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工程车管理开创数字智能化管理新模式

温州网 2021-06-24 08:17:00
近年来,温州市工程运输车的管理由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到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到数字赋能、智能管控,实现“人防、物防、技防到智防”的全面提升。

温州网讯 “2021温州市工程车数量增长3倍多,行驶里程数增长4倍多,亡人数却下降57.1%……”近日,温州市公安局交管局透露了一组“惊人”数据。近年来,温州市工程运输车的管理由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到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到数字赋能、智能管控,实现“人防、物防、技防到智防”的全面提升,再到“全区域、全维度、全时段”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应运而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程车管理温州模式。

    

职能部门“单打独斗”

到政府引导行业自律

说起工程车,市民的脑海里就会跳出一个“乱”字,超载、超速、闯红灯……甚至谈“车”色变。

以2018年那时候为例,市区工程车数量仅为1993辆、每辆车日均行驶里程50公里,然而涉及工程车的亡人事故却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秩序乱、事故多,亡人多,让工程车成了“城市之殇”。

如何让事故减少?如何让驾驶员守法开车?如何杜绝“快拉多跑”等种种乱象……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运输企业和交管等部门的面前。

怎么管?如何管?最初,职能部门只能是“单打独斗”,交警、行政执法、包括运管各管各的,路面查获一起查处一起。然而,即使各部门使出全力,管理成效还是微乎其微。

问题出在哪?究竟要怎么管才有效?经过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决定将这些工程车运输企业纳入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由政府引导成立协会,推行行业自律。

2019年3月,拥有工程车数量最多的温州市建筑渣土处置协会正式成立,在公安交警部门的指导下,协会率先推出了路口“八条规定”:即严禁逆向行驶;严禁闯红灯;通过路口必须减速;斑马线前必须停车礼让行人、非机动车;进入路口后保持警惕,不要乱打方向走S线;必须按照导向车道行驶;进入路口必须慢速通过,提前开启转向灯和转向语音提醒;严禁实线变道。

温州市公安局交管局事故处理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周海渊说:“推出路口“八条规定”,是根据工程车的事故原因分析总结出来的,涉及工程车的事故,90%发生在路口。路口“八条规定”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减少了事故伤亡。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工程车数量猛增,因此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车子多了,秩序乱了,投诉也多了,安全隐患自然而然增加了不少。

“协会刚成立时,车辆只有800辆,75家企业,如今已有293家企业,车辆4092辆。庞大的车队加上素质不一的驾驶员,管理上往往是力不从心。最头疼的是很多车辆都是挂靠在运输企业,甚至有的车辆,老板、车主、驾驶员是同一个人。加上有些还是托管车辆,因此管理难度很大。”温州市建筑渣土处置协会专管员陈茫茫说。

给工程车戴“紧箍咒”

开创全闭环智管模式

如何在行业自律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大对工程车“违法乱象”的治理。温州市公安局交管局在经过研判分析后,决定成立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自行研发了全国首创的智能化管控平台,利用“一个智能限速设备、两个二维码”,通过人、车、企数据的采集、分析、研判、推送、赋分、排名、处罚、监管形成一个全闭环的工程车数字智能化管理新模式。今年4月初,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正式成立并投入使用。

要想压事故,还得压车速。工程车事故,速度越快事故就越大。

针对工程车“多拉快跑”、路口不减速、乱变道等突出问题,温州市工程车交通安全智控中心研发了智能限速设备,在工程车上安装限速设备,以便精准监控车辆速度、行进路线。智能化管控平台可根据辖区路况,在不同路段对工程车进行远程限速管控,一旦车辆超速,平台就会自动报警,对多次报警、危险系数高的车辆,平台会自动对其进行远程锁车和低速限行管控。这一做法无疑给工程车戴上了“紧箍咒”。

