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一位英国女士在江心屿住了6个月,她眼中的温州是“中国的威尼斯”…

孤屿志 2021-03-29 10:00:00
江心屿是年轻的苏路熙对温州的第一印象,在这里她留下了许多美好温馨的回忆。

温州,“南方之城” 

 City-Of-The-South 

乐清,“清乐之城”

 City-Of-Clear-Music 

瑞安,“祥和之城”

 City-Of-Auspicious-Peace 

江心屿,“江河之心”

 River's Heart 

……

这些关于温州的英文地名,出自100多年前,一位优雅的英国女士之手!她名叫苏路熙(Lucy Soothill),对温州人而言,她的丈夫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更有印象。苏慧廉是英国著名汉学家,在温工作生活25年之久,精通温州话。为了支持苏慧廉的工作,1884年,未婚妻苏路熙毅然越洋来到陌生的中国。

苏路熙。沈迦老师供图

就是在这一年,温州发生甲申教案,一夜烧毁6教堂。苏路熙和苏慧廉在上海避居并举办婚礼。

1885年元旦,新婚的苏路熙跟随丈夫来到温州,两人的蜜月就在江心度过。

“(后来)我们搬入温州城,居住了25年,而之前在江心的六个月是很难忘的经历。”

可以说,江心屿是年轻的苏路熙对温州的第一印象,在这里她留下了许多美好温馨的回忆。

许多年后,她撰写了回忆录《中国之行》(A PASSPORT TO CHINA,又译作《中国纪行》《乐往中国》),写下在温州、北京和山西等地的生活和见闻,其中,温州的篇幅占了近三分之二,更有一章专门描写江心屿的家。

苏路熙的英文原文著作影印版  陈勇老师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为后人生动描绘了晚清时期的温州社会全景图,成为了研究近代温州珍贵的一份史料。

本期孤屿志,就来聊一聊这位“英格兰玫瑰”百年前的温州情缘。

江心屿度蜜月

苏路熙出生在英国当地一个小康家庭,有着一头迷人的暗色头发,双颊常泛起玫瑰色红晕,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美女。

苏路熙

1884年10月,苏路熙为爱走天涯,踏上开往中国的轮船!出发前,她却收到了一封电报:“欧洲人在温州的房子都被烧掉了,没有人死亡。”这封报急的电报没有让苏路熙的中国之行画上休止符。她不想让年轻的未婚夫失去了房子后,又失去了爱人。

苏路熙抵达时,苏慧廉正在上海。苏路熙对中国一无所知,觉得晚清中国和儿时印象一样,是被高不可攀的城墙所围,只有费力地爬梯子才能进入。

但到了温州后,她将这里赞为“中国的威尼斯”。在《中国之行》的首页,她对温州有个总体的描述:

“这座中国城市作为海关至今仍然是个拇指大的地方,城内的外国人很少,外贸值和量都增长缓慢。在灰色的旧城墙内,街道狭窄,却有十万人居住。”

这对新婚夫妇在温州的首站是江心屿。当时甲申教案刚刚结束,主城区并不安全。在英国领事的许可之下,苏慧廉夫妇在江心屿上的几间砖砌小屋里落脚居住。

瓯江上的篷船

生活很苦,江心很美

江心屿暂住的小屋甚是逼仄,用苏路熙的原话来说就是“卧室只勉强比行李箱大了一点点”。

“江心屿离城区约有十五分钟的船程,距离虽短,却带来一种安全感。当我睡着时,苏慧廉经常会在深夜里起身,走出门,侧耳倾听,以确认对岸传来的声音不意味着某种危险。”

在书中,苏路熙记录了晚清时期发生在温州的三次重大教案历史事件。每次事件中,江心屿都成为外国人的临时避居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心屿见证了近代温州的历史。

上个世纪30年代的江心寺,图片为翻拍

虽然条件艰苦,但江心屿的风景给了苏路熙很大的宽慰。

“小岛上绿树成荫,尽管周围算不上‘碧波荡漾’(因为江水太浑浊了),但在我看来,这座水中央的小岛仍然很美。”

