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温州人物   ->   文化人物
王维新:行吟的写意画家
来源:来源:2022-01-02 10:32:00

  雁山云影,瓯海潮踪,

  他是行吟的写意诗人,

  绘出彩墨间的晕染。

  其艺术锋芒闪耀着线条与色彩之美,

  在传统与现代、

  东方与西方之间,

  谋求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名家名片 | 王维新

    温州鹿城人。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曾任上海解放日报编辑、记者。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之后留院任中央美术学院铜版画工作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第一届委员,第二届、第三届艺委会副主任,他是中国个人铜版画作品最早被国际性的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版画家。著有《铜版画教学研究》《铜版画入门》、论水彩画艺术》《水彩画的艺术表现》《舞台速写艺术》等专著,出版《王维新画集》专集数册,《王维新作品及铜版画藏品集》卷一、卷二、卷三等。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水彩卷、素描卷、速写卷、水粉卷。铜版画《中国古代乐器》之三入选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百位艺术家的百幅馆藏精品专集。

  求学之路:“两条腿走路”的两栖画家

       “我的祖父、父亲都有铜锡手艺傍身,母亲擅长瓯绣。”回忆起走上美术之路的最初,王维新教授的思绪飞回到了故乡和自己的孩提时代。因为家族中有两代长辈都在从事着工艺美术工作,由此营造的艺术氛围,从小就熏陶着王维新,并影响着王维新日后对美术专业的选择。

         上世纪60年代,王维新在浙江美院、中央美院研读了版画专业后,他对铜版画线条的演变、发展历史熟稔于心,铜版画的各种艺术风格也如生命营养深深地滋养了他,并为他日后创作的厚积薄发悄然积蓄力量。

         著名画家、教育家陈垂平先生和他组织开办的“温州绘画会”是王维新的艺术人生的重要引路人。陈垂平不仅艺术修养很高,而且品德高尚,他孜孜不倦教学,对学生毫无保留。为让温州学子得到更好的艺术熏陶,陈垂平曾请来一批文艺界知名人士讲授美学、透视学、构图学、中外画史等等专业知识,还经常利用假日带学员到海岛等实地写生。在陈垂平的呵护、指导下,“温州绘画会”走出了赵瑞椿、戴宏海等一批艺术大家。王维新亦是其中的一员。

        在跟随陈垂平踏遍了东海之滨和雁荡群山的日子里,画铜版出身的王维新不再追求照搬照抄地简单摹写,他开始逐渐对灵动的水彩着了迷。

         回忆往事,王教授笑称自己是“两条腿走路”的两栖画家。因为从绘画媒介上来说,铜版画和水彩画,属于风格差异很大的两个画种,铜版线条的逻辑性和水性材料的流淌性,可以给作品截然不同的可能性。

         王维新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定位为“速写性的写意”,这与他长期注重速写的练习有着紧密的联系。1963年,从浙江美院本科毕业后,王维新被分配到了上海《解放日报》任美术编辑。他画了大量的速写,还出版了《工农兵生活速写》《舞台速写技艺谈》等。

         为加强线条的表现力,王维新比较研究了中国古代大师如陈老莲、吴道子等人的白描画法和中国近代大师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的画风。他不仅将中国传统绘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线条作为色彩构成的一部分,更融合了西方文艺作品对线条力量感的塑造。而这一切都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极高的艺术修养,才能达到的笔意效果。

  艺术特色:线条与色彩、传统与现代、东西方的微妙平衡

    在《解放日报》工作一段时间后,1978年,王维新被中央美院版画系破格录取,继续深造。在这一期间,他丰富的专业经历让其创作开始体现出对综合画种的兼收并蓄,水彩中包含着理性的逻辑,铜版画又在逻辑中透着一丝洒脱的情绪,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988年,王维新作为文化部派出文化交流学者,远赴法国游学访问两年。这段经历大大开拓和丰富了王维新的视野,法国是全球知名的时尚之都,尤其是在被誉为“世界艺术家殿堂的巴黎,王维新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欧洲文艺复兴带来的文明和艺术营养,他对绘画艺术的多元表现有了更多的思考,同时也刺激了他对线条的表现,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

         欧洲各艺术流派的表现技巧,启发王维新尝试将中国画的水墨气韵与西洋画的结构光影相融合,使得他的画作极大地丰富了表现性。“与西方艺术接触越多,对东方本民族文化浓厚之魅力的认识就越倍感深切。”王维新认为,水彩语言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是东西方绘画的中间地带,它既可以用色块来表现,又可以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其艺术锋芒闪耀着线条与色彩之美、传统与现代之扬弃、东方与西方之包容,谋求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与融彻。

    从1963年起,王维新的画作分别被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艺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南京美术馆等国内外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法国拉维鲁尼市当代艺术博物馆专门设立了“中国画家王维新作品陈列室”。中国水彩在国际上获此殊荣者,王维新是第一人。

  桑梓之情:一片丹心“画”说瓯越

          一切景语皆情语,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瓯越大地,是王维新最早的艺术练笔宝地;“雁山云影”和“瓯海潮踪”曾是他作品中最有脉脉温情的一部分。

       “合(好)呀,合(好)呀。”采访中,这位饮着瓯江水长大的温州籍大家,虽然他离开家乡已经长达七十余,但从未改变他浓浓的温州乡音。

         2018年冬,王维新回到故乡温州举办了一场“海之歌——王维新水彩艺术工作室主题创作展”,共展出作品80余件,大多是水彩画,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汇表现了海岛、海滩、港口、渔市等典型的温州海岛风貌。生活是艺术的本源,温州文脉中的山海文化和鲜明的人文特点,在王维新的诸多作品里,得以丰满展现。将家乡的“海之歌”唱好并一直唱下去,是王维新最大的心愿,他深切寄望能将这样的展览持续办下去。

       截止2020年,王维新水彩艺术工作室和温州书画院已连续三年举办“海之歌”系列主题创作展,王维新和画家们把“海”这一创作主题作了更深入的诠释,把对故乡温州的深厚感情浓缩在一帧帧画作里。

     “艺术家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正如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所言,与其说王维新是在画温州的海,不如说他更是将自己寓居于诗意的笔触,细腻回望儿时光着脚丫跑在海滩上那个的男孩,而那个男孩的身后站立着从事铜锡手艺的祖父、父亲,以及擅长瓯绣的母亲

        而今,温州市博物馆第七展厅是《王维新铜版作品》专题陈列厅,永久陈列了他100幅力作。这个陈列室里的每一幅画,都有着不菲的价值,早在初次展出时就吸引了不少机构和组织慕名前来,意欲收藏。但王维新都一一婉拒,因为,他为自己的作品找好了永久归宿——温州博物馆。这是一位温籍艺术家对故乡倾注的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

编辑:叶双莲|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