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四灵的名句“寒潭盛塔影”的背后——雁荡山古塔寻踪

温州网 2021-05-16 09:43:49
然而同为国内佛教胜地之一的我市雁荡山,却少见宝塔的影子,很多旅游观光者因此有美中不足之感,其实历史上,雁荡山不乏宝塔的记载。  

明《海内奇观》凌云寺图左侧露出半边塔身。

明《海内奇观》罗汉寺图里标有“案山塔”与“石舡塔”。

明胡汝宁《雁山志》能仁寺图里的塔。

灵岩寺附近的南宋古塔普同塔。

塔,也称为佛塔、宝塔、浮屠等。它依托佛教于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从此伴随着佛教的发展在华夏大地上植根传播。塔在佛教中具有无上神圣庄严的地位。国内大凡佛教名山、具有相当规模的佛寺,大多建有宝塔,成为地标性的旅游观光景点。

然而同为国内佛教胜地之一的我市雁荡山,却少见宝塔的影子,很多旅游观光者因此有美中不足之感,其实历史上,雁荡山不乏宝塔的记载。  

为开山祖诺讵那建塔

雁荡山是佛教第五大阿罗汉诺讵那尊者的道场。宋元至明前期的数百年间,雁荡山佛教与天台山佛教相提并论,合称为“台雁”,影响范围远及日本等外国。两宋时期,雁荡山有大小寺院二十多所,其中重要的寺院有十八所,被后人称为“十八古刹”,各寺院拥有朝廷赐下和寺院自己开发的香灯田共计有二万二千多亩。这充分说明了早期的雁荡山,不仅有建造宝塔的影响力,更具备了建造宝塔的经济物质条件。其实历史上的雁荡山,不仅建有宝塔,而且建造的时间很早,数量也不止一座。

元代本地籍学者李孝光的《秋游雁荡记》中,则是很明确的说到诺讵那到雁荡山的目的、他的弟子继承他遗志为他起塔立寺的事迹:“僧言其祖自开雁山为诺讵那。讵那始游方时,师悬语之曰:若行四方,当于胜妙山水起塔立寺,花名村,鸟名山,则其地也……既没,其徒为立塔寺。”由于年代久远,诺讵那的弟子们为诺讵那立的塔与寺早已经不存在,即使是它们所在的位置,也是难以考证的事。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佛教在传入雁荡山之初,就在实施建寺造塔的传统。

罗汉寺塔与能仁寺塔

明末清初文士李象坤的《雁荡山志》中有这样一则内容:“卧云禅师重建罗汉寺,迁谷内芙蓉峰下。斫地得古碑,高二尺,阔一尺,文曰:昭明太子肇基建,号昭明禅寺,及造宝塔一所,以奠温庥康盛者。大梁大通元年丁未岁上元志。”

内容把梁大通元年在今罗汉寺所在地建寺造塔的事迹说得很清楚。不过,由于“昭明禅寺”是个还存在争议的历史问题,这里不对“及造宝塔一所”的事轻易下断语。可是,这则内容涉及到的罗汉寺,明代同时存在两座宝塔。明何白在《东洞记》中写道:“有宋太平兴国间,禅师全了经行至东洞。闻岩中童子诵经声,围绕作礼,竟于焉结刹,名芙蓉庵。后因高崖有飞来石罗汉,复名罗汉寺……地有石船、按山塔诸迹。”

何白在“记”中言及的石船塔与按山塔,在同时代的万历九年胡汝宁重编《雁山志》“罗汉寺图”中,可以看到它们的形像,图中与寺宇稍隔一段距离的溪流边画有“桉山塔”和“石泉塔”,而明杨尔曾《海内奇观》“罗汉寺图”中左上角画有多层楼阁式的案山塔,下方中部的小塔名为“石舡塔”。

