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江心屿诗词选》出版 以山水诗路之名 打造温州版“诗和远方”

《江心屿诗词选》出版 以山水诗路之名 打造温州版“诗和远方”

温州网 2021-11-30 08:09:29

雁山瓯水孕育万种诗情,诗风雅韵滋养千年古城。高水平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是我市打造文化高地的十大工程之一。根据建设计划,我市将系统开展“瓯江山水诗路文化”研究,着力培育“江心诗岛、雁荡诗山、楠溪诗村、五马诗街、温瑞诗河”等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并布局建设数字诗路文化体验平台。

《江心屿诗词选》深挖“中国诗之岛”魅力

11月3日,经过10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江心屿诗词选》终于首发面世。

近年来,浙江省提出在“大花园”建设中全力打造四条诗路文化带,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就是其中之一。而江心屿则是瓯江山水诗路上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多少文人墨客在江心屿留下美丽诗篇,传诵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江心屿现存历代题咏作品多达上千首。为摸清江心屿古诗词“家底”,擦亮“中国诗之岛”的金字招牌,今年初,温州市、鹿城区两级政协合作,邀请我市文史学者陈瑞赞、金丹霞、洪之渊共同编纂《江心屿诗词选》。

《江心屿诗词选》共辑录了60首诗词,每首作品不但有详细的注解,还进行了翻译和赏析,力求让每一首作品都能为普通读者理解。该书的一大亮点还在于诗的白话翻译采用“以诗译诗”的方式,不但保留了直译特点,同时也具有优美的诗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诗不可译”的魔咒。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这是孟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中诗句。经陈瑞赞一翻译,便成了“远处群山来对饮,孤屿与我竞诗雄。”山水竟活了起来!

“孟浩然和张子容在永嘉上浦馆(在今永嘉县乌牛街道码道村)会面,饮酒赋诗”,陈瑞赞说:“当孟浩然把他对友人的深情转移到眼前景物上时,四围群山和江中孤屿就成了他的酒朋诗友。”

在准确理解原诗的基础上,用精炼、通俗的语言把文义和意境准确表达出来,类似这样的翻译,在该书中比比皆是。

本书收录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涵盖面却很广。从南朝的谢灵运到当代的夏承焘,时间跨度近1600年;入选的作者不但有家喻户晓的大家、名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乡曲之士”;作品的题材涉及游览、行旅、怀古、送别、雅集、禅理、爱情等。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诗词,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江心屿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合在一起,又完整地表现了江心屿的景观风貌和人文气质。

系统开展多点文旅融合示范基地

为高水平建设诗路文化带,绘就“诗画山水温润之州”蓝图,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市发改委牵头编制并组织实施了瓯江山水诗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根据历史文人墨客行迹、水系交通、瓯越学脉、名城古镇、遗产风物,梳理六大文化主题、擦亮八类珍珠,串联起温州文化精华之“链”、诗画山水之“链”、全域发展之“链”,高水平推进“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的建设工作。

截至9月,瓯江山水诗路“八类珍珠”的100项工程完成投资额49.78亿元,串联项目的交通建设完成投资额150.11亿元。另外,数字文旅新服务和“名城古镇”复兴已进入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

全市各地纷纷落地行动。其中,鹿城未来三年行动计划亮点满满。比如,在山水诗源上,鹿城要建设一批山水诗画展馆,举办江心屿金秋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提升“塘河夜画”大型山水实景演艺,培育瓯江山水诗IP,重点实施古城九山等诗路文化名山景区的提升(扩容)工程项目,加快江心屿码头改造提升和东园西园改造提升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诵不辍。近年来,永嘉以数字诗路e站建设和中国(永嘉)山水诗文化旅游节(谢灵运诗歌节)打造为重点,永嘉进一步打响楠溪江“中国山水诗摇篮”品牌。目前,永嘉已建成全省首个数字诗路e站,通过VR/AR等数字技术手段,打造线上“云游”平台,并围绕谢灵运推出四条诗路精品旅游专线。

今年5月召开的温州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动员大会明确,要打造一条具有辨识度的文化高峰带、引领现代化的美丽发展带、探索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带,使之成为文化高地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今年11月召开的市委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加速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构建“诗路五景”,将温州打造成为中国山水诗朝圣地。目标明确,路径几何?有哪些现有打造经验值得继续推广,哪些方式做法值得重视实施?近日,多位政协委员及专家分别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为高水平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献计献策。

