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温州人物   ->   文化人物
她在层层叠叠的时光里 “堆着”瓯塑的厚度与温度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1-12-11 09:59:28

瓯塑《榕和》

瓯塑《困》

瓯塑《老门台》

温州网讯  “张老师,我在铜版上去创作瓯塑,背景做的总是不尽如人意,是材料没有选对?”

“瓯塑+瓯绣的组合用什么主题最为贴切?”

“瓯塑的首饰盒用哪几个颜色搭配会更有视觉冲击力?形状还可以做哪些突破?”

每天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与瓯塑创作有关的问题,是刚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温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张红姬的日常,也是她快乐的源泉。因为在她看来,每天回答学生问题,与学生一起开始“脑洞大开”的同时,也在解答自己为何要选择做“择一事终一生”的手艺人。

“堆”出来的艺术 

砑蹄儿、几连刀的“心手合一”

“我时常会与学生探讨瓯塑的美是如何‘堆’出来的。”张红姬重点提到了瓯塑的“堆”,也由此开始了采访。

走进张红姬的醉美瓯塑艺术创作空间,她指着操作台上的瓯塑原料,向记者介绍道:瓯塑的原料是用桐油与泥碾细合成的,运用的是堆塑技艺,常见于装饰寺院、门壁、梳妆盒、家具漆器等。瓯塑源于汉代,由中国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化而成,色彩丰富,技法繁多,广泛应用于建筑浮雕、壁画、装饰图案及艺术挂件等。它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2008年6月,它还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作瓯塑需要用到两样特定的工具,砑蹄儿和几连刀。砑蹄儿是一种用黄杨木制成的工具,形状酷似儿童的小脚丫。几连刀是瓯塑所独有的工具,它与一般刀的差别很大,刀片一般有2~4片。懂瓯塑的人均知道,手艺人在制作瓯塑时用到的砑蹄儿越多,说明他的技艺越娴熟。

擅长绘画的张红姬,1992年时因看见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发出的招工广告,就拜其为师,与俗称彩色油泥塑,又称“彩色浮雕”的瓯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她最喜欢看着周锦云老师从绘制一份工笔画的草图,到一遍遍使用砑蹄儿压、转、拖、收,手腕转动,折服于一次次的“心手合一”。

精细的配料 上色需三次

雕琢出生活的厚度与温度

2016年,温州商学院设置了非遗相关的专业,她成为该院校艺术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的老师,也是温州非遗探索院校传承路径的一次尝试。这几年,她最爱的时光,便是与学生沉浸在工作室,和瓯塑安静对话的时光。当阳光洒满工作室,她与学生一起将白陶土融入熟桐油,加入矿物质颜料,糅合捶打后便成了用于创作瓯塑作品的油泥,再将油泥附着在底板上,小心翼翼地塑形……一动一静间神韵悠长,传情入物雕琢出生活的厚度与温度。

“原料的加工过程是瓯塑制作的基础,创作者除了精通制作技艺,原料配制中的比例、温度、湿度等均要仔细把关。一点一滴地将油泥堆出来,层层叠叠,有着丰富的细节。时而用工具的尖端塑造各种细节;时而用刀具、笔刷等,还要综合使用‘木蹄法’‘手指法’‘刀法’‘嵌法’‘油导法’等方法,用油泥堆出风景、人物,展现着'堆'起的艺术。”张红姬一边向记者展示着工具箱子里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砑蹄儿,一边普及着与瓯塑创作相关的知识。

在她的诸多作品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困》《老门台》。《困》这幅作品是一个戴着戏曲的头饰,身穿着蓝色的牛仔裤,蜷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突出的创作主题为传统与时尚之间的“对抗”,艺术处理得当就能“走出去”,处理不当就会“困”在里面。从头饰到服饰再到人物的表情,均能引发大众的思考。《老门台》是极其能体现温州元素的瓯塑作品,巴洛克风格与中式风格相结合的老门台,加入了绿植、石狮、对联等,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立马想在家中找找儿时有没有拍过与老门台的合影。

除此之外,还有《雁荡山》《军农画卷》《三大士图》《弘一法师》等广受社会各界好评的佳作。不少瓯塑爱好者,看了她的作品最想问的一个问题:需要多少时间完成?从选材到处理再到制作完成,起码需要二十几天的时间。有人说这不是养成一个习惯的时间吗?确实,从事创作瓯塑是一个静心的过程,是沉下心不断地重复的过程。因为,单单上底色这一步骤,就需要反复刷三遍,每刷一次底色,都要等待三天才能完全干透,需要静心与耐心。也由于作品使她被授予浙江省万人计划传统领军人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传统塑艺陶艺中青年十大名师。 

探索传统瓯塑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

“塑”作品与拓市场一样很重要

“当瓯塑与市民的生活相结合,成为一件件生活用品,大家对其的关注度和需求也就会随之提高。” 这是张红姬在课上经常讲的一句话。

在温州商学院担任老师的这几年,她编撰了与瓯塑相关的校内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述如何爱上经无数次堆踏的油泥,如何用油泥“堆”出艺术,又如何从传统工艺中,寻找新的创意和突破。“阳春白雪”般的传统瓯塑作品,价格不菲,而想让更多的人爱上瓯塑,就得让瓯塑有个亲民价,飞入寻常百姓家。

张红姬带领学生在校内创办工作坊,开发新的文创产品,譬如最近学生极爱创作的瓯塑+铜版画的装饰画,以及瓯塑+瓯窑的小花器,瓯塑+瓯绣的扇子。其次,她还促成了学生与温州瓯悦艺术创意有限公司、沐泽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借校企联合之力,推出了诸多大众能消费得起的时尚非遗文创产品,提供了更多专属瓯塑的展示空间。不仅如此,她还鼓励学生参加市里各种艺术设计比赛,不断创作出有温州韵、中国风的佳作,在参加一次次的比赛中逐步沉淀,褪去稚嫩,让更多的人领略瓯塑的美。“张红姬老师让我们做各种尝试,就是想用事实去证明,融入00后在校大学生新思维、新想法、新创意的文创产品,必定会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青春。我们与瓯塑一样未来可期。”张红姬的学生陈可可说道。

“开拓市场对于瓯塑的手艺人是延续之路,生存之路。我让学生在组建团队的同时,建议擅长营销的人员与潜心创作的人员进行融合,彼此借力开拓未来。”采访快结束时,张红姬又要忙着看打样的几个作品,想着如何销售,因为她觉得瓯塑卖好与做好一样很重要。

人物名片

张红姬,温州人,温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产品与工艺美术设计系教师,省级非遗传承人、浙江省万人计划传统领军人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传统塑艺陶艺中青年十大名师。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她在层层叠叠的时光里 “堆着”瓯塑的厚度与温度

□潇瑜/文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