“人民路设置30公里/小时、机场大道设置35公里/小时等等。目前全市限速50公里/小时,会展路限速40公里/小时。到了这些路段不管怎么踩油门,车辆速度都上不去,还不如安安稳稳的开。”有着3年驾龄的工程车驾驶员欧全刚说。

目前,全市已安装限速设备的工程车达8239辆,其中市区6570辆。4月份以来,共远程锁车48辆,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上岗审查“一车一码”

人车绑定后扫码上车

安全、安全,重在人员。想要管好工程车,重点还是在于人,在于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

如何让驾驶员自觉性、经常性地接受安全教育?针对驾驶员准入监管难、守法意识弱问题,温州市公安局交管局推出了驾驶员“红绿码”上岗审查制,创新建立“线上资格审查、学习教育、出车监管”机制:即上岗前线上审查,由平台自动比对、筛查驾驶员身份资质、健康状况等关键信息,对存在违法、犯罪记录或身体不适宜等情况的,取消行业准入资格;出车前扫码学习,驾驶员必须在线扫码进行行业行规学习(每日一学)、案例警示教育,显示绿码才能出车;运行中自动预警,由行业对未按规定参加学习、显示红码的驾驶员进行停运惩戒。截至目前,共审查驾驶员1万余人、取消准入资格9人,对30名红码驾驶员停运共计60天。

针对车辆逃避监管、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问题,实时分析驾驶员、车辆运行数据,查找驾驶风险隐患,按层级精准开展预警,第一时间推送给行业协会、监管部门,纳入行业行规进行自律自治。对日报警5-10条的,责令企业立即整改;对日报警10-15条的,通过协会开展行业惩戒;对日报警15条以上的,主管部门采取路面重点监管;对屡教不改、破坏设备逃避监管的车辆,中心将对其远程锁车,由协会进行停运整顿。

自4月22日微信报警推行以来,市区日均微信报警量由2.2万余次下降到3百余次,日均工程车守法率大幅提高。

全方位的监管让交警的管理在人、车、企环节无处不在,渣土车驾驶员李开元说:“这样精细的数字监管,让我在开车的时候时刻感觉有一名交警正坐在我的副驾驶座上,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安全开车。”

将企业纳入“考核制”

重点企业将逢车必查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化管控平台还通过“企业评分体系”“驾驶员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每日、每周对企业和驾驶员进行评分,评分不达标的驾驶员,由协会组织进行停业整改,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连续不达标的驾驶员,纳入平台黑名单管理,禁止企业录用。

中心根据企业、车辆、驾驶员预警数、交通违法数、交通事故数等关键指标,定期形成“绿、黄、红、黑”四色安全评价评级报告,出台警告、约谈、整改、惩戒等配套举措,由企业、行业、部门开展三重监管,对工程车风险隐患进行分类、分级、分流处置。在企业安全运营方面,中心研发“企业评分系统”和“驾驶员安全风险防控系统”,智能分析驾驶员、车辆存在隐患问题,引导企业对自身进行风险评估,对驾驶员进行规范管理,并实时反馈隐患整改情况,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在行业安全自治方面,依托工程车协会,制定行业五大自律守则、推行“五个一律”、路口“八条规定”、行业内部“叠加处罚”等举措,对安全评级为“黄、橙”色的企业和驾驶员,由协会组织进行教育学习、上路劝导、车辆停运、停业整顿等惩戒措施,有效推动行业自管自治。今年以来,共计停运违法、违规车辆428辆、停运天数1372天。在部门安全监管方面,对安全评级为“黑”色的企业和个体,由公安交管、行政执法、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联合将其纳入重点监管和黑名单,落实走访约谈、教育培训、抄告曝光、联合惩戒等措施,推动责任落实从监管环节向主管部门、主体单位回溯。

对于温州对工程车的管理,温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管局长钱继华说:“我们的管理经历了点、线、面的三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全新的‘智管’模式,下阶段我们将部署立体式的管理,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共赢,真正让社会受益、让企业受惠、让政府收益、让驾驶员得利。”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王骁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陆珊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