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高校到工厂的“最后一公里”

——基于温州市30余家制造类企业的调研

温州民间智库促进会 2021-07-29 09:16:38
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就业,扎根温州发展,将成为温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温州面临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城市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就业,扎根温州发展,将成为温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如何有效提升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率,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力,协调推进,打通高校到工厂的“最后一公里”。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和《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招引“510计划”攻坚行动助力“百万人才聚温州”的方案》等文件精神,近期我们对温州市30余家制造类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进而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善工作环境,开展新工厂运动

  新生代大学生,往往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三高一低”特点。高校学习生活环境、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与很多企业工作场所环境具有很大的差距,是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进入温州部分企业工作,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离温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温州各类工业园区重视工业文化生态建设,例如乐清柳市为“中国电器之都”,可以通过打造“电器文化之都”、“工业旅游之都”来提升整个企业群的形象和魅力,用文化和生态留住人才和引来“凤凰”;也可以借鉴福州、南昌的一些做法,加大运动场馆设施建设,将废旧厂房改造为“运动工厂”,提倡在办公中运动、在运动中办公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员工释放压力和激发工作的激情;温州一些科技型企业要做引领都市健康工作生活方式的“新工场”,重视宿舍、食堂等与大学生员工的工作生活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杭州推出的科技公司食堂大比拼活动,来宣传企业和吸引人才;同时也可以从细微处入手,进行洗手间革命,例如乐清柳市镇浙江伦特机电有限公司在这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建设,就体现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视野。

  二、提高实习待遇,推进“实习即就业”工程

  企业实习是一名大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大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认同企业和融入企业的重要过程。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是提高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率的重要手段,以温州理工学院(原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12—2015级233名毕业生为例,第一次就业选择所在实习企业的为122名,占52.3%;我们调研的30余家制造类企业都对接纳大学生实习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表现出极大的需求和兴趣,普遍认为在自己企业实习过的学生留企率更高,可以更快胜任工作和融入公司团队。很多制造类企业给实习大学生每月3000多元的补贴,如果承诺实习后留下来工作,有些公司实习补贴可以达到每月4000元,同时在食宿方面提供帮助。为此,建议我市加大支持大学生入企实习的优惠政策,推进“实习即就业”工程,鼓励在温高校与温州民营企业建立更多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对于大学生实习进行专项经费贴补,分为普通实习和实习后承诺留企就业两个标准,激发大学生进入温州中小企业实习就业的积极性。从2016—2018年全省高校生源调查情况看,温州地区高校生源总数为11.53万人,居全省第二,每年约3万左右的本地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业,如果毕业实习大学生源源不断进入温州民营企业,将会为各工业园区带来更多地活力和人气,有效缓解企业的“用工荒”,也有助于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随着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提高,未来实习生和正式员工之间的边界将逐渐模糊。

  三、建设终身学习大学,打造智慧学习工场

  目前,存在一定比例在温企工作的大学生几年后离职离温现象,选择去杭州、上海等城市发展,部分原因就在于工学矛盾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导致个人缺乏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机会。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终身学习大学”在国际高等教育办学领域成为共识。教育部发布了《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指出智慧学习工场是产教融合深化的新平台、适应科技革命的新机制、实现终身学习的新载体和未来学校形态的新探索。温州高校需要向企业员工提供更多的终身学习机会和资源,例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海产业学院建立“教学与生产”“线上与线下”学工交替模式,探索“招工即招生”“就学即就业”“育才即留才”,这些举措值得推广和深化,不能仅停留在专科层次,需要向本科层次、专业型硕士博士层次拓展。调研过程中也发现温州部分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很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率很高,部分企业设有院士工作站,承担了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有些研发项目和实验设备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投入,仅靠中小型科技企业自身努力,有时候往往力不从心,发展规模和速度受到限制。这些企业希望与高校组建智慧学习工场,即新时期的产业学院,不但能联合精准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也可以合作申请各类科技研发项目,共建共享实验室和科研成果。为此,温州高校要积极和本土科技型企业联合建设智慧学习工场,部分实验室建设在高校,部分实验室也建设在企业,企业项目可以委托高校进行研发,高校科研人员也可以进入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大学生毕业实习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逐渐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          

  (作者:张艳超 系温州理工学院教授)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