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温州人物   ->   文化人物
致敬著名篆刻艺术家方介堪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1-11-26 08:15:00

11月22日上午,特展在温州博物馆开幕。 杨冰杰 摄

方公造像 马成方/绘 韩天衡、林剑丹、张如元、马亦钊题跋

观众在参观。 陈真健 黄晨希 摄

本次展览展出的明檀芝瑞水墨送别图卷(局部)。 温州博物馆藏

方介堪历尽千辛万苦、孜孜以求寻得《朱曼妻薛氏买地券》,已成为文物征集工作的一段佳话。

方介堪印文毛主席诗词立轴。 温州博物馆藏

本次展览展出的清邓石如朱文“本来面目”石印。

晚年方介堪回忆前后捐献的一些文物清单。

温州网讯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灿若星辰,其中有一位来自温州的印人以其传承古代鸟虫之举,提携引导后辈之功,在近代篆刻史上占据特殊地位,他就是方介堪。

今年是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11月22日,“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诞辰120周年特展”在温州博物馆拉开帷幕,以丰富的展陈,结合对其生平的挖掘和梳理,呈现其一生艺术成就及对温州文博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方介堪的一生,以1949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是作为篆刻大家方介堪,而之后则是作为先进文物工作者楷模方介堪。本次特展分为“方介堪的艺术传承与后学”与“方介堪的文化遗产事业”两个专题展,将方介堪作为印坛巨人和文物工作楷模的两段生涯,详实呈现于大众眼前——

惊才绝艳的金石大家,与一众挚友共同构筑起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辉煌 

1901年,方介堪出生于温州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其父精擅书法,他七岁习字,九岁学习篆刻,天资卓然,师从任公衡,后到谢磊明家摹印三年,打下坚实的篆刻功底。“温州最有学问的人”学者符璋为其《印谱》撰序,预言其“甫弱冠而刀法成就睥睨当世,加以积学,所造有不可限量”。1926年,方介堪来到上海,拜师赵叔孺,并在赵的推荐下,出任上海西泠印社木板部主任。不久,方介堪拜谒吴昌硕,受到吴激赏其“后生可畏”,不久被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教授。从此跻身艺林,与张大千、经亨颐、黄宾虹、马衡、王福厂、潘天寿、徐悲鸿等交谊深厚。

位于温博三楼临展厅,“方介堪的艺术传承与后学”展览,分为“东西南北人”“玺印文综”“玉篆春风”三个单元,共展出方介堪本人、师友、当代方氏门生弟子及后学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250余件,着重表现方介堪艺术传承与门生弟子的卓越成就。

第一单元“东西南北人”,主要呈现方介堪师友作品,既有同乡师友作品,如符璋《蜕庵文剩》“书介庵印谱序”、戴家祥定方介庵壬戌(1922年)金石润例等,也有海内外师友作品,如1930年代马衡题方介堪印谱序“无一字无来历”,赵叔孺等名家书方冠英花甲“寿屏”7条、陈佩秋题“天下第一篆刻精品”、1964年郭沫若题赞方介堪艺术“炉火纯青”卷轴等,还包括方介堪与何香凝、张红薇、马孟容、张大千诸师友合作作品,堪为诸君友情之见证。他与国画大家张大千的友谊长达半个多世纪,张画方印,相映生辉,张赞方“屠龙刀手”,方称张“五百年来第一人”,成为艺坛佳话。一件8米多长、集印106方的《白鹃楼印蜕手卷》是本次展览中十分重要的作品,该作品是方介堪为少年好友、古文字学家戴家祥教授长达五十多年间陆续篆刻印章集成,不仅见证两人友情,也展现了方介堪毕生篆刻风格的全貌。方介堪与海内外众多艺术家挚友共同构筑起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辉煌,无可争辩地奠定了他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

