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温州人物   ->   文化人物
作家渠川:血火岁月难忘怀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1-09-14 07:59:00

参加解放海南岛时的渠川。

近日,我去看望94岁高龄的作家渠川先生,并送上“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渠川先生以短篇小说《一心向党》亮相文坛,以长篇小说《金魔》《官痛》著称,一生经历丰富,年轻时先后参加了海南岛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

这几年,我与渠川先生有过十余次的长谈,每当他说起自己的战场生涯,记忆特别清晰。那些炮火弥天的战线和盖满硝烟的坑道,那些同过生死的战友和家喻户晓的英雄,那些血与火、生命与牺牲,总在他的心里唤起一种特别的情感。

[ 一 ]

1948年年末,19岁的渠川放弃了燕京大学的学业,来到靠近河北唐山的冀东军区城市工作部报名参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

1949年1月6日,渠川被调到解放军第四十军政治部,他到北平(今北京)郊区南苑前线,接收俘虏,做登记工作,每天都有国民党投诚的士兵。

第四十军能征善战,斗志昂扬,准备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并且很重视文化程度高的青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渠川被安排在政治部新华支社做记者工作。支社已有几位年轻的记者,很欢迎他的加入。在这样的集体中,渠川的内心也被鼓荡得兴奋不已,一到岗位,就下部队了解情况。

第四十军奉命南下,进驻湖北咸宁,准备解放武汉。5月16日拂晓,第四十军一一八师到达武昌、汉阳市郊,国民党军见势弃城南逃,一一八师即向市区进发,解放武汉。一路上,渠川既紧张又振奋,记录下许多东西。

之后,第四十军奉命解放湖南。在行军途中,渠川记得要翻过岳阳平江县一座海拔1600米的幕阜山,来到平江县城东部的长寿街。正是午夜时分,月色朦胧,老街如画,长长的长寿街上几处迟熄的灯笼迎接着部队的到来。渠川疲惫难当,在一户人家的门板上支起一顶蚊帐,钻进去就睡着了。但那晚,渠川还是被蚊子叮咬,得了疟疾,高烧昏迷。当他再次醒来时,已躺在一个教堂里,周边躺着许多病倒的战友,战友说他已昏迷了四天。当时药物奇缺,疟疾的病情凶险,死亡率很高,渠川庆幸自己被救了过来。他想:我如果就这样死掉了,可真是窝囊,我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场呢。

待病情好转、体力略有恢复,渠川就要归队了,此时大部队已在湖南株洲市攸县。12位基本康复的战士组成一个班,渠川担任副班长,去追赶部队。这是他第一次带兵,算来参军还只有半年多,不过一个懵懂的新兵而已。他与战友们一起过了浏阳,到达攸县,赶上了大部队。

1949年11月,第四十军向广西推进,参加了广西战役。渠川经常深入前线,写出了许多报道,他从一个学生、一个知识分子,变成一个不怕苦、不怕死的忠诚战士。

[ 二 ]

1949年年底,第四十军从广西进入雷州半岛,为解放海南岛做准备。部队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收集到大小船只2000余艘。

有一次,渠川在“水上训练队”采访到这样的事件:一个北方来的战士在海上练划小舢板,天黑时起了大风,海里掀起三尺浪头,战士控制不了小舢板,就在海上漂了一昼两夜,漂到了海南岛。战士借着月光上岛,又冷又饿又疲劳,但海南岛被国民党军残部占领,怎么办?最后战士克服重重困难和危险,找到了五指山上的解放区,找到了党组织。渠川根据此素材写成短篇小说《一心向党》,寄给《人民文学》编辑部。

