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乡村助力发展 听5位温州乡贤讲述奔走在共同富裕路上的精彩故事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鲍苗苗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10日

  见过世界的五彩斑斓,却安于家乡的小桥流水;在外挣钱当商会会长却回乡乐当“倒贴村书记”……他们带着资本、技术、理念回到故土,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带着乡亲共致富,领着山村共发展。

  9月8日下午,第47期《乡贤讲坛》活动在世界温州人家园如期举行,来自不同领域的五位温州籍乡贤代表,讲述了他们奔走在共同富裕路上的精彩故事。不同的故事,却有一个共同的声音:回归乡村、支持山区。

微信图片_20210909162018.jpg

  郑超豪:造桥修路,沙洲乡贤为何乐捐资

  “乡贤是个聚宝盆,贤治是个好办法。”从瑞安市委党校提前退休,郑超豪回到老家陶山镇沙洲村,创办新乡贤参事会,成立贤调志愿团,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带动乡贤,参与乡村事务,并且总结出一套“乡贤经”。

  2016年,村里修桥缺资金,大家手足无措时,郑超豪发布了一个消息:谁愿意捐资的可冠名。其实,郑超豪自己也想参与,帮母亲完成一个捐资造桥的心愿。没想到应者云集,从村里出去的法国华侨郑品海、蔡建霞夫妇获悉后,二话不说捐资32.8万。郑超豪只好“退出”,这座桥就以“海霞桥”命名。

  郑超豪想到村民们去陶山办事、读书,时常被雨淋,就出资30多万建造了供行人避风挡雨的“华鑫亭”、豪联廊。从此,同村的乡贤也不断地加入到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捐助中来。“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乡情、乡愁激发他们回归故里、反哺家乡。”郑超豪抓住乡贤这个“聚宝盆”,成立乡贤基金会,建设乡贤馆,铺设伏茶点,发挥乡贤优势参与基层矛盾调处,并将其总结为“贤政、贤智、贤资、贤调”的乡贤治沙洲模式。

微信图片_20210909162022.jpg

  邹周璇:吆喝风景,回归“侨贤”为何乐山水

  郑超豪这样的乡贤是带着理念“治村”,也有的乡贤是见过世界的五彩斑斓,却安于家乡山野的小桥流水,带着老乡一起“销售”山水风景。

  邹周璇是文成县南田镇驮湖村“水云见·源”民宿的创始人。早年,他越洋赴欧洲各大城市感受时尚与浪漫,到过肯尼亚见识大自然的神奇与纯粹;如今,他回到温州助力共同富裕。

  伴随整村环境的美化,夜晚灯光系统的完善,客人可以伴着篝火在乡野中享受“土到底、洋到家”的随性和自在。每一位民宿人都能够“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刷得了马桶、铺得了床”。“侨资、侨韵、侨情、侨品、侨味”这是对侨家乐民宿最精准的概括。邹周璇,正在做这样的实践。

  在文成,侨家乐推向市场以来,已辐射带动全县152家乡村民宿,解决直接就业2132人,实现合作农户人均增收两万多元,并广泛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的销售,有效促进了乡村动能增强和生态价值转化。作为侨家乐的实践者,邹周璇给出了回乡的三点理由:独特的自然环境、优良的营商环境以及可爱的文成人民。

src=http___zjyq.wenming.cn_ddmf_yqhr_201508_W020150810294722991304.jpg&refer=http___zjyq.wenming.jpg

  资料图:苏德生(右)在田间

  苏德生:能人治村,大老板为何乐当小村书记

  2008年在外经商的苏德生毅然回乡,开始担任村主任,2010年起,担任“一肩挑”干部,开启了乐清清江北塘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苏德生回到村里后,已为村的各项建设投入2亿元,被称“倒贴书记”。

  “我少年离家,2003年父亲去世,回北塘待了半年,触动太大!”苏德生至今记得那种心痛:在外面走南闯北,见过许多美丽富有的农村,但家乡竟然“远远掉队”,全村没有一条路开得下汽车,穿婚纱的新娘子也只能踩着泥泞出村……

