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温州人物   ->   文化人物
南宋诗人林景熙和江心屿的故事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1-11-25 07:29:00

  林景熙

  (宋)林景熙《霁山先生诗文集》五卷 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纪念林景熙的霁山园

  林景熙《霁山集》

  霁山园

  王振鹏《江山胜览图》里的元代温州街景

  温州网讯 自宋代以来,随着永嘉四灵诗派的崛起,在温州这座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经坐啸的山水文化名城,出现了一大群卓有创作成绩的诗家,名章佳咏迭出,饮誉诗坛。

  清初吴之振等人编选的《宋诗钞》,选录两宋诗人100名,其中温籍诗人8名,这个比例就一个地区(州郡)而言是罕见的。

  南宋温州作家群体的兴起,占据宋代诗坛重要一席。其中有一位诗人的身影格外高大,他的诗歌“豪健跌宕,郁勃沉挚”,被推为温州历史上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冒死“收葬宋帝陵骨”的壮举,被后世称为“千古之大义士”。

  这样一位大诗人自然和“诗之岛”江心屿有一段交集,他曾挥笔写下《江心寺》,流传至今。

  本期《孤屿志》,就来讲述南宋诗人林景熙和江心的故事。

  江湖犹是客 岁月已成翁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

  读诗应“知人论世”。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以及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同理,要读懂林景熙的诗歌,我们首先要了解林景熙其人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

  林景熙,字德阳,号霁山,宋元之际最富成就的诗人,“遗民”诗派代表人物,著有《霁山先生集》。

  幸运的是,林景熙出生在士大夫最向往的宋代;不幸的是,他亲历了大宋王朝的覆亡。

  宋理宗淳佑二年 (公元1242年),林景熙出生于温州,去世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

  时代巨变赋予他特别的人生。20岁,已有诗名的林景熙被推荐到帝都临安(杭州)就读太学。30岁,上舍考试上等释褐 ( 相当于进士及第)。入仕后,他始任福建泉州教授,迁礼部架阁 (掌储藏帐籍文案之官 )。仕途刚刚起步,宋度宗病逝,奸臣当权。林景熙辞官还归平阳故里。随后,噩耗不断传来,临安陷落,谢太后抱着5岁的宋恭帝向元朝投降。

  南宋皇室最后的血脉,年仅9岁的益王赵昰、7岁的广王赵昺经海路到达温州,驻跸在江心屿。

  两王在江心的时候,林景熙正栖隐平阳。但碍于战时的消息阻隔,林景熙未能奔赴江心。他后来在诗中写道“六螭(指宋室王朝)犹在……如有用我,愿‘执鞭’前行”,表达了踊跃从军,追随南下的强烈愿望。但“征途险在前,而况车折轴”,因为道路阻隔,最终没有成行。

  他托商妇之口写道“妾身不出门,妾梦万里驰”,表达了对宋室君臣的深切怀念。这里的商妇意象是和白居易一样的“天涯沦落人”,寄寓诗人同样的失落感,含有被遗弃的身世凄凉之感。诗人借“商妇”之口,表明自己始终忠于宗国的赤诚之心。林景熙诗中的意象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谁曾想,自己效忠的宋室王朝覆亡了!这种亡国之痛贯穿了林景熙余生。宋亡后,林景熙不再出仕,居住在平阳城内的白石巷。同他相往来的均为守节不屈的温州遗民志士,包括郑朴翁、陈则翁等人。

  当崖山战败,陆秀夫负帝蹈海自尽的消息传来,林景熙等人参加哭祭活动,“以诗文往来,私相痛悼”。作为遗民,林景熙心中的漂泊感格外浓烈——江湖犹是客,岁月已成翁。

  从此,林景熙在“残山剩水”中涤荡自己对故宋的一腔忠义之情。“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正是南宋的灭亡,让偏安江南的林景熙等士大夫们切身体验到了亡国之痛和黍离之悲,亦造就了宋诗的光荣谢幕。

   袈袍不限侵门水 十载何人坐象筵

  在温州诗歌发展史上,宋元是最发达的巅峰时期,林景熙则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人物。林景熙最为擅长且也最能体现他诗歌艺术风格的则是七言律体。《林景熙集》现存诗315首,其中七律85首,数量最多。

  林景熙写江心用的正是七律。学者推测,这首诗应该是创作于林景熙人生的晚期。

  江心寺

  在温州永清门外

  佛借龙宫五百年,平分城树与村烟。

  丛林忽涌中流地,双塔曾擎半壁天。

  石色带云笼客袖,钟声和月落渔船。

  袈袍不限侵门水,十载何人坐象筵。

  首句提到了江心的一个传说。江心本是龙地,最开始,有神僧想要在这上面建寺庙,于是向龙王借地500年。期满之后,龙王想收回这块宝地,僧人答复,这期限是天上的五百年,可不是人间的五百年。

