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这座阁楼到底叫孟楼还是浩然楼?江心屿“诗之楼”的改名风波

这座阁楼到底叫孟楼还是浩然楼?江心屿“诗之楼”的改名风波

温州网 2022-01-13 09:28:00

  温州网讯 在江心屿这方美丽的孤屿上,有一处阁楼一次次被诗人吟诵,“诗歌浓度”爆表!然而在诗人的笔下,它有时被称为浩然楼、有时被称为孟楼…… 

  那么这座阁楼纪念的究竟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还是唐代山水诗“大佬”孟浩然?这座“诗之楼”因何而来?到底叫什么名字?本期《孤屿志》就试着揭开这段历史的谜团,一探这背后的“美丽误会”。

  明代万历年间始建

  明代刘东星所作的《新建浩然楼记》详细记载了江心屿浩然楼的“诞生年份”和“身世”。

  据记载,浩然楼的建造时间为明代万历八年(1580)冬至次年正月,就建在文天祥祠前。

  “(文相)祠前有地若干步,俯瞰江流,尤旷绝可喜。宪长吴君……喟然叹曰:‘是宜楼以壮观瞻。’乃始经度定基、出赀构材。郡守李际寅赞其议,而郡丞刘君正亨督其成……”

  明代万历年间,兵宪吴自新发现文相祠前有一片空地,视野绝佳、尤其适合俯瞰江流,于是领着一帮同事出钱出人又出力,在此盖了一座宽敞开阔的楼。

  楼建好了,起啥名字好呢?浩然!取的是文天祥在《正气歌》中点赞的孟子“浩然之旨”。

  “宏敞爽闓,与其地称,而名之曰浩然。盖取文公《正气歌》中所称赞孟子浩然之旨云。”

  刘东星的《新建浩然楼记》记载了浩然楼名字的由来。

  浩然楼始建于万历八年,十多年后,王光蕴编撰的《江心志》成书。据《江心志》记载,浩然楼四壁上曾悬挂文天祥的《正气歌》。

  浩然楼,在文公祠前……仍揭书《正气歌》于四壁。

  ——《江心志·卷一·纪迹》

  读懂了文天祥,读懂了《正气歌》,才能真正读懂浩然楼的来历。

  “此浩然非彼浩然”

  在《新建浩然楼记》的开篇,刘东星将孤屿比拟成“屹然不移”的“忠臣义士”。因为孤屿曾经见证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不同于谢灵运时期的“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作为山水诗祖庭的江心屿经历宋元之变后,画风猛然一变,成为“慷慨激昂”的忠义之岛!滚滚瓯江中的孤屿,从此不仅仅是空灵清远的世外桃源,也成了屹立不倒、英勇孤绝的象征。

  文天祥的到来给孤屿抹上了悲情的色彩。文天祥(1236~1282),吉州庐陵人,20岁时考中状元。南宋朝廷投降元朝后,文天祥从元军中逃脱,一路南下投奔益王赵昰与广王赵昺的流亡政权。“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德祐二年(1276)四月八日,文天祥从海道抵达温州。此时,两王已经南下福建。文天祥在江心寺的墙壁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北归宿中川寺》。

  北归宿中川寺

  (宋)文天祥

  万里风霜鬓已丝,

  飘零回首壮心悲。

  罗浮山下雪来未?

  扬子江心月照谁。

  只谓虎头非贵相,

  不图羝乳有归期。

  乘潮一到中川寺,

  暗度中兴第二碑。

  文天祥离开温州后坚持抗元,再次被元军俘虏,押解到大都(今北京)囚禁。被囚二年,身体无恙。他认为这是由于自己身怀孟子所说的那种“浩然正气”,抵御了各种邪气,因此写下了《正气歌》。

  “浩然之气”是孟子首倡的概念,形容一种浩大刚正的精神。

  ……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文天祥《正气歌序》

  元至元十九年(1282),文天祥拒绝了忽必烈的最后一次劝降,从容就义。正如他所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一片丹心被载入史册,被后世传颂。

  

宋文信国公祠内文天祥塑像

  两百年后的明代成化年间,孤屿续写与文天祥的缘分。永嘉知县刘逊,文天祥的同乡,在江心屿为先贤树起一座祠堂:宋文丞相祠(今宋文信国公祠)。

  不久后,文公祠前盖起了浩然楼,纪念的是文天祥和他的浩然正气。此时的浩然楼和孟浩然并无关联。

  《浩然楼》

  梅调元

  百尺层楼冠巨鳌,

  文公曾此驻旌旄。

  厓山事去家何在?