上述图与文所称的名字各不相同。这其中,较小的塔有石船、石泉、石舡三个名字。名虽不同,但有规律可寻。船与泉属同音,舡为船的别名之一。从前罗汉寺旁边的溪涧中有大石形如船,名石船岩,岩下有泉水涌出汇入溪涧。根据几幅相关的图中所示,此塔所在的基岩应当就是石船岩。因此,名此塔为石船或石泉,应该都可通。石舡,则属古代文人好用异字的习气。

较大的塔也有按山、桉山、案山三个同音不同字的异名。罗汉寺周边没有名字中带按或桉的山。“案山”是风水术语,是与主体建筑物距离最近的小山。明代徐善继在《人子须知·砂法》解释“案山”时说:“穴前之山近而小者曰案……如贵人据几案处分政令之义。”此处引文中的“穴”意思是能够藏风聚气、建造屋宇坟墓(包括寺院道观等)之后有助于后世繁荣发达的地理位置。由此知道,各种文献所载罗汉寺那座较大的塔,应当和宝冠寺、能仁寺的塔同样名为“案山塔”,是比较正确的。它们都是建在距离寺院最近的小山包上的塔。

与罗汉寺二塔同样见诸文字记载,又见于志书插图的,还有能仁寺的“案山塔”。南宋诗人翁卷的《能仁寺》诗中,有一个很优美的句子“寒潭盛塔影”。如果把这个诗句与雁荡山能仁寺的自然环境作对照,就会赞叹翁卷的这个诗句既极具文学艺术性又极显写实意境的绝妙好辞。

能仁寺旁边大锦溪中有燕尾瀑(古名飞泉),瀑布的下方是霞映潭。“寒潭盛塔影”仅仅五个字的诗句,充分把建在霞映潭上方的宝塔映入霞映潭的美好景象描写得引人入胜。宋代能仁寺旁边这座被翁卷写入诗句的塔,历元明至清代乾隆年间还存在。

明嘉靖十八年朱谏著的《雁山志》与胡汝宁重编《雁山志》中的能仁寺图都画有塔。清乾隆五十一年能仁寺主僧实行所著《雁山图志》中的能仁寺图,其中所画的塔,呈现多层楼阁式,同时在旁边注出“案山塔”三字的塔名。

硕果仅存的南宋普同塔

历史上的雁荡山,曾经建造过大型楼阁式宝塔的寺院,除了前面提到的罗汉、能仁二寺,还有宝冠寺、凌云寺、灵岩寺和灵峰寺。《海内奇观》所刊的宝冠寺图有“案山塔”,其形体很像是木塔。左边下方有四座小塔,是当时寺前小型组塔七佛塔的一部分。

《海内奇观》中的凌云寺图中部露出半边塔身,其形体很像是砖塔。清释实行《雁山图志》中的凌云寺图,其中塔的形像和“谷口塔”三字,小得几乎辨别不出,《雁山图志》中的灵岩寺图中右方小山谷有一座七级楼阁式宝塔。此塔的右方有一座标明“普同塔”的小塔,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全石,中空覆钵形,属普通僧人群体的骨灰公共葬塔,今存。寺宇前方并列一组小型的七佛塔。《雁山图志》灵峰寺图的还有一座五级楼阁式宝塔,塔下方的圆石,依稀可辨认出其中的“果盒岩”三字。

以上资料充分说明,古代的雁荡山中不仅塔的数量丰富,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它们既是雁荡山古代佛教事业兴盛的象征,又是那个时代山中佛教薪火相传的坐标。尽管它们久已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但是历史决不会忘记它们。

随着国内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宝塔身上所融合的佛教文化、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以及塔在旅游观光中所具有的独特效应,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重视。前些年,能仁寺已率先在霞映潭畔重建了一组石雕七佛塔,成为青山绿水黄墙之间一个引人瞩目的风景点。在此同时,选择合适的位置重建一座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大型宝塔,已经成为雁荡山佛教以及有关人士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来源:温州日报

阮伯林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