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渔鼓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杨化念:渔鼓声声 敲出乡土记忆

温州网 2021-08-01 11:41:18
关于渔鼓,那是他一辈子的心之所系。

平阳渔鼓

杨化念收藏的老照片藏着平阳渔鼓的老故事

温州网讯  “嘭嘭跷、嘭嘭跷”,随着鼓声和简板敲响的声音,渔鼓艺人用闽南语开启一段精彩的说唱。节奏感极强的鼓声和简板声伴随着人们如痴如醉的表情,这是无数平阳、苍南人的温暖记忆。那是他们“回不去”的乡土生活。

如今,渔鼓艺人已寥寥无几,一些老年人想听渔鼓,也只能上网搜视频,寻找逝去的光阴。为了寻找远去的渔鼓,重温渔鼓的故事,记者前往平阳渔鼓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杨化念的家中。自幼身患小儿麻痹症的他,不能从事重体力活,为了生计而选择了学习渔鼓。关于渔鼓,那是他一辈子的心之所系。

不是你想唱就能唱 

怎样才能练就盖过“流水声”的音高?

已过古稀之年的杨化念至今都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的师傅孔纪珊给他上的第一课就是讲平阳渔鼓的两种表现形式为“门头唱”和“堂唱”,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旧时渔鼓艺人大多出身贫苦农民或残疾人,以走村串户在“门头唱”为主,唱的只是一小段词;而较有名气的艺人一般都是大户人家遇上红白喜事、庙神庆诞等去“堂唱”,堂唱唱的是连台本戏,内容主要取材于传书和民间故事,如《杨家将》《绿牡丹》《再生缘》等,情节既完整又细腻。但无论是“门头唱”还是“堂唱”,均以唱为主,道白为辅。

听完第一课之后,他就设定了以后要“堂唱”的目标。没想到孔纪珊当即给他泼了冷水:你若以后想要堂唱,就得一手击渔鼓,一手合击简板,表演动作要练到位;演唱的音色要高亢、嘹亮,且非常有力度。难度很大,你能做到?

下定决心要学渔鼓的杨化念觉得这些困难,都不是事儿,完全可以战胜。右手操作困难,就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打节拍,中指和无名指敲打渔鼓,巧妙地做到了一手两用;丹田之气没有“运”好,音色不够高亢、嘹亮,他就去水流湍急的江边,一次次地发音,一遍遍地练。孔纪珊告诉他,在江边练习发音,若发出的音能盖过“流水声”,那就有“戏”了。杨化念练了一年左右,才发出了“嘭嘭跷”的和谐之音,才唱出了高亢的古老之曲。

水喉、火喉、木喉

又润又亮是哪一种嗓子?

杨化念苦练音色的同时,逐渐领悟了老一辈渔鼓艺人说的,渔鼓艺人的嗓子分为水喉、火喉、木喉三种,水喉是最好的,音色好听且久唱不哑;火喉听上去不错,可时间稍长就像被灼伤似的很干,这种嗓子的艺人,日夜都要养嗓子;木喉是最糟糕的,就像柴火一样又涩又硬,只能从丹田里调一口气硬撑着,一场堂唱下来,人会觉得很累。

他庆幸自己的嗓子是水喉,又润又亮,腔调好,板眼稳,吐字清晰,一开口就能赢头彩。当时,就很多人这样评价杨化念的唱功:擅长用丹田之气,唱曲子有板有眼,极易调动观众的情绪。

2012年,杨化念负责“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渔鼓传承基地”教学时,就特地根据嗓音挑选了6位音色颇佳的学员进行传授。学员们跟着他学习、演出,逐渐学会了如何唱出意境,唱出人物的性格,其中一位学员唐照龙还被评为温州渔鼓非遗项目县级传承人。2018年开始,平阳渔鼓传承基地组织学员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一系列的活动,老师编排剧本,师生共同演绎,每年都有数十场的巡演。

一辈子的坚守无人传承

岁月沧桑怎能休?

执着于渔鼓的杨化念,数年来在坚持练唱、教学员的同时,还很喜欢做渔鼓、编剧本。

他学上网、学打字,查阅了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记载:“渔鼓,裁竹为筩,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他照着制作渔鼓,发现制作不是很难,用竹子为筒,猪膋俗称板油,就是粘连在猪内脏上的那部分脂肪,取脂肪上覆着的薄膜蒙在竹筒一端的口子上;再截取一段竹子劈开做成简板。尺寸十分讲究,竹长筒为75厘米×5厘米。杨化念就用自己的左手去慢慢做,不求快,只求每一步都做到精。

记者去杨化念家采访时,做渔鼓的材料都被他收起来了,采访时他告诉记者,因为出去演出的次数并不是很多,现在基本上不用做渔鼓了。他常常待在家里的学习区,守着一台电脑,几本书,书均为与渔鼓、方言、戏剧有关的书籍。打开电脑编写“七言”剧本,看看书籍、查阅资料,就是他最爱的日常。

“渔鼓离现代人的生活已越来越远,我的身体也每况愈下。而能使平阳渔鼓得以传承发扬的保存体系、传承体系、传播体系等三大体系,目前还没有健全。尤其是传承人的年龄也均为50岁以上,想要在学校里挑选一些学生学渔鼓,家长并不是很支持。想要传承渔鼓真的是难!难!难!”杨化念看着电脑文档里未写完的连台本戏,眼睛里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采访结束,他还写下这样几句:匠心寂寞载孤舟,岁月沧桑志不休。朝朝暮暮圆旧梦,丹心一片藉乡愁。

来源:温州晚报

□潇瑜/文  采访对象供图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