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讲好温州红色故事,展现温州基层党员奋斗进取、忠诚为民的模范风采,今年5月初,中共温州市委网信办启动“闪耀的名字——我是共产党员”典型人物网络系列展播活动,面向社会征集、寻访了一批优秀基层党员。即日起,将陆续展播典型人物,通过个体故事多维度展现共产党员群像,凝聚起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黄建云:脚踩泥土心系农户 当好农村“领头羊”

温州网2021-07-07 17:40:00

  在美丽的鹿城区藤桥镇,出了两个非常有名的国字号本土品牌,且都是以“藤”字开头:一个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藤桥禽业;另一个是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藤穗粮食专业合作社。

  “我们的藤穗大米都是自种、自加工、自包装,为的就是品质保证。”藤穗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建云说。

  在他看来,自己对农业的坚守意义非凡:既能帮到农民兄弟,带动周边低收入人群脱贫致富;又是响应国家号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稻米种植之路上,他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脚下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群众。

  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

  让更多人有了饭碗

  黄建云是土生土长的藤桥镇后垟村人。2008年,他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根据当地土地抛荒实际情况,成立温州市藤穗粮食专业合作社,在鹿城区藤桥镇后垟村的交通要道两侧建立了固定的连片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专业从事粮食生产种植、销售、农业技术服务培训。

  “小散农户没有出路,我们要想做大做强,必须统一生产规模,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品牌种植,统一渠道销售,这也是我成立‘藤穗’的初衷。”黄建云说。

  合作社成立后,他积极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吸纳农户、合作社参与入社,并坚持走种植、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的路子,实现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推广。此举大大提升了大米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藤穗”名气渐渐打响。

  如今,温州市藤穗粮食专业合作社绿色大米示范基地已经扩张到600余亩地,去年向市场供应大米400余吨。今年,黄建云通过镇里招投标项目,又拿下700亩地,希望在现代农业方面实现更多新作为。

  在农业路上,如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也是黄建云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除了通过土地流转为低收入农户增收外,他还主动吸纳当地的贫困户、山上移民等劳动力来自己田间就业,每人每天能拿200元工钱;在服务农户耕田、收割、烘干、统防统治等方面,其收费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为农户尤其是困难农户每亩降低粮食成本150元。“我希望能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黄建云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对于这份事业,黄建云还有着更高的使命感。“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的问题,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作为农业人,我们要用好每一亩地,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继续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时俱进敢于创新

  做个有爱有思想的农民

  黄建云祖辈都是以种田为生,他的务农手艺是“祖传”的。但他认为,就算做农民,也得做个“有思想”的农民,得懂得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只有不断地用最新的理念、技术武装大脑,才能让这份苦差事变成美差事。”一有空,黄建云便同合作社管理骨干和生产大户到各地参观考察农业发展较为规范的企业、基地。2008年合作社成立以来,他先后引进了30多台先进农机设备,拥有了全自动粮食加工流水线、收割机、低温干燥机等,实现“机器换人”。

  2018年起,黄建云还引进了植保无人机,利用背负式喷洒,为水稻驱虫防病,助良田增产。“过去传统的背负式喷洒一百亩地大约需要6个人花5个小时完成,现在使用无人机只用一小时便可完成,而且平均一亩地还能省100多块钱。”

  田间地头,有无人机喷洒农药助良田增产;培训课堂上,有专业人士为农民讲述增产技巧。今年,温州市藤穗粮食专业合作社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省级农民田间学校”,50余户周边农户参加了由藤穗牵头举办的“优质稻肥药减量增效栽培技术培训课”,帮助农户更好地实现水稻生产的“药肥双减”“质量双增”。

  “我们计划每年举办2-3次这样的活动,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深造’。”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农民为中心……黄建云不忘初心当好农村“领头羊”,推动农村和农民朝现代化转型。

  脚踩泥土之余,黄建云还心系慈善事业。2015年起,他坚持每年为鹿城区慈善宴捐赠大米,至今累计捐赠2万余斤;同时不间断地向温州慈善道德地标——红日亭提供大米,以爱传递爱;今年“七一”前夕,他还特地驱车给鹿城翠微社区的15名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每人送上20斤自家产的大米……

  “以前台风袭击温州时,我家损失惨重。当时政府和爱心企业都给我们捐款,帮助我渡过难关。现在我有能力,我也要尽量回馈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黄建云笑着说。

监制:阮周琳|策划:叶双莲|记者:张湉|编辑: 张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