  苏德生下定决心给村里投点建设,考虑到村集体资金薄弱的问题,苏德生以一己之力承担了村内所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使村的合作社营运顺利进行,苏德生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加强了园区建设,新建8米高的钢管大棚800多个,全部种植草莓。2010年,为扩大生产规模,苏德生再次投资800多万元资金,用于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使北塘草莓基地面积达1000多亩。

  北塘村在种植草莓的基础上,开发种植葡萄、火龙果、甜橘柚、猕猴桃等多个品种,使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尝到不同的水果。如今,北塘村已成为集观光农业、采摘、农家乐为一体现代农业生态园区。近年来,农民年收入均增2-4倍,还带动了周边村共同致富。村里建起篮球场、幼儿园,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产业不断发展。苏德生说,既然回到了乡村,就要走出一条可持续路子来,吸引年轻人来接班。

微信图片_20210909162034.jpg

  徐志通:雕琢乡村,“文艺乡贤”如何点亮山区

  “我是土生土长的永嘉碧莲人,生于斯长于斯,楠溪江激发了我的创作源泉。这里一方面是我的家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我的艺术情怀。”高级工艺美术师、温州市传统工艺领军人才、志通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通说,在他二十九年的艺术生涯里,始终致力于保护、传承并弘扬国家非物质遗产——瓯塑。

  2018年5月,徐志通带着2800万元投资资金与一支瓯塑团队,在家乡碧莲打造亨嘉文化创意园。创意园涵盖了雕塑设计、创作、制作、展示,加上瓯塑、瓯窑、早香柚等碧莲特色文化。两年多以前,还是垃圾遍地的旧厂房,如今却变身为鸟语花香、创意满满的文创园,更是碧莲镇“古窑莲香”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核心。

  如今,这个项目以文化特色带动楠溪江沿线旅游,推进文旅融合,助推区域乡村振兴,成为楠溪江畔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创园。“项目建成,家乡更美了,配套环境设施得到了改善,带动了旅游,增加了乡亲们的经济收入。”

  谈及雕塑作品创作,徐志通说,共同富裕和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建筑设计师、景观规划师、室内设计师、陈设设计师。雕塑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有很深的绘画艺术功底和高深的空间结构把控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完成一件饱满的富有灵性的雕塑作品,他希望把这样的文化和精神力量,根植于乡村。

微信图片_20210909162039.jpg

  谢怿雪:打造生态,乡村如何“活”起来

  80后的谢怿雪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她曾是很多人眼里的律政精英,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硕士专业,是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2014年,谢怿雪下决心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动手改造第一栋乡舍。山水之间错落有致的木屋,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人家……她打造的民宿承载了乡愁和对未来的探索,彷如楠溪之水,潺潺而不断。“墟里”火了。

  之后,她又遇到了徐岙底。这是泰顺县的一个保存古老和完整的村子。谢怿雪花了一年时间,走了全国很多个村子,选择了这个地方。

  “这里依然有炊烟,有农田,日常劳作也持续进行着。当地还保留了一些民俗活动,比如‘六月六’的禳神节,‘七月半’的祭祖和元宵的福宴,有活动时大部分在外的本地人都会回来。”在谢怿雪看来,徐岙底就是她们一直在寻找的“活”的乡村。

  在徐岙底,谢怿雪努力重建人与自然、与社区、与个体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在环境、文化、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社区。她的团队自主研发了“红粬啤”、“山草汽水”等泰顺非遗转化的农创及文创产品,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倡导“返乡支持系统”与乡村创客中心,吸引了哈佛、清华、中国传媒等高校的学生及老师、建筑师、摄影师等行业精英参与。

  未来,谢怿雪将为徐岙底构建一个小型、互助、健康的社区,通过乡村生活社区营造与生活产业孵化,构建徐岙底的社区、社群、生态圈,让乡村成为回得去的乡村。

  5位乡贤,5个故事,他们是无数走南闯北,又回到故乡的温州乡贤的代表群体之一。走进温州乡村,处处有乡贤身影,他们不仅以资源资本反哺,更以智慧、眼界、影响力等无形财富来到乡村、扎根山区,助力共同富裕。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回归乡村助力发展,听5位温州乡贤讲述奔走在共同富裕路上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