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透过一副普通的胶木风镜 看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的故事

透过一副普通的胶木风镜 看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的故事

温州网 2021-10-16 09:58:16

胶木风镜

夏鼐

市区有很多专题博物馆、陈列馆,比较有名的有南戏博物馆、朱自清旧居、温州数学名人馆、夏鼐故居、谢灵运纪念馆、东瓯国历史陈列馆、郑振铎纪念馆、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等。

本期《温州宝藏》要说的这件“宝贝”,就是陈列在夏鼐故居的一副胶木风镜。它看似普通,却有着不寻常的故事。

■前世传说

胶木风镜的主人是夏鼐

如果您曾在夏鼐故居看到过这副胶木风镜,相信第一感觉一定是平平无奇。但当你听到它背后的故事,那肯定是发出“哇”的赞叹声。据悉,这副胶木风镜是1944年夏鼐在西北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时佩戴的眼睛防护镜,由夏鼐的后人捐赠。

夏鼐(1910~1985年)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童年、小学和初中均在温州度过,高中就读于上海光华中学,清华大学毕业后赴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公费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夏鼐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等,组织参加了国内外众多重大考古发掘活动,成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1941年年初,夏鼐回到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在昆明短暂停留后,随即前往四川,任职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为专门设计委员,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考古生涯。1941年下半年,他和吴金鼎、曾昭燏、高去寻、冯汉骥等,在四川彭山县发掘汉代崖墓。1943年转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被任命为副研究员,正式在李济主持的考古组工作。1944~1945年,向达和夏鼐率领“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在经费严重不足、气候极其恶劣、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在甘肃河西走廊及敦煌附近,进行将近两年的考察与发掘,调查、发掘了敦煌的佛爷庙、月牙泉、玉门关,宁定的阳洼湾,民勤的沙井,武威的喇嘛湾,临洮的寺洼山,兰州的高坪、中山林、太平沟、十里店等遗址和墓地,取得了重要收获。在发掘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时,他在墓坑填土中发现仰韶文化的彩陶片,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比齐家文化为早,从而否定了安特生(J.G. Anderson)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这标志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新起点,也意味着由外国学者主宰中国考古学的时代从此结束了。

据《夏鼐日记》1944年4月4日记载,夏鼐当日乘飞机由重庆到兰州,与向达会合,正式开始了“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考察活动。5月2日,“晨起天气清朗。至三墩摄一影,旋与向君偕同引导者等骑驴赴二墩,所经之处多为荒地。……此时已过午刻,天气骤变,开始刮风,引导者欲返,吾等坚持过河至北山脚一观土墩。遂继续北行,风渐猛烈,日光为尘沙遮蔽,幸携有避风镜,即行带上。……逆风而行,沙石扑面,其间约10里,皆为沙碛,不见人烟,其后稍见树木,间有农居。……抵三墩寓所,与向君商酌,以柏格曼已过此途,拟放弃赴花海子之计划,抵西红后即返金塔,遂不雇骆驼,决定继续用牛车西行。”可见,夏鼐考察的时候,条件十分艰苦,驴车、牛车、骆驼是主要交通工具,夏鼐携带避风镜,防止风沙。

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出版《考古学家夏鼐影像辑》载:“西北大漠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夏天酷热难耐,冬天黄沙扑面。当年考察团或住在贫困农户家,或住自搭帐篷,没有大米,缺少蔬菜,有时找不到淡水;交通极为不便,出行时往往骑马,不谙马术的夏鼐几次摔下。经这次艰苦生活的折磨,原本就有胃病的他,病情更加严重。”

■今生故事

追寻夏鼐西北考古考察的足迹

“早在大学期间,我就十分仰慕夏鼐先生,到温州博物馆工作后,我曾经有幸参与夏鼐先生遗物的捐赠接收工作,与夏鼐先生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等亲朋、同事有过较多的交流、接触。”伍显军说,“今年,为编辑出版《考古学家夏鼐影像资料集》(初定),我又收集了较多与夏鼐先生有关的实物、资料图片。”

