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首位被《宋史》立传的历史文化名人,宋高宗用“佳士”为其点赞

苍南六言谭 2021-07-27 09:53:17

光阴就像一把刻刀,永无休止地雕琢着世间万物,无论世间万物曾如何绚丽绽放,最终都逃不过被时光淹没的命运。然而,有一些人的名字,因为富有鲜活的生命特性,历经了岁月的淘洗却越发熠熠生辉。就如他,即便是生在乱世,仕途坎坷,却金声玉振、忧国忧民,在政局动荡、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演绎了一段段传奇。他就是宋代的苍南人——陈桷。

▲陈桷画像

陈桷故里今何在

2014年12月10日下午,一场“浙闽(苍南)纪念陈桷逝世8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苍南县行政中心举行,来自浙江、福建两地有关专家学者以及文史爱好者共60多人齐聚一堂,大家在缅怀、研究陈桷丰功伟绩的同时,还针对“陈桷故里是何处”进行论证和辨析。

那么,陈桷到底是哪里人呢?为何这个名字在沉寂近千年的时光之后再度引起人们关注?

▲陈桷故里——平阳蒲门厦材(今为苍南县马站镇蒲门社区蒲壮所城)

究其起因,是福建省柘荣县部分文史工作者误将陈桷与该县湄洋《陈氏宗谱》中记载的“陈纬”混为一谈,从而引发了浙闽两地有关人士的争论以及陈桷后裔的关注。

陈桷(1091—1154),字季壬(又作季任),号无相,官居宋代礼部侍郎。作为苍南第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苍南第一位被《宋史》立传、苍南第一位探花的陈桷,《宋史》对他这样评价:“宽洪酝藉,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宋高宗则称之为“佳士”。

据《宋史》记载:“陈桷,字季壬,平阳人。”明代郑思恭《东昆仰止录》载:“陈侍郎(桷),平阳蒲门厦材人”。明《梅江默庵陈公墓表》载:“公讳兴宗,字世隆,其先自闽徙昆阳厦材。八世祖讳桷。”民国《平阳县志》载:“陈桷,字季任,《宋史》传作壬,今考从旧志,蒲门人。” 又载:“县南百五十里山南为厦材岭,厦材山又南至沙埕岭皆与福鼎分界……蒲门城即旧厦材。” 明洪武二十年(1387)在此地建千户所,称蒲门所,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壮士所被倭寇攻破,之后归并到蒲门所,两所合防并称“蒲壮所城”,后简称蒲城。 

▲蒲壮所城于1996年被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

在马站、蒲城一带,有关陈桷家族文物遗迹星罗棋布:蒲城城北龙山山麓(俗称山下角)保留有陈桷故居遗址、陈桷巷;陈桷家族在蒲城东城门外的一大片田地,当地人名之为“探花田”,此地名亦流传至今。

▲ 蒲城东门外一带旧称探花田,图为探花田头清代古牌坊

历代《平阳县志》均载:“始建于宋代、位于蒲门的谷神道院为陈桷所建”,其遗址今为蒲城城隍庙东侧。在马站镇岑山南麓,宋元时期由蒲门乡绅捐资筹建陈桷公祠,至清康熙年间,因年代久远,破败不堪,由陈姓族人发起另选址再建。到1975年,因马站小学扩建所需,拆陈桷公祠扩建成校舍。

▲陈桷公祠后改建成马站小学校舍

1993年3月,苍南县藻溪九堡山出土《宋故儒人柳氏墓志铭》石碑,墓主柳氏为宋通直郎林永年之妻,曾被宋高宗钦赐为“孝妇”。该碑文为陈桷亲笔所书。

▲ 陈桷手书之《宋故儒人柳氏墓志铭》碑文

陈桷曾在蒲城西郊的牛乾岭最高峰——合掌岩上题诗《合掌岩》(后遭破坏)。南宋淳祐四年(1244),陈桷五世孙陈均因缅怀先祖在合掌岩上留下摩崖题记,其字迹至今隐约可辨,题记中有“修诸父故事,感今怀旧”句,从“诸父”可以看出这里不仅与其高祖陈桷有关,而且还有其曾祖父汝贤、祖父陈岘、父亲陈昕、叔父陈昉等人的足迹。一个偏远的小地方,一处重峦叠嶂的山巅,究竟有怎样的魔力竟牵扯整个家族世代为之魂牵梦绕呢?只有一种解释:乡愁。

陈桷家族与福建素有渊源,先是其先祖由闽地迁徙而来,陈桷也可能曾在“丁父优”或中年政治避难时在福鼎寓居一段时间。就在与苍南相毗邻的福建福鼎管阳,今尚存陈桷修建的广化寺遗址,以及被列为福鼎市文保单位的陈桷墓(也有陈桷父之墓一说)。