第二单元“玺印文综”,主要呈现方介堪艺术领域的造诣与成就,透过“诗、书、印、画”作品及相关文献、历史活动照片及其生前使用过的创作工具等,展示大师才情。方介堪一生刻印超过三万余方,更在于复兴了鸟虫篆印,对中国篆刻史的贡献,非常人可以想象,如其自述:“不管他精金璞玉犀象砗磲,更不论虫书鸟篆垂露悬针,有合于体裁,便快然奏刀,纵情随意,兴尽而后已。”可谓一生成就,夫子自道。

刻印之外,方介堪辛勤提笔著《论印学之源流与派别》《汉晋官印考存》,摹《古玉印汇》,并将毕生心血付于《玺印文综》,为后世留下宝贵著作。铁笔之暇,他兼事丹青、擅诗文,晚与友人酬唱蝉园,饶得佳趣。

方介堪先生对印坛的贡献,还在于培养了一众优秀人才。他早年任教上海美专、上海新华艺专、中国文艺学院,六十年代提议成立温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应邀至浙江美术学院授课,开设中国高校最早篆刻学科。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方氏弟子门生遍布海内外,大多从事书画篆刻文字艺术教育、创作、研究等工作,汲取前辈的人格魅力、弘扬其艺术精神。第三单元“玉篆春风”主要展示方介堪弟子晚学艺术成就,展品包括其弟子韩天衡、林剑丹、张如元、马亦钊、林淳生、周锡康、谢振瓯、刘一闻等,再传弟子及学生、其他社会后辈作品。

从这些优秀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方介堪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篆刻家之一,开创书画印学之事业的艺术成就,也能窥见其作为中国现代篆刻教育的先驱,为篆刻事业存续火种,发扬篆刻艺术的丰硕功绩。

留泽乡梓的文物工作者,开启新中国成立后温州文博事业的先河 

1949年,新中国成立。篆刻家方介堪收起金刚石篆刻刀,秉着传统文人的执着和忠诚,回归家乡温州,投身于新中国新温州的文化遗产事业和金石篆刻教育事业。1952年12月,方介堪任温州文管会副主任,负责文物工作;1958年,方介堪先生兼温州博物馆首任馆长。多年间,他通过对地方文献、文物进行系统有效的保护管理,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温州文博事业的先河。

“方介堪的文化遗产事业”展览,分“筚路蓝缕”“捐宝寻珍”“丰硕成果”三个单元,主要梳理了方介堪考古文保、丰富馆藏、文博学术几大贡献,共展出藏品66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5件,三级文物18件,另展出的文管会手稿、文件等一手资料超26件,展示了早期温州文物事业的发展概况。

任职于温州文管会(温州博物馆)期间,方介堪以个人声望、早年积累的海内名家人脉关系征集文物。除了动员乡友如吴百亨、林镜平、吴天五主动为国家捐献文物,还面向国内征集精品。本次展览中的明檀芝瑞水墨《一山送别图》,系方介堪卖了家具,向学生林剑丹借款,筹措100元,得之于张大千的长女张心瑞之手。二级文物邓石如“本来面目”石印,系方介堪受领导崔振华、张济民委托到上海,经过秦康祥、方去疾等行家共同鉴定,从1500元议价400元买成的。

为征集文物和实地踏查遗址,方介堪不辞辛劳担负着浙南、浙东、浙西三个地区的文化遗产普查、征集、整理、鉴定、保护、研究工作。为了省钱,他经常露宿檐下,有一次失足掉到楠溪江山洪里,被村民救起。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在日记中多有提及方介堪参与文物保护抢救事例:“1956年10月27日,方介堪、梅冷生、郁宗鉴三同志来,送来龙泉县最近拆塔时出土的唐代写经。”这件文物便是本次展览中的唐代乾宁四年《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现为馆藏一级文物。上世纪50年代,文管会副主任方介堪携员工柯志平、吴鸿逵先后参与瑞安桐溪、黄岩秀岭、市郊杨府山、双屿牛岭山、永嘉礁下山等地考古发掘,后又配合省考古队在丽水、龙泉等地发掘一批宋元时期窑址,清理出大批汉、两晋及南朝各类文物,发掘出土了大量龙泉窑瓷器,使得这些宝贵文物在兴修水利热潮中免于消殒。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建于北宋年间的白象塔濒临倒塌,方介堪联系国内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团队勘察现状,函发省文物部门批准拆除白象塔。这次拆除,由朱伯谦、徐定水等文物工作者从塔中发掘出了大量的经卷、绘画、雕塑品、石刻等北宋文物1千余件,使得“文革”来临之前得以及时入藏保护。2004年温州博物馆新馆开放,专设工艺馆陈列白象塔出土的遗珍,成为温博别具特色的专题陈列,享誉业界。