伍显军介绍,9月23日至30日,为拍摄《考古巨擘夏鼐先生》大型纪录片,他与温州博物馆梁岩华副馆长等四人共同组成拍摄组,踏上追寻夏鼐先生在西北地区敦煌、西安两地从事考古考察活动的足迹之旅。

“在这8天时间里,在敦煌市、西安市各文博单位的支持帮助下,我们的拍摄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先后拍摄了敦煌市小方盘城、大方盘城、佛爷庙、千佛洞、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明宫、汉长安城、半坡博物馆等夏鼐先生亲自发掘或指导视察过的地方。”伍显军说,拍摄组所到之处,深感当年夏鼐考古条件之艰苦。

其中,小方盘城和大方盘城都让伍显军印象深刻。“9月24日上午,我们抵达小方盘城,它是一座建在砂石岗上的四方形小城堡,用夹杂着芦苇、柳枝的黄土夯筑而成。走进城堡内,可以看见西、北两门,城墙的中间有成排的凹坑,可知原应有两层房屋。登上城堡,河西走廊南北两边的盐碱湖、哈拉湖、长城,甚至疏勒河故道,可以尽收眼底。”伍显军介绍,夏鼐先生在1944年11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在小方盘城发掘,工作地点有二,一为城北小丘(A),由斯氏(斯坦因)图上I(深井)东边向西开一探沟,深2米,长26米。据斯氏报告,曾于此间开平行探沟,获得汉简,惟未言其探沟之位置、大小及方向。……早餐后,继续发掘,果然掘得汉简一枚……后来又得一片,字数更多,余拿来一看,字共3行,有‘玉门都尉’几字, 知道获得珍品了,连忙用棉花包起来。”“玉门都尉”汉简的发现,对于确定玉门关的位置起着直接证据的作用。如今,小方盘城已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遗产、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明珠,对于宣传汉代丝绸之路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敦煌市的重要文化旅游景点。

伍显军介绍,当天下午,他们还去了大方盘城,大方盘城同样是夯筑的城堡,但是规模比小方盘城大得多。据夏鼐先生的日记记载,1944年11月,他们在此发现“泰始十一年二月十七日甲辰造乐生”西晋残碑和西汉残绢、残皮、线鞋、陶片等文物。2005年,经中国考古专家李正宇先生考证,大方盘城是汉代“昌安仓”,是用于储备粮秣的仓库。如今,大方盘城与小方盘城、汉长城同为玉门关景区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伍显军说,这次追寻夏鼐西北考古考察的足迹之旅,对他来说受益匪浅,“我深刻感受到当年夏鼐考古条件之艰苦,也深刻体会到留学英国的夏鼐克服重重困难,回到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积极投身祖国的考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果,其爱国、敬业精神之深厚。”

■新闻+

夏鼐故居位于市区仓桥街,周边店铺林立。据说,当年夏家在这附近拥有多间夏日盛丝绸店铺。

夏鼐故居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坐北朝南,由四处院落组成,属于典型的近代风格民居建筑。夏鼐12岁随家迁居到仓桥街的现故居。无论是学习、成婚,还是游学或外出工作,故居都是夏鼐在温州最重要的居所。

2012年6月,夏鼐故居布置陈列免费开放。展厅由一楼的温州情缘展厅、中外学界交往厅、夏鼐生平陈列厅、夏鼐夫妇居室、友人所赠书画厅、多功能影像厅,二楼的日用实物陈列厅、日常办公展示厅等组成,展览内容由“温邑山水 哺育成长”“沪上求学 开拓视野”“燕京清华 初露风华”等十大单元组成,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夏鼐先生一生的重要经历和光辉业绩以及他在故居生活的方方面面。纪念馆内还设有影像厅,放映宣传夏鼐先生的影像作品。陈列布展对夏鼐的生平及学习、工作成果尤其是在我国近现代考古事业的成就、贡献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全面而详实的展示。

10月14日,记者来到夏鼐故居,发现这里正在闭馆中。夏鼐故居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故居年代已久,今年又开始了维修,并且因为疫情防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还不确定重新开放的时间。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透过一副普通的胶木风镜 看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的故事

记者 陈培培 张啸龙 (本文相关文史资料来自温州博物馆)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陆珊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