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地理温州
塘河记忆:从河清桥到清宁桥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1-09-14 07:59:00

河清桥。

塘河上有很多的桥。得胜桥,三板桥,米筛桥,双莲桥。我印象最深的是清宁桥和河清桥,我大姨家住在清宁桥附近,我三姨住在河清桥边上。小时候,每到暑假,我就坐着船在两座桥间穿梭往来。

旧日温瑞塘河是浙南最繁忙的水路,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船只来来往往。有种小船,两人前后划桨,快捷灵活,也可运货,俗称“河满溜”。还有种小舟叫“花船”,船首方形,如古代履式,画戏曲人物,中三舱宽敞明净,也称“盘汤”。不过我那时坐的是温州船运公司的塘河客轮。

在南塘街附近丽田码头上船。轮船在南塘层层叠叠的房屋间穿梭,又穿过大片大片的菜地,在塘河水面平稳地行驶着。我拣一个靠窗的座位,开始静静地看着河面上缓缓流过的水,还有微微泛起的浪花,飘过的水草,偶尔下一点小雨,整个河面顿时跳跃起来,浪纹一圈连着一圈,仿佛瞬间从身边延伸到无边的尽头。不经意抬头,岸上的民居已经被雨水浸润,群山一片迷蒙,恰似一幅水墨画,浓淡相宜,煞是好看。

那山,那水,那树,那屋,种种感受,当时画不下,写不出,现在想起,却犹然在目。近日,偶读沈从文先生于六七十年前在湘西某条河上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沈先生是个知性知情的人,《湘行书简》恰如其人,自然随性,冲淡平和,却写在湘西湍急的溪流上。船泊在河边,看两岸蜷坐在船舱上的一角,在一个个飘落着“子子雪”的夜里,掌一盏独灯,信笔写来,他让时空在笔下凝固,只有船底的水声,在脉脉流动,湘西边上的人是极质朴的,沈先生又听到了久违的纤夫号子,摇橹唱歌,还有水手的女人在船上的洗衣声、小孩的嬉闹,大人的打骂,加上岸上的鸡叫,狗叫,他叹道:“在这种光景下,听橹歌,太妙了……我的人,为什么你不同我在一个船上呢?”每次经过苗家村寨,便泊了船,买了鱼,在船头生火做饭,江水煮活鱼,就着辣子,很好的晚餐。当到了一个山城古镇,他便上岸把写好的一撂信寄出去。

“看,船来了!”河清桥上几个妇女喊道。我的思绪又被拉了回来。

寻着河面望去,塘河的上面有一座1983年春修建的拱桥,上面有温州老书法家曾耕西写的“河清桥”三个字。它西连庄头砻糠桥一带,东面直通南塘街,地处南塘要冲,车水马龙。那时南塘老街有很多手工制作的甜品,比如棉花糖,绿豆饼,桂花糕,饿的时刻,吃过一次就让人流连忘返,运气好的话,还能遇到庙里上演温州地方色彩的“社戏”。

约莫一个小时后,船进入南白象境内,河面开阔起来,两岸小山如螺似髻,远处叠嶂,烟云包裹,绵延的大罗山若隐若现。一座古朴雅致的古石桥横跨两岸,在河面上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这座古石桥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清宁桥”。

清宁桥位于南白象街道白象村北部,跨温瑞塘河,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桥面两侧青石栏杆,两端设抱石鼓。中跨南侧桥板上有铭文,阳刻楷书“清宁桥”三个繁体大字,桥名两旁刻有一行斑驳的小字,仔细辨认确定为:“大清光绪乙己仲冬重修”。桥东端原有石构桥亭,东面有题额:“永宁门”,现改为单开间三官殿。

如果说石梁石柱呈现了清宁桥的古朴和厚重,那么桥面两侧的青石栏杆则充分展现了古石桥的清丽和优雅。站在桥上数一下,清宁桥桥面共设有青石方形望柱28根,望柱柱头上皆覆刻有精美的垂莲花瓣纹;望柱与望柱之间用精心打磨的青石长条相接,有些石条表面还刻有简单的花纹。细细观察清宁桥的青石栏杆,就会发现栏杆的颜色和花纹都存在差异,很显然,这是栏杆经过多次修复、更换留下的痕迹。清宁桥是幸运的,虽然岁月在她身上刻下了道道印记,但她依然美丽地存在着,成为塘河上为数不多的几座老桥之一。

站在清宁桥上,静静地欣赏着石桥周边的美丽景致,耳边传来老街上小孩子嬉戏打闹的声音,细细感受着塘河波光里的水乡情韵。这里有石桥、古塔、公园、塘河人家,此处老街,应该不会逊色于南塘街吧。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塘河记忆:从河清桥到清宁桥

陈俊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