▲ 位于福鼎市管阳镇广化寺后的陈桷墓

陈桷心事有谁知

宣和七年(1125年),金人灭辽之后继而开始觊觎北宋,并以两国交好之名派使者入境。当时,陈桷曾作为伴送使奉旨护送金使返程,行至边境时,发现金人在此大量屯兵。陈桷心中极为不安,回朝途经燕京时,将此事向燕帅蔡靖陈述。不料蔡靖根本不以为然,以为危言耸听儿怒斥:“安有是事,请示传言之人斩之以殉。”

靖康元年(1126年),陈桷外放任福建提刑的第二年,金兵开始举兵南侵,北宋全面朝廷告急。当时福州调防秋兵,因军粮未能及时供给而发生兵变,乱兵杀死知州柳庭俊。因事发突然,全城震骇,吏民奔溃。陈桷遂果断只身入乱兵中,谕以祸福,权以厉害,同时,另又间道驰奏,趁乱军调走之际,迅速追杀首恶二十余人,得以平息叛乱,一方以安。

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一方,“直把杭州作汴州”,宋高宗只向金纳贡称臣,消极作战,苟且偷安,因此助长朝廷官员投其所好,避重就轻。议事时,大臣们往往舍本求末,专举细务。当时,论及南宋初的朝廷官员,一般分为主战派与投降派两类。其实还有一派,即以赵鼎为代表的主守派。按照赵鼎的构想,南宋朝廷定策为北上灭金或向金屈膝投降皆不可取,而应当将主要精力用在守住现有领土上。

陈桷的立场与赵鼎等主守派一致,极力反对割地求和、不思进取的行径。绍兴三年(1133),他上书疾呼:“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他还陈述攻守二策,强调欲收复失地,呼吁朝廷当务之急是要“得人心,修军政。”

绍兴十五年(1145),陈桷出任襄阳知府。当时襄汉地区兵燹不断,民不聊生,户数骤减到以前的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依然有增无减,民怨沸腾。陈桷挺身而出,为民请命,遂得以减免税赋。第二年,又遇汉江洪水决溢,田园被毁,百姓流离失所,时年已逾半百的他仍亲率兵民抢险修堤,坚守至灾情结束,地方安定无虞。

民国《平阳县志》卷三舆地志三载有:“合掌岩在蒲门之西山,上镌陈桷诗。”这首诗便是陈桷的《合掌岩》:“合掌仙峰插汉高,下临沧海压波涛。看来疑是金仙子,无相光辉礼玉毫。”此诗中的“无相”,乃佛教用语,绝真理之众相名无相。

▲合掌岩

陈桷一生供佛礼佛,参禅悟道,与他的平生际遇及身处乱世息息相关。空怀一颗精忠报国之心,一生郁郁不得志,甚至中年时期为政治避难而隐居一方,为寻求心灵慰藉,他所追寻的无相之境,应有“常境无相,常智无缘”“虽行无相而度众生”之浅深二重之意。陈桷晚年自号无相、无相居士,概源于此。

宋高宗称其“佳士”

宋王朝自建国后,一直采取重内轻外的消极防守策略,以致北宋自建立后武备积弱,频频不敌北方外患,最终导致“靖康之难”。之后的南宋朝廷,秦桧深受高宗宠信,在宰相位上十八年,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力主议和,卖国求荣。绍兴二年(1132)八月至绍兴五年(1135)六月,秦桧罢相时来温闲居,期间结交了一大批温州士人。当时,奉承巴结他的人趋之若鹜。而陈桷不屑于趋炎附势,他与娄寅亮、张阐、陈鹏飞、林季仲等与秦桧不和,因此屡遭罢黜,时人称为“其节有足称者”。

▲清《四库全书》载陈桷传

绍兴十二年(1142)正月,陈桷官任礼部侍郎,奉诏与吏部、太常寺商议普安郡王出阁典礼。陈桷等认为“国本未立,宜厚其礼,以系天下望”,秦桧怀疑陈桷意见附和故相赵鼎主张,遂以“不详典故,专任己意、怀奸附丽”之罪名,将陈桷与持相同政见的吏部尚书吴表臣等六人一并罢官。

陈桷为人刚正不阿,做官清正廉洁,以学行称,素有“才吏”之名。在罢免陈桷后,高宗立马又后悔了,他对陈桷之才依然念念不忘。一次朝会时,他突然问秦桧:“可知陈桷今何在?”秦桧闻之不悦,便以同姓名的武将陈桷(字元承,陈升之从孙,绍兴二年曾通判温州)来搪塞,说:“今从韩世忠,辟为宣司参议官。”高宗闻言却笑道:“陈桷,乃佳士也,岂肯从军耶?”

