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得厉害的隋朝,这两大贡献影响了温州

温州三十六坊 2021-08-06 10:42:41
隋朝初创的三省六部制,正式推行科举制、兴建疏浚大运河等,对之后的历朝历代产生重要影响,也对温州的经济文化、学术产生一定影响。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

北周太定元年(581),九岁小皇帝宇文衍被迫禅位给权臣杨坚。后杨坚定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史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中国自晋末以来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建立起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隋朝历经三个皇帝,虽然仅三十八年国祚,但也出现“开皇之治” “大业盛世”等繁荣局面,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隋朝初创的三省六部制,正式推行科举制、兴建疏浚大运河等,对之后的历朝历代产生重要影响,也对温州的经济文化、学术产生一定影响。

水上高速公路沟通南北

伊洛之学以及永嘉前辈

▲取直前的运河路线图

▲京杭大运河路线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大臣宇文恺(555-612,字安乐,鲜卑族,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人)按其旨意,率水工开广通渠(又称富民渠、永济渠),以衔接黄河。广通渠,实际上是对汉代槽渠的疏浚。此后隋文帝多次下令开河,沟通若干自然河或旧渠。到隋炀帝大业元年(605)三月,朝廷发动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建通济渠。通济渠是隋朝疏浚建成的四条大运河之一,其他三条分别是邗沟(淮扬运河古称)、广通渠和江南运河。其中江南运河属京杭运河南段,也被称作浙西运河,它北起江苏镇江、扬州,绕太湖东岸达江苏苏州,南至杭州。

在通济渠建设的同时,隋炀帝又命令宇文恺征用大量民夫,营建东京(洛阳)。为造宫室,皇帝命人将江南奇材异石,漕运至洛阳;又迁移全国大商贾数万家到洛阳定居,使洛阳成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开创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此后的唐、五代、北宋,洛阳仍是国家的都城或陪都,相继沿用五百多年,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隋唐大运河这条“水上高速公路”,以洛阳为中心,北至今北京,南至今杭州。后代又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等地。极大方便江浙周边士子的便捷顺利出行游学,带回中原先进文化。

如北宋平阳陈经邦、陈经正兄弟前往洛阳,求学“二程”;元丰年间(1078-1085)的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沈躬行、戴述、赵霄、张辉等九人,他们去中原汴京太学学习,研究“伊洛之学”。陈氏兄弟开创“平阳学统”(永嘉之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周行己、许景衡等九人史称“元丰九先生”,他们是“永嘉之学”奠基人,才有了后人“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这副对联所蕴含的意义。

创立分科考试制度

南宋温州成全国人才高地

▲隋炀帝画像

在隋朝之前的两晋时期,朝廷要员及地方政权大都掌握在门阀士族子弟手里。因此在永嘉建郡之初,担任太守的大都是豪门子弟。及至南北朝刘宋时期,皇帝刘裕重用寒门子弟,因此豪门士族多被贬黜到地方任职。整个南北朝时期,朝廷用人制度比较混乱。

隋朝建立的第三年正月,隋文帝下诏,向全国各阶层征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开启千年科举制度之端倪。

所谓科举,即分科取士,选拔德、才、艺等方面的拔尖人才。如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大业五年(609)正月,皇帝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四科举人。后又因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按文学水平取士,即上文提及的“文才秀美”。后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这种选拔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垄断,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给了无数寒门子弟为国效力、光宗耀祖的机会。

宋代科举制度确立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也为温州进士带来人才井喷:南宋全国进士每二十人中,至少有一名温州人,不但出了五名状元,还走出九位省元。特别是南宋乾道八年(1172),温州举子“同榜盛事”引起朝野轰动:省试前三名由温州士人所包揽,其中蔡幼学高中“省元”,陈傅良和徐谊分列第二、三名。这相当于“全国高考”前三名都被温州人夺得,十分难得。而整个南宋,温州共有一千多名进士,进士登科数和状元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二。这是南宋温州作为“科举最成功地区”的缩影,极大地推进了温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在温州地区形成的永嘉学派、永嘉诗派等学术团体为全国瞩目。

科举制开创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于1905年废除,影响中国一千三百多年,共产生七百多名状元,近十一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纳入隋朝版图的温州

造船业受到皇帝瞩目

▲舟楫是古代温州重要的交通工具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开始着手整治混乱的州郡县三级建制。开皇三年(583),朝廷废置郡制,向全国推行州、县二级制。因此,从东晋太宁元年(323)设置的永嘉郡被废除,改设处州。原永嘉郡治所永宁县改称永嘉县,横阳县纳入安固县。后又改处州为括州(辖境相当于如今温州台州丽水等地)。二十四年后隋炀帝登基,年号大业。大业三年(607),又改州为郡,置太守,括州复改为永嘉郡,郡治设在括苍(处州),“统县四,户一万五百四十二”。在隋一代,永嘉郡建制改编频繁,所辖范围也变化较大。

隋初浙南一带人口远比杭嘉湖地区为稀,虽滨海一带开发较早,但已垦土地被南下豪门士族霸占。纳入隋朝版图后,江浙西部及温州的土地开辟等农业发展引起朝廷重视。西部未经开垦的大部分土地,为政府提供较多的荒地进行授田。这就是隋代将滨海各县并裁,又将松阳分置二县和州治或郡治迁往括苍的原因。

有了土地和人口,当时温州的农业和手工业得以逐渐发展。《隋书。地理志》对当时温州的风俗人情 、纺织、特产等有所记载。如当时温州一带发达的造船业,也引起隋文帝注意,并加强了对大船的管理。

参考资料:

《温州古代史》胡珠生

《弘治温州府志》

原标题:被黑得厉害的隋朝,这两大贡献影响了温州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