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籍收藏家诸华国 聊古籍中的温州情怀

温州网 2021-05-04 09:58:37

  温州网讯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古籍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血脉。纸寿千年,穿过历史长河的古籍,每一页纸张都有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那泛黄的书页中沉淀着一座城市的厚重文化。

  “我是一个喜欢做怀旧梦的人,越是久远的、越有乡土味的越感到亲切,这些年更喜爱上乡邦古籍的收藏。历代温州人所写、所刻、所印以及反映温州文化的古代线装书,都属于温州的乡邦古籍。”曾是温州市瓯窑协会副会长、温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的诸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古董收藏,而今已有四十多个年头。

  他收藏的老本行是瓯窑瓷器,几十年前在瑞安一户人家中淘到了清道光九年瓯城采古斋所刻的古籍《梅雪堂诗集》,作者是“温州学”先驱孙衣言的老师曹应枢,这本和瓷器一起顺便收藏回来的书开启了他的乡邦古籍收藏之途。经年累月的收集后,他书柜上的古籍已有两百四十多部、近两千册的可观数目,其中有元温州高明《绣像第七才子书》的清康熙刻本、元温州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的明刻本等二十多部善本和清瑞安孙诒让《尚书骈技》的李笠手抄本等七八部绝少流传、国内外各大图书馆无存的孤本。

  在诸华国看来,这一卷卷珍贵的古书就像一坛坛陈年老酒,藏之愈久,品之愈香。他将这些书按照朝代的顺序依次贴上标签,垒满了书架,天气好的时候把它们拿出来晾一晾,平日里把装好草药芸香袋放入书柜的深处防止虫蛀,屋头荼醾定过墙,满窗日色文书香,“书香门第、书香世家的香可能就是指这种草药香吧。”诸华国笑着说道。

  藏书不仅需要收集、鉴别的精力,还需要真金白银的付出,诸华国的古籍大多从欧洲、日本和国内各地的拍卖会拍得,价值匪浅。在他收藏的古籍中,价格最高的一部是清光绪《永嘉县志》,全书共三十册,“温州全市只有两部完整的,图书馆里有一部完整的,第二部就是我这里。”十多年前诸华国花了11万余元收得这本书,对于退休的公务员来说,这不算小数目。他也表示作为工薪阶层,常常为收集古籍的过程中面临资金困难而犯难。

  2014年5月,为了清朝乾隆内府写本宋代温州人周行己的《浮沚集》,他专程赴京参加中国书店的春拍,此书仅存上部的一二册,首页钤印“古稀天子之宝”,末页钤印“乾隆御览之宝”。这本从3万元开始起拍的古籍,在拍至6万8千元之后只剩他和另一位买家交接竞牌,追至12万元的时候,他因为资金不足只好放弃举牌。三年后北京的另一个拍卖会上,此书以63万元的高价被拍出。“一册珍贵的乡邦古籍也许就因我当时少举一次牌而失之交臂,可能再也无缘返回故里。”这是诸华国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遗憾的经历。

  据诸华国介绍,收集地方古籍的途径,除了拍卖会,还有书友之间的互通有无,发现对方藏有故乡的古籍,便以自己的藏品作为交换,他的书友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无锡,在温州却寥寥。很少有本地书友、也没有专门的温州古籍保护协会,大量的精力和资金的投入成本带来的古籍收藏高门槛,让诸华国感到孤单。“有时候一个拍卖会人很多,但是只有我一个温州人”,他像是温州地方古籍收藏这条路上执着前行的探路者,为的是故纸堆里的情怀和地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这份收藏的执拗,却让诸华国收获了将书橱古籍顺手拈来阅读的愉悦。“在藏家心中,实实在在地拥有一部好书,无疑胜过别人的家财万贯。”2004年,温州著名作家戈悟觉提议诸华国利用所藏的珍贵古籍资料,研究温州海上丝绸之路。在他的启示下,诸华国潜心十年写作,终于在2015年出版了《瓯居海中——温州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文化》一书。书末的重要参考文献由晋至清,几乎都是来自家中藏书,“我藏书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装潢门面,是认认真真地把里面有用的史料挖掘出来。”

  保护古籍,使之斯文不灭,在诸华国看来至少为后世的阅读、研究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的版本。脆弱绵软的古籍超越了著述主人的生命,超越城市的变迁,在朝代更迭、战火纷飞中流传下来,是一种幸事。“乡邦古籍能够存活下来,既是古书之幸,也是乡人之幸,更是后世子孙之幸。”城市的文脉,不仅体现在古老的建筑和街巷,也积淀于流传下来的书籍中,诸华国说,“一个书香弥漫的城市才是最有魅力的城市。”古籍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对于拥有千年深厚历史的温州来说,是文化传承链条中不可断裂的一环。

  来源:温州日报 

  詹杨微 程潇潇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