因为被封闭在岛上,所以,苏路熙有很多时间,可以从容欣赏温州的风景。风趣的她甚至为眼前的山峰起名。她用自己的名字和女儿的名字命名了两座对岸的山峰。

苏路熙回忆录中当年塘河边的温州南门茶院寺 图片翻拍自苏路熙著作

苏路熙对隔江相望的温州城作了详细的描述:

“与江岸并行的是绵延起伏的旧城墙,城墙由巨大的花岗石块砌成,顶上有城垛。江心屿对面是个码头,后面便是通往城内的主要入口——北门(今朔门)。由此沿城墙下的小路向上走便是盐门(永清门)。”

温州东郊外一瞥,可见双塔。图片翻拍自苏慧廉的回忆录。

她对城内的主要街道——大街(Big Street)也作了描述:

“宽大约有三码(yard ),长有好几英里,纵向贯穿南门和北门。当有轮船抵达或其他繁忙之时,街上拥挤不堪,行人不时为后面背负重物的苦力和抬轿的仆人让路。

大街两旁的商铺都没有门窗,到了晚上用一块块木板合上。许多商店都十分漂亮,它们的牌匾按照中国传统精雕细琢,用金、银线装饰,并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大街数灯饰店最为热闹,黄昏时分灯一起点亮。到了晚上八点,大街就漆黑一片,因为那时还没有电和煤气。”

这条大街至今还很繁华,就是市民熟悉的市区解放街。

百年前的温州南大街,现解放街 沈迦老师供图

东塔遗憾变成“烟囱”

“小岛两端各有一座绿意盎然的小山丘,山丘上屹立着两座年代久远的古塔。据说,建这两座古塔是‘为了不让江心屿漂走(镇住江心屿)’。数百年来的台风都未能摧毁这两座古塔。”

苏路熙在书中特别提到江心屿上的双塔。当年的东塔有150级阶梯直通塔顶,他们曾经登上东塔庆祝新年,塔顶的风景十分壮丽。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没有电报线将我们与外部世界相连,英国领事便经常带着望远镜来到塔顶,希望能在第一时间看到那缕我们轮船的轻烟——那是我们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

在书中,她还提到了东塔被毁一事并十分痛惜。

“可惜后来这座塔的精美外观遭到损坏,塔檐下木质走廊的护栏被逐层拆除。更糟糕的是,这座塔从上至下都被涂上了厚厚的白石灰。这座深受喜爱的宏伟地标就此变得像一座工厂的烟囱一般。飞鸟在此盘旋,却无处可栖。”

晚清时的江心屿,约拍摄于1878-1880年,此时东塔塔檐尚存,或许为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江心屿照片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品)  沈迦老师供图

东塔的塔檐究竟毁于谁之手呢?江心寺已故木鱼法师曾经撰文写道,英国人在此塔下建英领事馆,以塔上鸟群撒屎于屋顶为由,强迫清政府拆除了全部飞檐回廊,毁坏扶梯。

也有研究者认为,当时,英国人刚刚经历教案,惊魂未定,可能是出于安全和隐私的考虑,破坏了东塔的扶梯。

苏路熙虽是英国人,却理解当时中国人的“排斥”。她坦言:

“如果转换立场,我们是当地的官员和人民,我们也很难认同自己。设想一下,从一个闻所未闻的国家来了一群外表粗野的人……这些不速之客是怪人中的怪人,和我们全然不同。”

苏路熙在回忆录中也没有护短,将破坏东塔的肇事者指向了英国领事并予以谴责。可见,英国人破坏东塔一说,可信度较高。

“我听说这些改变与一位英国领事有关,如果传闻属实,难道古塔下的新领事馆的安全,就能成为毁坏这座塔的充分理由吗?如今,我们1885年居住过的小屋早已消失不见,领事馆也已因事务冷清而关闭,但那座被毁坏的塔,还矗立在美丽的江心。”

如今的东塔,形如烟囱

开办女学,破除裹脚陋习

当两个孩子送回英国教育后,苏慧廉和妻子恳谈:我们的孩子拜托英国的人们尽力教育,你不也可以去教育温州城那些被忽视的女孩子吗?