  第二句中的丛林指寺庙。“双塔曾擎半壁天”是因为宋高宗南渡曾经驻跸江心寺的缘故。

  在江水上涨,侵入寺门的时候,有僧人用袈袍镇之,潮水常到山门外而止。诗里所说的象筵是指“寺中主席者”。最后一句问道:袈袍不能镇住侵入寺门的潮水,十年来是谁在主持寺院。诗中的“侵门水”,暗有寓意,此处借题发挥。在伤感国土被侵占的同时,林景熙有过理性的反思,他将亡国归咎于统治者。

  这首诗体现了林景熙诗歌的“凄怆”和“幽婉”。这种“幽婉”正是儒家“温柔敦厚”的体现。“水深则流缓”,他大部分诗歌读起来很平顺,笔调不紧不慢,但令读者萦绕在一种淡淡的哀伤之中,抒发感情蕴藉含蓄、纡徐委婉。

  假如南宋王朝没有灭亡,假如林景熙生活在宋代中兴时期,但历史终究没有假如。

   亲拾寒琼出幽草 四山风雨鬼神惊

  经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苏渊雷先生在平阳会文书院读书时,一个风雨天,他在灯下聆听老师张汉杰的吟诵。张汉杰念到“水到兰亭转鸣咽,不知真帖落谁家”之句时,声泪俱下。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年少的苏渊雷。66年后,他仍历历在目。

  诗中昭陵,唐太宗陵墓。太宗素爱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死后真迹被殉葬墓中。诗说:昭陵被盗,装在玉匣殉葬墓中的《兰亭集序帖》也流失人间(走天涯)。林景熙当时将收殓的陵骨埋于“流觞曲水”之兰亭,所以联想到唐太宗昭陵的殉葬物《兰亭帖》,用以喻指帝陵遗骨,运典贴切自然圆融。

  清初著名诗评家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说:“读林景熙诗, 真令心眼一开。”在中国洋洋洒洒的诗坛上,林景熙并不算是一名特别出名的大家,但他却是那个动乱时代的“脊梁”。

  他写下了佳句,活出了风骨,而江心亦有幸,写进他的诗中,寄托他无限的哀思!以诗人观江心,故江心皆著诗之色彩。

  林景熙为后人赞誉的不仅是诗作,还有他的义举:参与了著名的六陵冬青之役。

  南宋自宋高宗赵构以下六代皇帝均葬于会稽(绍兴)。到了元朝,江南释教总统(管辖诸路僧人)杨琏真迦以建塔镇压为名,率凶徒发掘南宋六帝陵墓,盗劫金玉宝货。现场惨不忍睹,帝王陵骨暴旷荒野。

  当时,林景熙和同乡好友郑朴翁受聘于绍兴名士王英孙,是王家的门客。听闻惨剧后,他与郑朴翁扮作丐者,身背竹箩,手持竹夹,潜往收殓暴露的陵骨。他又铸银两,系于腰间,用来贿赂监守的番僧。

  林景熙等人将捡得的高宗、孝宗遗骼,秘密移葬于兰亭,并在土坟上种植冬青树作为标志。参与这次行动的还有山阴人唐珏。

  直到明代,绍兴六陵得到修复,并在陵旁建双义祠。文征明作《双义祠记》,称赞林唐二人为“千古之大义士”。

  但在元朝的统治下,林景熙并不敢明说这件事,他以做梦为托,写下了《梦中作四首》。这组诗也是林景熙的名作。

  梦中作四首

  珠亡忽震蛟龙睡,轩敝宁忘犬马情。

  亲拾寒琼出幽草,四山风雨鬼神惊。

  一抔自筑珠丘土,双匣犹传竺国经。

  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

  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吠鸦。

  水到兰亭转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

  珠凫玉雁又成埃,班竹临江首重回。

  犹忆年时寒食祭,天家一骑捧香来。

  作者运用比喻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神话典故等方式隐晦地再现场景:在荒野草莽中偷偷地收验被进弃的帝陵骸骨,回望四围,群山肃穆。用一捧捧土筑起了新坟,只有春风和杜宇(杜鹃鸟)能够体察我的赤诚之心,年年吹拂着坟前的冬青树,为之哀泣悲鸣。还历历记得往年寒食时节,朝廷派遣专使献香致祭的隆重场景。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他曾挥笔写下《江心寺》,流传至今 他被推为温州历史上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 他冒死“收葬宋帝陵骨”,被称为“千古之大义士”南宋诗人林景熙和江心屿的故事

  记者 尤豆豆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