声 音

市政协文史工作特邀研究员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院陈瑞赞:

推进诗路建设与温州发展的主题融合

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当前温州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高度吻合。建议将诗路建设与温州发展主题多点融合,以提高诗路建设的规划水平和现实成效。

第一,与“文化温州”相融合。建议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牢牢占领“中国山水诗发祥地”这一文化高地,具体可以依托江心屿打造中国山水文学馆和山水诗文化体验园;依托温州大学成立中国山水诗研究中心,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创立“中国山水诗词大会”并以温州为永久会址等。

第二,与名城保护相融合。温州老城区的“山水斗城”格局是温州城市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最丰厚的历史遗产,做好“山水斗城”的文章,一要“望得见山”,二要“看得见水”,三要“记得住乡愁”。关键要做好“亮山” “补水”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升。

第三,与“东亚文化之都”相融合。2022年是中国·温州“东亚文化之都”的活动年,瓯江山水诗路的部分项目可以融入活动年的系列活动中去。宁波和泉州都是“东亚文化之都”城市,温州居于两者中间,可以联合宁波和泉州,联系日本和韩国,发起“东亚海上诗路”的文化交流活动,争取将“东亚海上诗路”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之路。

市政协委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池凌云:

用好“山水诗发祥地”的文化名片,拓展丰富文化产业链

打响“诗画山水·温润之州”主题品牌,建议利用好“山水诗发祥地”的文化名片,从保护历史文化延伸到发展新的文化产业链,联动多方力量,多渠道融合,激活历史文化,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

首先,建议更加充分挖掘谢灵运的历史足迹,在全市范围打造多条诗意寻踪景点线路。在这方面永嘉已有所探索实践。一方面,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扩大游线范围,将谢灵运笔下出现过的更多地方确立为“诗意温州”驿站,打造温州文化“必打卡”的诗意寻踪景点线路。

第二,借力全国性诗歌活动提升地域文化品牌。除了利用好江心屿“诗之岛”的资源,每年定期举办全国性诗歌活动;同时建议利用好洞头百岛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洞头已举办三届驻岛诗人活动,在国内诗歌界逐步建立影响力。建议持续邀请国内外著名诗人进行驻岛创作,每年定期开展驻岛诗人活动以及山水诗论坛活动,形成新的诗意文化景观。

第三,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要进一步保障创作型人才源源不断加入建设队伍。建议每年定期举办温州校园诗歌大奖赛,给有创作才华的青少年提供展示平台,培养新的创作队伍,并将获奖作品出版成书,有效保存文化成果,通过日积月累夯实山水诗发祥地诗歌文化。

鹿城区政协委员、温州市沁园小学校长谢树标:

让山水诗根植于孩子的内心世界

瓯江山水诗路建设中的“路”,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路”,也是形而上的“建设路径”。在高水平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过程中,不应忽视青少年群体的需求。

首先,在推动诗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重视相关课程开发。比如,《江心屿诗词选》的出版就给我们的一线老师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建议教师深入挖掘其中资源,同时也可借鉴“以诗译诗”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诗歌阅读和创作中尽情感受瓯越山水之美。

第二,注重山水诗路景观建设与研学的结合。目前,全市各地都在发掘、建设瓯越山水诗相关的物理载体,落地“文旅融合”,尤其是建设大型项目时,建议提前策划研学硬件设施,并针对其中适合孩子的内容开发研学课程,让更多孩子走进文化现场,触摸文化脉搏,感受文化的活力。将研学加入“文旅融合”的模式,鼓励学生做瓯越文化的讲解员,让孩子们真正成为瓯越山水诗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第三,在传播瓯越山水诗文化过程中注重结合数字化手段。永嘉落地浙江省首个数字诗路e站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建议线下的博物馆、展示厅等物理场所多结合VR、AR等数字化表现方式,线上传播多借助短视频等可视化手段。特别是以孩子为传播对象的宣教活动中,更加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性,用好数字化的手段。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

记者 杨晓宴 通讯员 林锁园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陆珊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