苏慧廉、苏路熙与他们的两个子女

于是,1904年,苏路熙在温州市康乐坊天灯巷内英国人的住宅里腾出一间房子,创办了艺文女学。学校免除任何学杂费,每日午餐免费,但是入学条件之一就是在校女学生不能缠足。

苏慧廉早年的汉语老师夫妇和孙女。男士的长袍马褂、白袜布底鞋,女士的斜襟上衣,孩童的头饰、耳坠等清末服饰都被定格在画面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孩和奶奶在暗影中的小脚反映了当时裹足的社会陋习。图片翻拍自苏路熙著作

在落后愚昧的晚清,一些女生被人嘲笑“有张妈妈的脸,有双爸爸的脚”,白天放足后回去又重新缠足。但苏路熙仍是执意坚持,每日早晨对到校的学生检查,一发现有缠足,就没收三尺长的缠足脚纱。

“想到自己早期的努力是创造历史,我很高兴,我认为自己工作的意义很大。我说:一旦一个女孩子学会读写,她不会满足自己的孩子仅仅和自己一样。一个知道天足价值的母亲不会允许自己的女儿可爱的小脚被绑起来。她在我们的草坪上又跑又跳,享受生活的快乐,这是终身难忘的快乐感觉,她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被剥夺这种快乐。”

女校在女生中的放足实践,在当时温州社会上具有率先垂范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温州女性追求幸福,摆脱封建束缚的意识。

正如苏路熙所言,在温州的那些年,一些故事太悲哀,一些故事太深刻,更多是美好的故事。在这里,他们感受过恶意,也感受到善意。

初来温州,西洋的食材短缺,苏路熙又不会做本地的食材。在这里住了一段日子后,她发现中国的食物很好吃,海鲜、猪肉、糕饼和田鸡都烹制得十分可口。有个中国女人告诉她,吃在温州。

华南稻田 图片翻拍自苏路熙著作

“沉睡多年”,善本现存温州图书馆

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苏路熙返回英国,再也没有回到她生活了25年的第二故乡温州。

“我在中国的经历,以暴乱始,以革命终,中国的生活很有价值吗?的确很有价值。”

1931年,75岁的苏路熙在英国牛津去世,安葬于玫瑰山墓园。其遗著随后在英国出版。

多年之后,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温籍著名学者夏鼐先生在北京的一处旧书摊留意到了两本与温州有关的英文书,一本正是苏慧廉写的《中国传教纪事》,1907年出版于伦敦。另一本则正是苏路熙所写的《中国之行》。

夏鼐发现的苏慧廉、苏路熙著作。沈迦老师供图

夏鼐深知苏慧廉夫妇和温州的渊源。早年,夏鼐留学英伦时,曾在牛津邂逅苏慧廉的女儿。夏鼐意识到这两本书对温州的意义,毅然购入。后来,该书辗转到了温州市图书馆。1962年,时任温州图书馆馆长梅冷生在与夏鼐先生通信中,曾多次提及该书的借阅、翻译之事。

夏鼐和梅冷生的通信,多次提到苏慧廉夫妇的两本英文书。图片为翻拍

2007年8月,温州退休医师包思思自费出版了《A PASSPORT TO CHINA》一书中译版,译者是他的外孙女吴慧,书名译为《乐往中国》

温州市图书馆现存的苏路熙著作中译版,仅限查阅。

目前,两本英文书仍完好保存在温州市图书馆善本书库里,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研究近代温州的珍贵资料。

温州市图书馆收藏的苏路熙和苏慧廉的英文书。 沈迦老师供图

在全书的结尾,苏路熙这样寄语:

“东方和西方、美丽和力量需要彼此互补。当它们结合在一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呢?”

100多年后,开放自信、兼容并蓄的温州傲立在中国的海岸线上。

参考文献:

苏路熙“中国之行中的晚清温州社会全景图》  作者 陈勇

《乐往中国》 译者 吴慧

《寻找苏慧廉》 作者 沈迦

《温州近代史》 作者 胡珠生

特别感谢吴林飞老师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