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温州人物   ->   文化人物
陈春兰:生而为鼓词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1-09-01 03:38:00

温州网瑞安支站讯  用网络流行语来形容,陈春兰是温州鼓词界的“顶流”。在上世纪90年代,她演唱录制的温州鼓词VCD在市场上被一抢而空,甚至冒出了盗版碟片;在乡村,村民以能够邀请到陈春兰演唱鼓词为荣。

日前,陈春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与温州鼓词相伴30余年,她的举手投足间无时无刻散发着鼓词的神韵。如果采访现场有牛筋琴、扁鼓、三粒板,那陈春兰的生平就是一部娓娓道来的鼓词。

16岁学鼓词,30岁红遍温州

1968年,陈春兰出生于平阳县一个山区农村家庭。父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釆石工人,擅长吹拉弹唱。物质贫乏的童年生活里,是父亲的文艺与乐观滋养了陈春兰。

每到春节或农闲时,村里都会邀请鼓词艺人来演唱。陈春兰便跟着父母去听鼓词,听着听着,入了迷,时不时地也会偷偷模仿哼唱几句。“春兰,你这样喜欢唱词,让你去学,怎么样?”家人的一句玩笑话,竟成真了。

陈春兰16岁那年辍学在家,经姨妈介绍,拜鼓词女艺人张秀红为师。“原以为唱词是一件非常快乐又简单的事情,谁料真正接触时困难重重。”陈春兰说,学鼓词没有捷径,必须下苦功夫死记硬背词本。一部鼓词,长达两万字左右,都需要一字不落地记住。每天晚上,陈春兰背词到深夜,甚至连做梦都在背词。

除了记住台词、熟悉说唱韵律,牛筋琴、扁鼓、三粒板与抱月等弹奏技巧也要掌握。鼓词是一个人的舞台,集生、旦、净、丑、末为一身,如何在每个角色中熟练切换,也极为考验表演功夫。

陈春兰坦言,初学之时,曾数次想打退堂鼓,但无奈找不到好的工作,家庭也迫切需要经济来源,只得咬牙坚持下去。第一次登台演唱,是她在学习鼓词的半年后,那种腼腆拘束的羞态及提心吊胆的心情,至今让她记忆犹新。表演结束,陈春兰得到了听众的好评。“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他们只是体谅我年纪小,能在台上唱完一部词就算不错,并无高要求。”她说。

29岁时,陈春兰拜温州鼓词名师丁凌生(艺名筱麟童)为师。在老师的指点下,她的演唱水平大幅提升。随后,她在爱人兼师兄黄良福的帮助下,参与录制VCD。第一部鼓词VCD《胭脂》一炮打响,她继而录制了《玉蜻蜓》《十二红》《襄阳奇案》《观音传奇》等二十多部传统鼓词,风靡市场。

而立之年,陈春兰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当红的温州鼓词明星。最疯狂的一次,同一天,她接到了20来场鼓词演唱预约。她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唱响巴黎舞台,斩获“牡丹奖”

1998年,陈春兰第一次参加温州市曲艺大赛,她演唱的《包公赔情》获得二等奖。此后,她成为曲艺大赛的拿奖专业户:2003年演唱《杨八姐游春》,获温州市第四届曲艺大赛一等奖;2005年演唱《赵五娘吃糟糠》,荣获温州市第五届曲艺大赛一等奖;2009年获得浙江省第五届曲艺新作大赛暨群星奖选拔赛金奖、省第三届曲艺杂技节金奖、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蔡杯金奖。

2010年6月,陈春兰曲艺生涯的纬度再次拓展,她走上了国际舞台,受邀参加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和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巴黎中国曲艺节,与刘兰芳、姜昆、大兵等我国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同台演出,演唱温州鼓词《锦绣中华美如春》获得卢浮节目奖。这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温州鼓词首次走出国门,登上异国舞台。陈春兰回忆,本来那天只演一场,因太受欢迎,当晚临时又加了一场。

“这次与艺术大师们的同台演出,使我拓宽了视野,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相形见绌,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与幼稚,我必须加倍努力。”从巴黎回来后,陈春兰下决心冲刺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

2012年,陈春兰与爱人拜师鼓词名师凌康君,并共同商讨鼓词题材。2014年,她演唱的新编鼓词《利剑难断骨肉情》,荣获当年“牡丹奖”提名奖。欣喜之余,陈春兰立志摘取下一届“牡丹奖”。

“还是选用传统节目参赛比较合适。因为我平时演唱的都是生旦剧情,并擅长抒情唱腔,最后选定了《秦香莲》中的一段《杀庙》。”陈春兰介绍,但这段鼓词演唱时长大约要半个小时,而参赛节目规定限于12分钟之内,演唱内容必须浓缩,又不能删掉其中情节。他们一边排练,一边修改,经过两年时间的定稿、练习、排演,2016年,在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现场,陈春兰携作品《杀庙》杀出重围,斩获“牡丹奖”,这是中国曲艺的最高奖表演奖,她也是温州获此殊荣的第二人。

做好传承工作,鼓词魅力永在

2017年,陈春兰大师鼓词工作室落户瑞职集团学校。陈春兰每周从家里开车两个小时,来学校开展鼓词传承教学工作。在她内心,始终有个想法,传统的鼓词技艺不能烂在肚子里,该传承的要传承下去。“只要对方肯学,就把几十年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奉献出来。”她说。

“学唱鼓词没那么简单。”陈春兰说,自己当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兴趣入了行,现在娱乐方式那么多,有几个孩子听过鼓词且产生兴趣的?更别说将此作为人生追求。陈春兰告诉记者,她学生中有几个音色条件不错,学得也挺好,但最终没有坚持下来。

作为市文联兼职副主席,近年来,陈春兰为弘扬鼓词非遗文化作出了不少努力,不仅将鼓词文化送进学校,而且坚持参加社会公益演出,在大大小小的综艺活动中,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去年疫情期间,陈春兰无法出门表演,就开通了抖音账号“温州鼓词陈春兰”,直播鼓词演唱,一下子收获了8万粉丝。在家期间,她和爱人合作,演唱了不少抗疫主题的鼓词,深受百姓欢迎。

舞台变了,从现实搬到了网络,从田间搬到了村文化礼堂,搬到了有灯光有音响的现代化舞台,但不变的是,无论在哪,陈春兰只要一坐到台上,一手敲起牛筋琴,一手挥动三粒板,唱起鼓词铿铿锵锵或悠扬婉转,观众依然如痴如醉,掌声依旧如雷。

“这就是鼓词的魅力。虽然鼓词最风光的年代过去了,但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它永远不会老去。它只是换了种形式,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陈春兰说,这辈子生而为鼓词,鼓词也成就了她。

人物名片

陈春兰,1968年出生,温州鼓词著名演员,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团员,温州市第三批非遗传承人,温州市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温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温州市“四个一批”人才,温州市人文科领军人物,瑞安市文联兼职副主席。

原标题:陈春兰:生而为鼓词

记者蔡玲玲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