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地理温州
当年曾是“小温州” 走进瑞安湖屿桥街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2-01-11 07:37:00

  老街一角。 郑家春 摄

  温州网讯 在瑞安市西部山区的三十二溪畔,有一条至今还保留着清末民初风貌的古镇小街——湖屿桥街。它不属簪缨迭出、名官致仕的大街,而是一条郑姓聚族而居的小街衢。据《郑氏宗谱》记载,这里明洪武三年就住着郑姓人家。因村前有一湖泊,湖上跨一小石桥,故名湖屿桥街。

  湖屿桥街,虽是山区的一条小街道,但在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初的太平军和民末三十三师都在这里布兵设防过。它还因位于四县边界,一度发展为商旅云集、百业繁盛的浙南山区著名街道。  

  边界小镇 商贾云集

  凡是到过湖屿桥街的人,都会惊叹于这里的山镇古街风貌。老街长600余米,宽3.5-4米左右,沿着街衢而行,临街两旁的古民居便会映入眼帘,青砖黛瓦,鳞次栉比、高挑飞翘的屋檐,将街道上空遮蔽得仅留“一线天”。

  湖屿桥老街当年曾有“小温州”之称,这话一点也不假。据1947年的资料统计,湖屿桥街有:水产、南北货、棉布、中药、猪肉、百货、文具、理发、打金、弹棉、食盐、水果、牛肉、豆腐、酱酒、旱烟、打铁、碗店、洋油……店铺计有109间。其中不包括:土纸、山货、大米、草柴、猪儿等5个商行及1个犁锅厂、2间西医诊所。

  街上的老商号有:金萃生、郑裕丰、周泰昌、郑振丰、陈种德、郑大丰、郑锦记、郑永昌、义大生、周文和、廖保寿、林立生、何大丰、金恒丰、鸿大利等。

  湖屿桥街上的货物吞吐运输,靠的是水、陆两大路。水路的装卸货运大码头设在街西面三十二溪边,由鹅卵石筑成。水路上的运输,靠的是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等溪流上的300多支竹排(筏),夜以继日地将湖岭的山货、手工艺品(大宗的如:土纸、竹木、柴炭、中材)等运往岩头,再由木帆船转运至瑞安城销售。

  陆路,主要凭瞿湖古道上的“挑夫”,他们把店主从温州城购回的工业品装在箩筐里,挑在肩上,并用担拄斜叉着扁担,翻过分水城岭、东岙岭;越过十二盘山谷、东南垟山溪,才把沉重的货品一担一担挑回湖屿桥街,然后分发给各店家。

  这条老街,主要进货点有温州与瑞安、鳌江等三地,所以当年街上的货源特别充足。街道两旁生活与生产必需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吸引了周边的青田人、文成人和瓯海人等,他们分别翻越过白沙岭、桂峰山、楼山关,慕名来到湖岭购物。

  当年,走在这条街上,随处可看到挑着红袋的文成人,肩负“夹狗钳”的青田人,担着酱油桶的瓯海人,抬着生猪或肩挑土纸的芳庄人、永安人……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你还可听到那青田腔:“能客,你曲奶?”(客人,你哪里的),文成腔:“娘么事啊?”(什么东西啊),永嘉腔:“只里旁带”(直去那边)等,各地客商用方言相互问候的声音此起彼伏,恍若瓯语方言交响曲。

  年年农历正月初三一过,街上便人头攒动,买“纸蓬包”“打肉”等购置农村拜年礼品的顾客最多;三月“清明”,顾客上门购买香烛、纸马等祭祀用品;到了“中秋节”,街上往来的顾客手上挈的都是大小各异的“月光饼”或中秋聚餐用的水产、瓜果、南北货等;大年除夕,街上的商家户户张灯结彩,店前人头黑压压一片,热购着鳗鲞、黄鱼、腊肉、南北货与红纸、鞭炮之类过年货。

  再讲讲这条街上的“会市”。那时,挨家挨户男女老少都会上街选购货物或凑热闹。农民挑着一担一担土特产:冬笋、田鱼、荠药、十月腊(红酒)、牛肉……担着一条条手工土纸;背着各种形状的手工制作竹木用具等上街赶集。入夜,那放烟火、调龙、舞狮、演戏、杂技等热闹,又会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真是:“一派繁华在山头,湖岭犹如小温州!”

