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人文温州
“单人戏班”苍南单档布袋戏 小小“掌上戏”演绎百家故事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1-07-17 09:18:00

温州网讯  “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这是苍南单档布袋戏戏台上的一副经典对联,也是它最为形象的写照。

苍南单档布袋戏,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内坐一个艺人,操纵数十个小木偶,手、脚、嘴并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

苍南博物馆四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里,展示了一座五六十年前的老戏台。本期《温州宝藏》邀请了苍南单档布袋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明月,请他讲述这座老戏台的故事。

■前世传说 

老戏台上演“掌上戏”

这座有着五六十年历史的老戏台,被安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入口左侧的一个展区里。老戏台,大约只有一张普通八仙桌的大小,如同一座雕梁画栋的精巧楼阁。戏台上面摆放着多个布袋木偶,都只有三四十厘米高。除了展示老戏台外,这处的墙上还展示了关于苍南单档布袋戏历史传承故事。该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座老戏台是2014年前后向社会征集而来的。

布袋戏,又称“掌上戏”,是木偶戏的一种。明清时期,从闽南传入浙闽交界的苍南地区。由于唱、做、念、打,生、旦、净、末、丑,全是一人独演一台戏,故又称“单档布袋戏”。演出时,戏楼就地搭起,戏楼内仅有一个艺人操纵数十个布袋木偶表演。艺人脑、口、手、脚并用,双手执戏偶表演,时而还腾出右手演奏鼓、钹、板等乐器,双脚踩击大小锣,口中以不同的变音法模拟生、旦、净、丑、末等不同角色的唱腔和道白,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疾徐快慢逗、捧、说、唱,惟妙惟肖地表现小旦的哀怨、小生的斯文、老生的沧桑、小丑的滑稽,声情并茂,诙谐幽默。

单档布袋戏表演上讲究巧手持物和巧手打斗,艺人凭借手指、手掌和手腕上的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及整冠、亮相、走台、跑马、对打、翻身、倒茶等特技动作。因传承世系、表演手法和唱腔不同,苍南单档布袋戏分为灵溪派和五凤派两大流派。传统剧目有《黄恩佩义》《擂台报》等300余本,演出剧目有连台本、单本、插出等多种形式。

该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苍南单档布袋戏非遗传承人十多位,其中有国家级一名、省级两名、市级两名。

布袋戏起源有多种说法

关于布袋戏起源于何时,目前有多种说法。晋代王嘉《拾遗录》记载:“南陲之南,有扶娄国之国,其人善机巧变化……或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婉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玄丽于时。”在敦煌莫高窟引窟中有画于盛唐的一幅壁画《弄雏》,画面上有一妇女举起手臂,运用指掌给孩子们作表演的情形。王嘉的有关记述和唐壁画所描绘的情景,与今之布袋戏有相似之处。如果它为同一表演形态,那么布袋戏的起源应在唐或晋之前。但没有发现更明确的记载,还是难以作为布袋戏始见于唐代之前的确证。

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颡子,均一人为之 ,谓之肩担戏。”《扬州画舫录》所记的“肩担戏”,表演形式上与布袋木偶戏已较为相同。清嘉庆年间刊本的《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志·歌谣》则有明确记载:“有习洞箫、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这是目前所知关于“布袋戏”称谓的最早记载。

■今生故事

用普通话演绎走出温州

为进一步了解苍南单档布袋戏,7月13日,记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采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明月。

吴明月与单档布袋戏的缘分来自祖辈。“我真正接触单档布袋戏表演是22岁,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吴明月说,上世纪70年代,布袋戏演出在苍南当地非常流行,演出的机会很多。但后来,因为各种因素,逐渐没落。近些年,随着大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这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又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如今,每年他和徒弟们都要到各地演出上百场。

这次采访,吴明月特地让徒弟魏乃兴在该馆一座新戏台上演出了《闹花灯》的其中一段。

只见魏乃兴坐在戏台后方,双手执戏偶表演,双脚打击乐器,同时还发出悠扬唱腔,精彩的演绎令人叹服。吴明月告诉记者,布袋戏表演并不简单,单纯依靠艺人手、脚、嘴巴并用,一人扮演多种角色,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以及整冠、亮相、杂耍等动作。

魏乃兴是苍南当地人,因为从小喜欢看单档布袋戏,于是慕名而来拜师,如今他跟着吴明月学习单档布袋戏已经有10多年了。“徒弟学习两三年,基本能出师,可以独自演出,但是要演得好演得精,还要靠经验的积累,急不得。”吴明月说,从今年5月底起,他应邀到湖州长兴教授单档布袋戏,目前那边有10多人跟着他学习。

吴明月说,单档布袋戏一般使用闽南话来演绎,但由于闽南话晦涩难懂,为了让它能走出苍南、走出温州,近几年,他和徒弟们也开始尝试普通话演出。这些年,他们前往杭州、上海等地演出时都会使用普通话,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剧目内容。

“但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能丢掉闽南语演出的传统。”吴明月说。

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苍南大力推进文化进景区行动,组织了渔鼓、提线木偶、布袋戏等十大非遗项目进入碗窑、福德湾、炎亭等景区展演,并倾力在福德湾景区打造“非遗一条街”。接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外两座可用于演出的布袋戏戏台,其中一座移入馆内,一座将移到“非遗一条街”,届时都将邀请艺人在戏台进行演出。

■新闻+

苍南系非遗大县,民俗文化极具多样性和丰富性,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32项,其中国家级有单档布袋戏、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蓝夹缬技艺3项,省级有苍南吹打、提线木偶戏、点色剪纸等24项,市级有温州鼓词、畲族民歌、流水长调等127项;先后被评为“单档布袋戏”“提线木偶戏”和“民间八仙戏”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浙江省(温州南拳)民间文艺之乡。2012年被浙江省文化厅列为非遗保护综合试点县。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 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

实习生 李雨菲 张钰妍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