▲民国《平阳县志》载陈桷传

关于陈桷仕途,《宋史》等史料记载:北宋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廷对第三(探花),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提点福建路刑狱。绍兴三年(1133)年,召为礼部员外郎,升郎中。五年(1135),除直龙图阁,知泉州。六年(1136),改两浙西路提刑。八年(1138),迁福建路转运副使。十年(1140),复召为太常少卿。十一年(1141),权礼部侍郎,赐三品服。十二年(1142)忤秦桧,罢官,寻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五年(1145),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二十四年(1154),知广州,任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未至而卒。

一门五宦遗风传

陈桷一生处于南、北宋更替时期,历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继之,其后裔五世仕宦,几与南宋王朝相始终。陈桷父陈懿(?—1120),字公美,其父母早亡,与兄嫂一起生活。陈懿为人慈顺,言行谨饬,做事稳重踏实,信守诺言,为乡里所称道。陈桷幼从父受读,早晚手抄群书授之。稍大,陈懿倾力供他上学,持之以恒,绝无倦怠。后以上舍试贡入辟雍(太学外学)。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陈桷以上舍生擢甲科,殿试第三名(即探花),授文林郎,开始步入仕途。

▲陈桷家族居住的陈桷巷位于蒲城城北龙山麓,格局至今不变

陈桷有三子:汝楫,汝贤,汝谐。次子汝贤,曾任南宋朝请大夫、达州知州。汝贤之子陈岘,以祖荫走上仕途,后因才学兼优而青云直上,官至兵部侍郎。为官任上忠于职守,秉承其祖清正廉洁之遗风,充任词科检校时,擢拔了真德秀。

陈岘生有三子,长子陈昕,历任迪功郎、盐官主簿,三子陈暕,官通仕郎,均早逝。次子陈昉和孙子陈均皆师从福建名儒真德秀,政绩突出,知人善任,文采颇有陈岘遗风。

陈均以祖荫官历东阳、丽水县令、西安府迁大理丞,出为江东提刑,后又任广东提刑。俱有声。因得罪权臣贾似道被免职。时人谓之:刚正有守,立身行政,务尽其职,虽屡黜亦不顾也

陈桷诗文仅存三

陈桷遗著有文集十六卷。《宋史》有传。明人编撰《弘治温州府志》卷一八、王圻《续文献通考》、《万历温州府志》、清《雍正浙江通志》、《民国平阳县志》均记载:“陈桷有《无相居士集》”。文集早失。

▲《弘治温州府志》载有陈桷传

关于陈桷诗文的流传,清乾隆曾唯所辑《东瓯诗存》收录陈桷诗《合掌岩》一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的《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卷一七六七(第31册,第19673页)收入陈桷诗二首,一首是写福建福鼎广化寺的《广化寺》,还有一首就是写苍南县沿浦镇牛乾村合掌岩的《合掌岩》。后来,我县蔡听涛老师在东阳鹿峰《蔡氏宗谱》中发现了他的一首佚诗《饯蔡鸣山领东阳主簿》。

▲清乾隆《福宁府志》卷四十一载陈桷《广化寺》一诗

附录:陈桷诗文

合掌岩

合掌仙峰插汉高,下临沧海压波涛。

看来疑是金仙子,无相光辉礼玉毫。

——入《东瓯诗存》、民国《平阳县志、文征内编》

广化寺

山高不受暑,秋到十分凉。

望外去程远,闲中度日长。

寺林投宿鸟,山路自归羊。

物物各有适,羁愁逐异乡。

——见《万历福宁州志》卷一三

饯蔡鸣山领东阳主簿

送子出都门,涉陟故乡路。

黄叶舞悲风,塞雁笼烟雾。

城柳系奔黄,把袂斜阳暮。

觞子一杯酒,听我殷懃语:

立功在少年,慷慨酬当宁。

君禄有崇卑,臣心共天赋。

委吏与乘田,宣尼无不豫。

愿子好为官,时时守法度。

天教养赤子,莫使气血怒。

天教为水清,莫使尘埃污。

指日报政来,声名满三辅。

——见《鹿峯蔡氏宗谱·内外诗集》。其中“涉陟故乡路”原作“陟陟故乡路”,据同谱中《宋东阳簿季远公传赞》改。

另有题壁诗两句:

神仙多是大罗客,我比大罗超一格。

按:此两句系陈桷绍兴中待制时,在其居室壁上所题。有簿续其后曰:“行满三千我四千,功成八百我九百。”见宋陈岩肖《庚溪诗话》。

文字整理

陈汉莉

参考文献

1.《宋史》,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97年版

2.《平阳县志》,刘绍宽等撰,民国十四年版

3.《陈桷》,洪振宁、杨道敏著,见《苍南状元》,苍南政协文史委2014年编印

图片提供

华荣、陈汉莉、陈宗豪、

杨思好、陈家荣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