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块石匾和“温州火柴”的故事

一块石匾和“温州火柴”的故事

温州网 2021-10-23 10:04:15

  温州网讯 火柴,是一个几乎被时代忘记的东西。最早的火柴是由中国人在公元577年发明的(一种引火的材料,不是火柴),当时是南北朝时期,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烧饭都成问题,当时后妃和一班宫女神奇地发明了火柴。

  温州博物馆历史厅的一角横放着一块看似平无奇的石匾,它是民国时期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石匾,而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也就是后来的温州火柴厂。本期《温州宝藏》,我们为您说一段“温州火柴”的故事。

  前世传说

  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

  是温州第一家火柴厂

  火柴工业开创于欧洲。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火柴开始输入中国,因其性易燃、使用方便,国人称之为“洋火”或“自来火”。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火柴厂就诞生在广东佛山。据记载,“巧明火柴厂”是中国最早的火柴厂,创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温州第一家火柴厂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温州巨富李秀甫等人创办的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

  存放于温州博物馆历史厅这块石匾呈长条形,正面和四边都被打磨得很平整;正面楷书“光明火柴有限公司”八个大字,劲健有力,气势连贯,略带隶味,具有北魏碑体风格。后面落款“天台山农”,并附方形斋名印章。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它是2003年鹿城区垟儿路改造的时候,由温州火柴厂捐赠给温州博物馆。

  “在一张1936年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部分股东的合影照里,能够看到这块石匾被嵌在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的正门上方。”伍显军说,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最初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的厂址设在现市区南门一带。当时光明火柴公司生产的火柴售价十文钱一包,故商标为“十文”牌。

  1929年,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在市区垟儿路置地约10亩,兴建新厂房,此即温州火柴厂的前身。上世纪五十年代,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实行公私合营。

  石匾的题写者

  是“天台山农”刘文玠

  我们看到这块石匾的落款为“天台山农”。据此可知石匾的题写者是。刘文玠(1878年~1932年),又名青,字照藜,后改字文玠、介玉,号“天台山农”,原籍台州黄岩,生于嘉兴,清末入苏军司书礼。辛亥革命时,他参加浙军攻克南京天堡城战役,后在江北护军使刘之洁处任秘书长兼军法处长。他擅长书法,初学苏东坡,后参北魏,雄浑峻拔,与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曾熙并称三大家。

  而说到刘文玠,就不得不提他和黄岩蜜橘的故事。民国10年(1921年)左右,黄岩柑橘在上海销路不畅。刘文玠用“天台山农”命名黄岩“本地早”为“天台山蜜橘”,印制精美包装,经张丹庭家属仔细包扎,海运上海。由袁克文、步林屋疏通报界,宣传天台山农所植“天台山蜜橘”天下第一,几乎妇孺皆知。

  伍显军介绍,刘文玠寓居上海期间,刘文玠与吴昌硕、严独鹤、王一亭、步林屋、袁寒云、钱瘦铁等文化名人交谊最深,经常往来唱酬,切磋技艺。刘文玠为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题字,应该是通过温州文人介绍才结缘的。但是,刘文玠与温州的文人交往故事仍然有待发掘。

  以名伶照片为蓝本

  制作“美丽牌”火柴

  上世纪二十年代,京剧盛行。很多烟草公司将京剧名角印制为烟标、烟画等。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将名伶吕美玉头像作为烟标的“美丽”牌香烟。而同样的,光明火柴有限公司也生产了“美丽牌”火柴,火花上的“美丽”女郎也是吕美玉。火花即火柴盒贴画。

  吕美玉出生在一个演艺家庭,父亲吕月樵是天津人,是当时著名的京剧老生。吕美玉有着一副非常清秀的脸庞,从小便很受众人喜欢,她美丽的容貌主要得益于母亲时凤仪的遗传。不过,吕美玉的身世还是很不幸的。在她还未成年时,父亲吕月樵就去世了,她下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当初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已经是债台高筑,吕美玉的母亲不堪重负,只能让女儿学戏。

  吕美玉登台之后,由于她扮相美艳,演技活泼,所以非常受观众欢迎。尤其是她上演的《失足恨》,给观众们带来很大的审美享受,在戏迷中引起了极大轰动,从此名噪上海滩。

  当时,温州光明火柴有限公司看准了市场行情和顾客需求心理,制作出了以吕美玉的照片为蓝本的“美丽牌”火柴,不仅热销市场,还提高了公司知名度。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温州光明火柴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后,“美丽牌”商标仍被沿用下来,共有两种图案:一种图案名称照旧,但规格较小;另一种画面仅注明“美丽”二字。

  “这种以吕美玉照片为蓝本制作的火花,放在现在来讲,就是一种明星代言模式了。”伍显军说。

  今生故事

  火柴厂老员工收藏

  数千张火花

  近日,记者联系到温州火柴厂的两位老员工——吴连荣、胡莉莉。

  “我以前是在梗片车间工作负责将运过来大木头切开,加工成火柴梗。”吴连荣说,他是1976年进入温州火柴厂工作的,1992年因为火柴销路不好等因素影响,温州火柴厂停业。

  胡莉莉最初在包装车间工作,后来调到了机修车间,1979年调到了行政岗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曾经掀起过一股火花收藏热,不少市民迷上火花,胡莉莉也是其中之一。“有句老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也喜欢上了搜集火花。”胡莉莉说,从1979年开始,她陆陆续续收藏了数千张火花,火花的图样包括了人物、山水、建筑、绘画。如今,胡莉莉还会常常拿出这些火花来看看。

  吴连荣说,过去,温州火柴厂生产的火柴上的火花,基本上是当时的温州印刷厂、温州人民印刷厂设计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员工设计的。比如当时有一位员工叫杨鸣华就设计了花鸟、侍女、福禄寿这三套火花,画面非常精美。而他以前有收集过火花,只是后来因为搬家不慎遗失了。

  吴连荣说,当时有一些公司会委托他们在火花上印制特定图案,类似广告火花。记者查阅到,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委托温州火柴厂,先后设计推出三套储蓄火花。其中一套存款火花,全套四枚,共有两色。这四枚火花采用装饰图案技法,绘有四位漂亮的姑娘,每人手持银行存折,每枚火花都有汉语拼音CHUXU,即储蓄两字。引人瞩目的是这四枚火花的文字,分别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等储蓄章程内容,无疑起到了银行对广大储户的宣传和承诺作用。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一块石匾和“温州火柴”的故事

  记者 陈培培

  (本文相关文史资料来自温州博物馆)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