中国现代篆刻教育的先驱,德艺双馨垂范后人为篆刻艺术存续火种

大师德艺风范,更在于一言一行。温州博物馆在展览筹备期间深入访谈了部分方介堪先生的亲传弟子,藉他们的访谈口述,体悟方介堪为学、为师、为人的精神品格——

韩天衡师从方介堪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先生刻一方白文印,仅需几分钟,直至中年除社交活动和做学问,先生一天治印还能达二三十枚,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惶惑而叹服的数字。”在韩天衡看来,老师方介堪在鸟虫篆入印方面做出的成绩卓著超群。古时汉人以鸟虫书入印,堪称绝品,然而魏晋以降,鸟虫篆问津者甚少,明清印人偶有以鸟虫篆入印的,但因不通古法,文字讹误,而被贬称为“谬印”。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始,方介堪先生对古代杂体文字作了半个世纪的探索,因而他创作的鸟虫篆印,既讲究装饰美和变通力,又注重文字的严肃性和精确性。可以说直到方介堪的手上,鸟虫篆印才终于在现代得以复兴。

林剑丹记忆犹新的是,方介堪先生教育弟子遵从传统,那时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你们不要学我,学我没有用,要多学古人的篆刻技法”。同样令他记忆深刻的是,方先生在职温州文管会期间,为文博文保工作四处奔波,工作条件又十分艰苦,睡地上都是常有的事;日常还要给新成立的文管会写材料,方先生无怨无悔。他感叹:“无论在哪一项事业上,方介堪先生都做到了极致。”

《玺印文综》是方介堪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基本完成并开始着手编纂的一部集战国古玺和秦汉印章文字的大型著作。其弟子张如元回忆,几十年间,方先生把这份书稿视同第二生命,然而由于抗战动乱,不幸遗失其中的第14卷,第2卷在后来也有部分损失。出版《玺印文综》成为方先生晚年一桩夙愿。1984年后,张如元受方先生委托,帮助整理增补《玺印文综》。此书终于1989年出版发行,告慰了方先生在天之灵,并成为后世治印的通用工具书。

马亦钊回忆起当年在方先生门下学习篆刻,方先生与弟子的交流,话题甚广,“上至为人处世、待人礼节,下至文人轶事,古今野史。”马亦钊认为,这是方先生挑选苗子的独特手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事实证明方先生教育方法的正确,他的学生在金石书画界大都有非凡造诣,比如韩天衡、林剑丹、张如元、刘一闻等师兄弟。

“方介堪先生治印极为严谨,从不臆造杜撰,他的作品无一字无出处。”林淳生回忆起方介堪先生的创作时情景——他刻印奏刀快准狠、一鼓作气,称得上“袖间有风云”。而另一方面,他认为,方介堪先生之所以能在艺术界广结挚友,也是其个人创作实力和人格魅力的体现,“方先生在业界的系列社交活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温州文化品位。”

刘一闻深深铭记着1986年的一天,他从厦门坐巴士一路颠簸到了温州见老师。方介堪先生不顾刚动完手术的伤痛,强撑下床,还对他说“我们不仅要合影,我还要给你写字。”“方介堪先生对金文、秦篆、缪篆十分精熟,所以,能将三者合于一件作品中,自然协调不露痕迹,这几乎成为方先生独特的一种篆刻艺术手段。”在刘一闻看来,这也是方先生作品能够经久不衰、让后生反复临摹学习的关键所在。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致敬著名篆刻艺术家方介堪  “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诞辰120周年特展”在温举办

程潇潇 马炯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