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釉面砖贴上人民大会堂——陶瓷泰斗李国桢来温记

温州网 2021-07-21 08:13:57
温州陶瓷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而在中国陶瓷科学界,有一位陶瓷界泰斗、中国陶瓷工程理论奠基人李国桢教授(1917-2000),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两者之间就发生了一段相识相知的故事。

1999年11月,李国桢(左)与郭演仪在上海第六届(国际)古陶瓷科学技术讨论会上。

李国桢(中)与儿子李秉彦(右)、侄子李秉正(左)。

坐落在河南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镇的李国桢纪念馆。

温州陶瓷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而在中国陶瓷科学界,有一位陶瓷界泰斗、中国陶瓷工程理论奠基人李国桢教授(1917-2000),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两者之间就发生了一段相识相知的故事。

出口换汇,首站温州

1960年,为缓解全国粮食危机,国务院决定从国外紧急进口粮食250万吨。进口粮食需要外汇,我国除煤炭、棉纱出口换汇以外,较多依赖轻工产品。陶瓷产品虽小,在国际市场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是在质和量上需要有新的突破。为实现这个突破,时任轻工业部轻工局陶瓷处工程师的李国桢重任在肩。

李国桢提出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抓精陶上规模,二是抓硬质瓷上档次,得到陶瓷处处长陆胜的支持,决定由李国桢带队,率领赵达峰、阎楚琴、万丽珠等组成工作组尽快拟定精陶和优质瓷器出口技术指导方案,抓好试点企业,推动行业发展,争取陶瓷产业为国家出口换汇做出新贡献。

为此,当年10月5日左右,李国桢工作组踏上向南远行的列车,第一站到达温州。温州瓯窑在陶瓷历史上非常有名,却因地理条件限制,史书记载不多。新中国成立后,也少有专家学者到访,更缺乏具体的技术指导。李国桢此前的几次调研,南方不少瓷区都先后到达,除景德镇长期驻地指导外,潮州枫溪、佛山石湾、湖南醴陵等都做过较系统的考察,所以把第一站选择在温州。

吴百亨重振西山陶瓷

我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温州是瓯窑的中心,瓯窑虽然创始于东汉晚期,至明清已经衰落。而民国时期,这窑火重新燃起。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民族实业家吴百亨。

吴百亨,鹿城区人,自幼深受历史上瓯窑的影响,在国外考察炼乳厂期间,看到西方国家以中国陶瓷为尊贵,回国后决定在温州创办陶瓷企业。1937年底,吴百亨派人赴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聘请制瓷技师筹办瓷厂。1939年秋,在瓯江南岸的西山古窑址建成温州西山瓷器厂。从江西、福建和温州附近的永强、青山窑等地招聘一批技术工人,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生产出日用陶瓷餐具和军用电气瓷、工业建筑瓷,此后花色品种增至上百种,有些产品已可以代替进口。当时,他以“西山”牌商标注册,产品畅销国内,从此揭开了中国现代建筑陶瓷工业的序幕。但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争影响,物价飞涨,温州西山瓷业一度停止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以“西山”为标志的温州陶瓷产业恢复生产,并得到迅猛发展。温州作为国内唯一的釉面砖生产基地,为全国各地重点工程和援外工程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产品,温州“西山牌”釉面砖贴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

从1954年起,温州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相继开始出口,成为全国唯一建筑陶瓷出口基地。由于西山陶瓷注重科技投入、技术改新,注重制度建设和工艺规范,全国几个大的陶瓷产区纷纷派人学习取经,温州成为我国釉面砖生产技术的孕育和培训基地。釉面砖的一整套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管理制度、质量标准推广全国。温州为全国陶瓷工业的恢复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温州人建成“国庆窑”

抵达温州,李国桢一行人直接到了西山瓷厂驻地。机声隆隆,灯火辉煌,西山一派勃勃生机。一个企业两千多人,一个月创汇10万美元以上。在瓷厂的接风便宴上,李国桢乘兴讲述了他恢复龙泉青瓷时发生的一段“国庆窑”往事。