我军进攻海南岛非常谨慎,在两批四次偷渡登岛成功的情况下,于1950年4月16日夜大军挺进,强行渡海。渠川乘坐的木帆船在船队中间,他端坐船头,见战士们都已经子弹上膛、刺刀出鞘,见大海茫茫一片、浪随风涌。船只忽高忽低,进入深海,行至半途中,海上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渠川看到漆黑的夜空中飞过一串串红色的火球,连成一条条发亮的弧线。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腿肚子有些哆嗦,牙齿也在打颤。此时,指导员指挥士兵进入船舱,看到船头的渠川,指着他问:你是谁?渠川回答:我是记者。指导员说:记者也要下去。渠川说:我不能下去,我要看场面。指导员说:不行,国民党军舰进行海上封锁,记者出了事谁负责?渠川没办法,只得下到船舱里。

经过激烈的海战,船队突破了海上封锁,到达海南岛,晨曦未露,在先遣登陆部队的接应下,第四十军在博铺港海岸抢滩登陆。一上岸,遇到机关枪射击,子弹嗖嗖地从渠川头顶飞过,他听到有人在喊:不要紧,打得高,不要紧,打得高。大家都猫着腰,沿着树林跑。渠川第一次参加战斗,没有经验,就跟在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身后,老兵蹲下,他也蹲下,老兵快步跑,他也快步跑,紧紧跟随。

不久,部队停止了前进,什么原因?渠川看到指导员和营长在一个小庙里打着手电筒看地图,他们说这里虽然有敌军,但不是主力部队,跟事先侦查到的情况不一样。敌军的主力在哪里?经过与其他登岛部队联络,终于弄清楚是在海口。此时天已大亮,晨雾飘飞,田地起伏,茅屋农舍依稀可见,部队向海口方向行进,途中遇到敌机群阻拦,官兵们纷纷就近隐蔽,大部分战士趴在稻田里,渠川趴在一条没水的沟渠中。敌机低空飞行,没有向稻田扫射,却对着不远处的一棵大树投弹轰炸,造成官兵和马匹伤亡。待敌机飞走后,部队继续赶路,到晚上接近海口。

海口的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炮火升腾起的烈焰遮天蔽日。渠川跟随预备团在战场的不远处等待参加战斗的命令,周边的流弹流星一样飞过,他无法判断这些流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时感觉已落到自己的头上、屁股上,摸摸头,摸摸屁股,都没有负伤。21日晚,战斗结束,敌军崩溃。23日8时,我军解放了海口。

渠川进入海口后,就不跟预备团了,他去找第四十军政治部主任。主任说:四十军要组建快速部队,往榆林港追击敌人,已安排了一名记者,你也跟着去。渠川说:我还是不去的好,这几天已掌握了大量的素材,要坐下来写稿。主任说:也好,那你就留下来写稿。这样,渠川就留在海口写新闻稿,那天晚上睡在主任房间的窗台上。

渠川后来又到榆林、北黎等地采访,在战场上,他学会了根据枪炮声来判断火力点的远近,面对枪林弹雨,不再惊慌。一次采访途中,渠川看见一架敌机朝他飞来,就在他卧倒的瞬间,敌机掠过他的头顶射来一束子弹,把他背在身上的搪瓷水杯打出两个弹孔,而他毫发无损。

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红旗插上了“天涯海角”。渠川赶着采访、写稿,还要参加“评功会”,做纪录。海南岛鲜花盛开、瓜果飘香,阳光、沙滩、海水都那么迷人,他却没有时间好好去欣赏。

[ 三 ]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梅雨季里,第四十军准备去河南,途经武汉时,接到上级命令,转道进至辽宁安东(今丹东)。

1950年7月初,夏日炎炎,渠川和战友们乘坐军用闷罐车,一路摇摇晃晃、开开停停,经过20来个昼夜,于7月26日傍晚抵达鸭绿江边的战略重镇、中朝边境安东。

9月28日,联合国军占领汉城,第二天到达北纬三十八度线(三八线)。

10月8日,第十四军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平壤陷落,这一天,渠川接到保卫部电话,说保卫部部长找他。原来,部长知道渠川大学时就读的是外语系,需要他当翻译。