  传统民居 构建魅力

  湖屿桥老街至今仍保持着清末民初的古街貌,街上的店面也还保持着浙派风格。这五间以上称富商。如:今门牌201一207号的五间店屋、是当年有名的富商金余考开的“金萃生”老店号。该店主营棉百。这五间店面与丁花巷的住宅七间,均属木结构装饰。其房屋装饰艺术非常精湛。那樟木镂空的古窗棂、用青石雕刻的柱垫石磉、用硬木制的镂空牛腿、用蛎灰堆的马头墙图案、用瓦刻的檐头瓦当,均具有江南老住宅的建筑特色(现为瑞安市级老住宅保护单位)。

  又如:今门牌196号的“周泰昌”棉布店,是一幢中西结合的木构建筑,店面阔二间(店面中间用抬梁),前后二进,前店面,后住宅。二进之间以圆洞门为隔宕,上悬“货真价实”黑底金字木匾。店前挑出的牛腿与抬粱均雕有花鸟、戏曲。店前横梁雕刻与左右马头墙,屋后面的门台(门罩式门台街上唯此一家)与西首的窗户都是欧式的,门窗堆花很精美。他家建在后半垟的七间住宅也十分阔敞,四周围墙,门台精致。

  老街至今遗留下纸亭、八角亭、老宫、岳殿等古建筑艺术。纸亭,位于三十二溪畔,是老街通往温州、瑞安的出发点。亭呈四角形,四面檐头翘角,亭的三面是“美人靠”,内设圆形茶缸,外竖“天灯”。四条石柱刻有两对阳文楹联,一对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少坐坐,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多谈谈”;另一对是:“西水潺湲晴亦雨,清风徐来夏如秋”。

  八角亭,顾名思义呈八个角,高两层,飞檐翘角。一层为行人歇息之处,二层设有“文昌阁”。

  乡风民俗 质朴敦厚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而殊俗”。湖屿桥老街有自己独特的乡风民俗。譬如:女青年出嫁时唱的《哭嫁歌》,在瑞安市其他地方没有,唯独湖岭有传承。

  旧时,山村农民利用农闲时节为子女操办婚嫁,他们认为婚嫁是子女“小登科”,所以婚嫁仪式十分热闹。上轿前,出嫁女要很早起床赶做“上轿鞋”,天明前做好放在米筛内取用。然后,阿婆(奶奶)请媒婆为出嫁女开额,女子洗浴换衣、梳妆搽粉后,见男方的花轿已经抬来,知道将要离开父母与亲人,就会伤心地泪流满面,边哭边唱《哭嫁》民谣(母女对哭):

  女:啊唷奶(奶,方言“母亲”称呼)!

  扇风勿凉发风凉,

  地家尽好勿值娘哪奶!

  母:菠楞好吃芥菜长,

  也有地家好似娘哪袅(袅,方言对女儿的爱称)!

  太阳沉西日有限,

  早来上轿事充闲。

  女:大字顶上加横成个天,天啊天!

  珠冠蟒袍放在桌台前,

  金漆板凳坐勿蚀,

  金打床杠背勿去哪奶!

  另一则是唱“卖技”(或称“排街”), 流行在湖岭“七爿地(坑源7个村)”,附近其他乡村没的。比如《谢茶歌》:

  茶种深山大岙底,

  水生深潭龙喷花。

  如来菩萨放茶籽,

  观音佛母采茶芽;

  担水仁兄加洪福,

  泡茶尊亲坐莲花。

  吃过茶来并茶配,

  多谢尊亲点心茶。

  卖技演唱队由六七个人组成,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到有亲戚的地方去唱。唱卖技的人称“卖技儿郎”。夜间,每人手提红灯笼,一路上先唱《高机卖俏》之类小唱。一进村,则唱保平安之歌。步入亲戚家,见亲戚的阳间祭桌上早已摆好香案、果子、枣栗、年糕等。于是,卖技队中的领唱人站在中堂,其他6个人分别站在左右两侧。领唱者高唱恭贺之类歌词,左右6人句句帮腔。唱好后亲戚招待卖技队吃点心或酒等(全是素食)。喝过茶后,卖技队又高唱《谢茶歌》。

  湖屿桥老街文风昌盛,文人辈出。翻阅湖屿桥《郑氏宗谱》科举历史,单看清末宣统年间,科举考试中曾出:郑梦燃(邑庠生)、郑用时(国学)、郑日觉(国学)、郑子定(邑庠生)、郑仲果(正八品)。

  传说,这和湖屿桥街黄宅黄绍娄有关系,黄绍娄因在安徽歙县任过县令,故老乡尊称他为黄老爷。他告老还乡荣归故里,他的入室弟子孙希旦得中探花后,为答谢黄老爷教诲之恩,在黄先生故乡湖屿桥老街西首三十二溪北岸,建造一座青瓦飞檐,气宇轩昂的八角亭,并在亭内一楼设“天香书院”,专供山区孩子读书(由黄绍娄执教)。还在亭的二楼特设文昌阁,供学子祈求升学。从亭一层至二层,其台阶共24步,寓意学子无论功名成与否,但一定要坚守二十四孝。

  真是:“千里同风不同俗,唯独湖屿厚又朴。”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当年曾是“小温州”——走进瑞安湖屿桥街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