该项目处于起步阶段,四大主要板块建设标准、各项产业引进标准等未明确,存在科技企业比重低、高端人才集聚少、产业配套设施落后等问题。

  七都国际未来科技岛应根据其功能定位,结合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实施推进。第一,要制定与地区发展、全局战略统一协调的项目开发运营规划,结合城市大脑,对科创、金融、康养、教育等各平台进行数据归集,形成“科技岛一张图”,实现科技岛管理智慧化。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做好智慧产业规划设计,明确以大数据、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为核心,坚持大企业带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

  第二,由市政府投资建设国际教育中心,导入高端教育资源,提升项目整体价值。

  第三,要加强七都岛与周边区域的联通,将七都二桥和三桥列入市“十四五”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库。加速开通与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路线建设。

  第四,参考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及浙江未来社区的建设思路,制定项目类型、科技含量、企业智能化水平、环保要求等一系列入岛及招商标准,提升项目品质。

  市政协委员、温州设计集团风景园林设计院院长吴安定:

  建议发展总部经济,专业细分落实“飞地经济”

  近年来,我市制造企业外迁,产业聚集优势逐渐削弱的情况值得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市一些产业企业属于价值链低端,研发投入不足、品牌塑造能力差、经营管理粗放;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缺乏、工业用地短缺,企业增长要素提供不足。

  为此,建议发展总部经济,主抓技术贸易,沿价值链进行分工,专业细分落实“飞地经济”。发展总部经济是解决我市工业用地瓶颈的唯一途径。让温州成为产业总部和服务总部的集聚地,大力发展以研究开发、贸易为主的专业化交易市场,成立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交易中心,积极引进大数据及大型物流企业,进而形成技术与贸易中心。

  同时,鼓励企业沿着价值链进行专业细分,将生产部分搬往异地,落实“飞地经济”。在此过程中,应改变发展思维,找准供求关系,建立友好城市联盟,加强城际交流,且在整合招商资源上寻求突破。

  在形成城市联盟合作意向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尽快研究制定推进“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既要落实好招商人员和项目招引资金问题,更要落实好利益共享机制,并强化组织领导,对飞地项目进行考核,对已达产项目进行跟踪督查,坚决防止和纠正投机行为。

  市政协委员、市公安局交管局一大队教导员潘林昶:

  加大智慧监管,守护在校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一直是潘林昶关注的焦点领域。去年,他的一份题为《建议我市率先引入智能取餐柜推广外卖“无接触送达”进一步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的社情民意信息,被市政协专报《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见建议》采用。该建议还得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要求有关举措可在鹿城、瓯海、龙湾等三区先行先试,并由市市监局牵头组织实施。因此诞生的外卖智能取餐柜,成为我市阻击新冠病毒、助力复工复产的利器。

  今年,他在继续关注食品安全的同时,将目光转移到校园。通过针对目前我市校园食品安全的一番细致调研之后,潘林昶发现在食源、配餐等环节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特别是安全监管领域仍存在盲区死角,包括全市A级标准学校食堂数量远远不够,校园食品安全数字化治理能力不足,监管力量仅局限于校园自管。

  他建议,要加强智慧监管,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基础投入,全面推进校园“阳光厨房”建设,通过安装具有AI智能抓拍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功能的物联设备,实现对学校食堂厨房违规操作“可识别、可抓拍、可感测、可示警、可反馈、可核验”。

  二是加强数字赋能。设计校园食品安全数字化治理系统,建立全市性“学校食堂公共信息平台”,推行信用监管,落实全过程可追溯和可视化管理。

  三是加强社会共治。在完善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上,聘请公众代表担任学校食品安全的“阳光监督员”“营养指导员”,鼓励全社会参与监督。

  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渔港管理处处长吕永林:

  建议加快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创建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7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320家、家庭农场277家,为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供了重要条件。但整体来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进度仍然较慢。

  一方面,农业经营主体分散,农业经营主体间合作关系松散;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普遍规模较小,带动小农户发展能力较弱,给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

  对此,首先建议编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并强化政策扶持,针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培养、金融保险、协调管理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二要加强培训指导,开展培训、普及知识和增进了解,摸清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做好相关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挖掘总结好做法、好经验,结合我市实际,确定不同层次的创建条件,围绕主导品种、特色品种或特定区域,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联结紧密、资源共享、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省级、市级、县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努力营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良好氛围。

  市政协委员,市文化馆舞蹈编导、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俞彬:

  将温州方言纳入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程,更好传承乡音

  当下,年轻一代的普通话水平越来越高,可是方言能力在不断地变弱,尤其是新一代的00后,很多人已不会说温州方言,甚至听不懂家乡话。

  有“汉语最难懂的方言”之称的温州方言,若任由其自然萎缩,不仅会威胁到乡音的传承,而且瓯剧、温州鼓词等以温州方言为根基的文化也会受影响,进而影响温州文化的传承。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无数游子漂泊流浪的心灵归属,是一方水土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记忆。要更好地传承乡音,唯有在使用中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传承;因此,温州方言的传承也要从娃娃抓起,通过素质教育中的语言教育,让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温州方言。

  要让中小学生认知和学习温州方言,势必要将温州方言纳入中小学课程,并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我市要成立温州方言协会,由教育部门邀请温州方言专家编纂温州方言及乡土文化教材;其次,教育部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温州方言课程及乡土文化兴趣课程,由温州本土教师教授以温州民俗、童谣、歌曲为主的课程;再者,教育部门要不定期地邀请温州鼓词、瓯剧、民俗专家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家乡方言的魅力及传承的意义、价值。

  此外,温州方言对汉语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的研究都很有价值,比如对发源于温州的南戏研究,就高度依赖温州方言。

  市政协委员、温州上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平:

  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亟需改善发展环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温州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如员工队伍不稳定、技能人才流失、区域产业链衔接不上、劳动力成本增加、外贸订单量下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温州的中小企业通过创新、转型升级来实现。

  温州是全国民营中小企业最发达、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但温州中小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帮助,以不断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接下来,我市要重点改善“四大环境”,即进一步发展“温州中小企业”市场机制环境;改善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环境;改善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和谐环境。

  我市相关政府部门在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政策环境,要将扶持政策重点落在创业、创新、转型初期的中小企业,加强监督检查政策的落地情况,使中小企业切身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力。

  同时,相应政策在引导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时,要让中小企业从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此外,我市还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进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第三产业。

  我市相关部门还要出台有效措施,加强中小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推动企业劳资关系的进一步和谐,以解决我市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研发人才“留不住”等问题。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朱斌 杨晓宴 郑俊杰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