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春草池、中山书院……温州这所名校所在地,曾汇聚一方文脉与学脉!

春草池、中山书院……温州这所名校所在地,曾汇聚一方文脉与学脉!

温州三十六坊 2021-09-17 11:02:27
为什么一所中学,会与谢灵运的春草池、清代的中山书院相关联?背后是温州古城的一方文脉与学脉。

记忆流淌的瓯江水

烽火中创业常想起

建设中华 立校旗帜

岁月风雨飘扬在心里

春草池畔 花季勤勉

中山书院 美丽梦想

……

细细品味乡贤周瑞金先生为温州市实验中学作词的校歌,开头短短的几句话,已经将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一道来。

为什么一所中学,会与谢灵运的春草池、清代的中山书院相关联?背后是温州古城的一方文脉与学脉。

文脉:从春草池说起

温州是一座有着近1700年历史的古城。东晋太宁元年(323)设永嘉郡,郡治永宁县(瓯江北岸贤宰乡一带),后徙瓯江南岸,坐落在华盖、松台两山之间。

据说古人之所以将郡治建于此地,不仅因为“华盖左列、松台右拥,仁王山峙其前”,还因为这里有一处名叫中山的小山。清乾隆《温州府志》中记载,“中山虽一小阜,而山势合围、水流环绕,形家咸谓灵气所钟,实郡城之主山”。

直到明初,温州的郡治一直设在此处,在如今的广场路小学门口,你可以看到“州治旧址”石碑。

郡治是古代官员的办公场所,而衙门的后面则是历代官员内宅及活动场所,有“亭阁园池之胜”。历代文化郡守如谢灵运、颜延之、裴松之等文化郡守都曾在此流连赋诗。这一带最为知名的景观,莫过于春草池。

谢灵运像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出任永嘉郡守携眷来温后,就居住在郡治中。在温州期间,谢灵运写下众多吟咏温州各地山水的诗篇,成就了中国山水诗鼻祖的美名。而最为历代名家所称颂的,莫过于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相传当年谢灵运在永嘉西堂梦中遇见族弟谢惠连,偶得佳句成诗。后世大文豪李白、杜甫等人都曾借鉴化用池塘春草之句。

春草池究竟在何处,历经千年已然难有明确结论,但最被认可的说法之一,就是在州治旧址北面、今东公廨附近,也就是温州实验中学校园内。

温州古城

历代温州地方志中,可以找到相应的记载。如明代的万历《温州府志》:“池上楼,在旧郡治丰暇堂北,今久已无存。或云在今城守备署中。”丰暇堂在今东公廨。清光绪《永嘉县志》:“梦草堂在旧郡治后,即晋之西堂,谢灵运梦惠连之处。”光绪年间温州府同知郭钟岳在《瓯江小记》中称:“康乐登池上楼,梦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句,在今城守署地……后有一地长方约亩许,疑即谢公池。”城守营都司署在谯楼北。

温州实验中学校园,在民国时期曾是浙江省立十中(温州中学前身)。春草池畔,是当年学子们心中校园最难忘的一处风景:

被称为“一代曲宗”的戏曲史论家王季思,曾在温州中学任教,晚年在《春草池边的记忆》一文中,回忆学生赵瑞蕻教授赠给他的一首诗,其中提到“春草池边的笑声仍在我心上淹留,是您首先把我领进了文学的迷宫”。王季思写到,“这春草池是我们故乡温州的一处名胜,池边是瑞蕻童年学习的课堂,也是我大学毕业后最初上课的讲堂。这课堂正在春草池塘的边上,我曾否即景生情,对同学们朗吟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句,今天已一点也记不起,但对他们边朗诵边解释《孔雀东南飞》的诗是记得的。”

温籍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曾任温州中学校长的恩师金嵘轩先生去世后,从北京寄去挽联,中有“春草池塘犹昨梦”之句。

朱自清在省立十中执教时,曾是后来的新闻界泰斗马星野的国文老师和级任导师,马星野撰文回忆恩师朱自清时,感慨“春草池的师生情谊,至今永不忘”。

……

如今,温州市实验中学的学子们都知道,学校逸夫教学楼南首,有一个名叫春草池的池塘。池塘虽然不大,却是温州一处文脉之所系。

学脉:从鹿城书院到中山书院

除了千年文脉之外,中山一带还曾是古代温州众多官办书院的所在地。

“中山,在鹿城书院侧,虽小阜系郡城主山,上有亭久屺,乾隆二十四年郡守李琬建中山书院于此。”(清光绪《永嘉县志》)

明弘治十三年(1500),温州知府邓淮、永嘉县令汪循在原温州府治东北、中山一侧建鹿城书院。据老教师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曾见实验中学校园荒地里有半埋着的明太祖要士子们认真学习的“圣旨碑”,应当是“鹿城书院”遗物。

三年后,明成化八年(1472)状元、后官至礼部尚书的名臣吴宽,在《新建鹿城书院记》中载,鹿城书院的规约模仿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他感叹“浙水之东,唯温为上郡,非以其物产之美,山川之秀也,特以其地人材之多耳”。明清两代,鹿城书院多次重修。

到了清代,中山书院一度成为温州最知名的一所书院。

宋皇祐间(1049-1053),王开祖在华盖山创办温州第一所书院——东山书院。清雍正九年(1731),巡道芮复传捐出官俸,在积谷山麓康乐祠旁重建东山书院,并于次年落成。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府李琬复兴东山书院,两郡之士,就业日众。

东山书院旧影

不久,李琬考虑到东山书院“院址逼于岩麓”、“蒸湿淋溢”,地形狭隘扩建困难,两年后又在比较开阔的中山,也就是今温州市实验中学一带兴建了中山书院。

中山书院标榜 “经世致用 ”,以永嘉学为传授重点,这里一度名师云集、人才济济。清代温州唯一进入一甲的进士、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探花孙希旦,就主持过中山书院。清嘉庆十四年(1809),被阮元赞为“青田鹤”的端木国瑚,掌教中山书院,并写有《新修中山书院记》。当时,温州所属“五县之士弦诵其中,旁及他郡,向风而至”,清末大儒孙诒让寓居温州城区时曾就学于中山书院,每试获冠。

同治二年(1863)巡道周开锡将东山书院“以膏火入中山书院”。清光绪廿七年(1901)清政府有诏改书院为学堂。次年,朴学大师孙诒让提议改中山书院为温州府学堂,旧式书院告别历史舞台。

温州府学堂后数度改名,历经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第十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直至温州中学。

朱自清

1923年秋天,23岁的朱自清为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写下校歌,就把中山附近的景物很自然地糅入到歌词中:

雁山云影,瓯海潮淙。看钟灵毓秀,桃李葱笼。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

1944年,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在道后原蚕桑学校址与关帝庙址(即今实验中学西区)创立。这所学校被视为温州市实验中学的前身。抗战后期,李叔同(弘一大师)的学生,音乐教育家、中国美学界奠基人之一吴梦非,曾在温州任教于永嘉县立中学(今温州二中),并为建华中学校歌作曲。

1956年建华中学改为公办,更名为“浙江省温州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改名为“温州市第六中学”;1960年,温州中学初中部搬离,校址由道后迁至东公廨现址。1987年改称温州市实验中学。

参考资料:

明弘治《温州府志》、明嘉靖《温州府志》

清乾隆《温州府志》、清光绪《永嘉县志》

《清代温州东山、中山书院史事考录》张宪文

《温州的书院》 陈宣崇 

《春草池边的记忆》王季思 

原标题:春草池、中山书院……温州这所名校所在地,曾汇聚一方文脉与学脉!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