10月25日,第四十军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两天后的一个晚上,我军抓获了一个美军少校,审问在一个小房子里进行,在那昏暗而跳动的蜡烛光里,渠川的翻译流畅而精准,有关情况被连夜报告给志愿军司令兼政治委员彭德怀。

这次翻译后,保卫部把渠川留下来,让他参与筹建战俘营。战俘营很快建立起来,渠川担任美俘工作队队长,成员16人。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是志愿军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联合国军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放弃平壤等地,退至三八线以南。此次战役俘虏了大量敌军,渠川的工作顿时繁重起来。

美军飞机像大鸟一样贴着山梁、掠着树梢飞来飞去,枪炮声、爆炸声接连不断地响起,我军频繁出现因空袭而造成的人员伤亡。时节又进入冬季,下着的雨不知不觉变成了大雪,大雪在呼啸的北风中肆虐行军的战士;清川江上结起了冰,冷透骨髓的破碎冰块和江水把许多过江的战士冻伤;后勤供应困难,饥饿更使官兵们感到身体虚脱,有一种随时倒下的感觉。渠川担心美俘工作队成员出现伤亡,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 四 ]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已是1951年1月8日,志愿军主力部队转入短暂的休整。粮食和衣被奇缺,战士白天藏在雪窝里吃野菜和树皮,浑身冻得发紫,晚上用简单的工具修筑工事,但很快,又投入朝鲜战场上最残酷的第四次战役。渠川同样饥寒交困,却丝毫不放松俘虏工作,没有一个俘虏逃跑,可是有一次美军飞机低空扫射,打死了战俘营里20个俘虏,渠川和战友们把他们一一埋葬,坟头立了十字架,虽然简陋,用中国人的话说,叫入土为安。

这一年的春天在滚滚烟火中到来,冷雨霏霏,残雪消融,水田白了,河道宽了,野草的花束铺满了遍布着弹坑的山峦,第五次战役在不息的春风中开始了,漫长而惨烈,是五次战役中我军歼敌最多、也牺牲巨大的一次战役。渠川几次到前线去,通过无线电窃听敌方的动向,与战士们住在坑道里,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有一个晚上,一位副连长带队去打反击战,出发前问渠川:你手电里的电池还有电吗?渠川说还有。副连长说:能否送给我?我的电池没电了。渠川就把手电筒里的电池拿出来给他。副连长拿着电池转身走出坑道,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经过7个多月的军事较量,美国政府决定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谋求停战。于是,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个阶段,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局面。

这段时间,渠川有了空闲的时间,他又想起写小说。一天晚上,月光皎洁,四野宁静,渠川在防空洞里回想战场上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忍不住点上蜡烛,扭开墨水瓶的盖子,摊开笔记本,拿着蘸水钢笔写了起来。不料刚写了个开头,他就听到敌机飞来,紧接着一声巨响,一股气浪把桌上的墨水瓶冲到地上,烛光也被灭掉了。渠川摔下钢笔,骂了一声,不写了。很快传来消息,驻扎在对面山头的文工团挨炸了,伤亡19人。

有一天渠川去第四十军宣传部,见到一位记者在看一期《人民文学》。记者说:这份杂志是寄给你的,里面有你写的小说。渠川赶忙拿过来翻看,原来他的《一心向党》,已发表在1951年1月号的《人民文学》上,这让他喜出望外。不久,他收到了40元稿费,这稿费不低,那时他一个月的津贴是20元。此后几年,《一心向党》获了一些奖项,被编入多本书刊中。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当晚,渠川就与部分志愿军离开朝鲜。经过鸭绿江大桥后,渠川在清爽的江风中回首望了望江那边的朝鲜,在那片本来美丽富饶、而今千疮百孔的山川,留下了多少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的事迹和一曲曲不朽的赞歌啊,当然,也留下了他青春的影像。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作家渠川:血火岁月难忘怀

曹凌云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