1959年8月初,国庆10周年即将到来,人民大会堂建设接近尾声,有关部门决定在全国各主要瓷区烧制国宴用瓷,龙泉青瓷荣列其中。这是龙泉窑第一次烧制“官瓷”。由于时间紧,质量标准要求高,使用老式龙窑很难保证青瓷质量,厂党委决定由技术员叶德清负责新建一座较为先进的倒焰窑。三天后,叶德清设计出一个16平方米、4个燃烧室的倒焰窑图纸,但一时找不到有筑窑经验的施工队,最后,一支温州建筑队报名承包。叶德清了解后,得知这几个人从来没有筑过窑炉,而且连图纸也看不懂,但时间太紧,别无选择。

开工第二天,叶德清到工地上看见温州人在山坡上转来转去,一脸不知所措。不一会,一位年龄大些的负责人站在山坡上,用手在附近处画了一个圈,示意在这个地方挖地基筑烟囱。叶德清看到这个地方是岩基和松土交界处,里硬外软,强度差别极大,心想这是瞎胡闹,十多米的烟囱要有多大的负荷!在这里筑烟囱还不出大问题!当即予以制止。温州施工队不以为然:我们农村的房子都建在这种地基上,从来没有什么问题,你怕什么?双方产生争议,相持不下,叶德清扬言,如果地址不变,他就拒绝在图纸上签字。最后厂长张德和指示,要求吃了豹子胆的温州建筑队将烟囱地址或前移或后挪,如果前移必须在松软的地基上做好固基的特殊处理。

在叶德清的严谨指导和监督下,温州施工队按时建成了龙泉第一座16平方米的倒焰窑,经试烧还一次成功,按时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国宴用瓷政治任务。之后,这座窑被命名为“建国窑”。

《瓷器》刊登温陶论文

李国桢一行参观考察西山陶瓷公司后,为西山陶瓷公司的设备技术、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几番点评赞誉。他着实没想到在祖国东南一隅竟有这等规范、这等先进的企业。

在最后举行的汇报会时,李国桢表示:在温州扩大陶瓷出口,搞好精陶生产,不需要我们再动员、再鼓劲。应该干什么、要干好什么,温州人和温州的陶瓷企业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敢想会干。我们要做的一是给予政策上的引导扶持,争取尽快出台扶持政策。二是给予技术业务方面的引导。业务主管部门利用技术优势,给企业提供做好出口精陶瓷器的可能性、保障性的设计和引导。当务之急就是把温州精陶产品的原料质量储量弄清楚,让陶瓷企业有发展之气,无后顾之忧,要对温州周围地区的陶土资源进行一次调查。

在瑞安塘下、平阳腾蛟、龙湾状元、瓯海三溪与永嘉等地,李国桢一行公路乘车,看矿步行,逐一进行实地察看。上午带着图纸登山,下午听着介绍看矿,几个矿点瓷石瓷土的颜色、硬度、粘性等等一一见矿、见物、见成分。此行的精陶产品出口调研督导变成了精陶原料调查指导。

随后,李国桢在温州市陶瓷研究所召开专题分析会,李国桢和他的同行们对温州市的陶瓷主管部门和陶瓷企业扩大精陶出口做了可行性、可靠性分析,提出定性定量的解释和建议,就精陶瓷器优化原料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逐一开出处方提出方案,给西山陶瓷公司等企业指明了进攻方向,如同注射了强心针、兴奋剂。

1965年,李国桢和助手赵达峰、万丽珠在《瓷器》(后改为《中国陶瓷》)第四期杂志发表了我国第一个精陶原料生产技术标准性的学术论文《温州精陶原料矿物组成的研究》。该文对我国以后几十年的精陶产品发展发挥了经久的指导和考据作用。在此后几年里,西山陶瓷企业似摆脱了粮粖之忧的一支飞骑劲旅,驰骋五洲市场、四海商埠,铸就了60年代的再次辉煌。温州西山陶瓷公司出口创汇的成功实践在全国各大瓷区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我国陶瓷出口创汇做出了重大贡献。

来源:温州日报

萧根胜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