  孤屿潮生塔自高。

  魄化杜鹃啼夜月,

  身骑白马蹴秋涛。

  凭栏一望忠魂杳,

  天地茫茫首重搔。

  《新建浩然楼记》中写道:

  东南之名胜岂独永嘉?而永嘉之名胜岂独一孤屿哉?惟文山公成仁取义,不以颠沛流离易志。此其大节挺立,名与天壤俱留。故所过之地,山增高而江增深……名以浩然,不亦称情乎哉!登斯楼也,俯仰乎江山之秀而想见文山公之忠义,则烈烈轰轰之气,当有不亡者存。

  东南的名胜并非只有永嘉,永嘉的名胜并非只有孤屿,但因为文天祥的驻留,令孤屿增色!吴自新等人出资建立浩然楼,不光是为了让游人赏景玩乐,更有一种以文天祥的正气教化世人的深意在其中。

  浩然楼为何更名孟楼

  乾隆五十九年(1794),浙江温处道秦瀛将浩然楼更名为“孟楼”,还张榜广而告之。理由是浩然楼纪念的是曾到此一游的唐朝诗人孟浩然。“前贤名不宜名楼”,于是改为孟楼。

  孤屿有浩然楼或曰以襄阳游此赋诗而名,余易之曰孟楼,书以榜之并记一绝。

  云海春涛水接天,

  阑干遥入岛人烟。

  江心孤屿题诗处,

  最忆襄阳孟浩然。

  这位行政长官的操作,让许多文人看不懂了,纷纷赋诗为浩然楼辩白,为文天祥“抱不平”。

  《谒文信国祠》(节选)

  张振夔

  龙翔此地曾回驭,

  鲲徙何方竟覆舟。

  寄语祠中瞻仰客,

  出祠应上浩然楼。

  《浩然楼》

  丁立诚

  忠义浩然气,实状文文山。

  岂借孟夫子,点缀楼台间。

  《浩然楼》

  王书升

  江心峙危楼,悬书曰浩然。

  文山之正气,万古凌苍烟。

  命名盖以此,岂为襄阳子。

  拙哉采风人,不学何乃尔。

  濡毫更孟楼,题字惊东瓯。

  淹没黄冠迹,江潮咽怒流。

  光绪年间的诗人王书升更是发问:改名孟楼的无知举动真是惊动温州城!为何如此简单粗暴地抹去了文天祥的痕迹,滚滚瓯江愤愤不平。

  始作俑者秦瀛真的如此无知昏庸吗?事实恰恰相反!

  秦瀛(1743~1821),字凌沧,号小岘,出身于科举兴盛的江苏无锡秦氏家族。他是乾嘉时期的治世能臣和颇有声名的诗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秦瀛从中央调到地方,出任浙江温处兵备道,自此开始了十余年的外任生涯。他在温州为官期间,勤政爱民,老百姓感念他的功德,曾在孤屿树立他的石像。

  更让人玩味的是,孟楼更名的当年,秦瀛曾两度拜谒文天祥祠,刻文天祥像,并赋诗一首。据传,秦瀛还为文祠留联:“杜宇声寒柴市一腔留热血,梅花梦断瓯江千载泣忠魂”。宋文信国公祠中的碑刻曾遭毁坏,如今仅存秦瀛的《宋文信国公造像题记》碑。

  《江心寺文信国祠》

  秦瀛

  飘零丞相历艰辛,

  丝鬓风霜老战尘。

  南渡山川余一旅,

  中原天地识三仁。

  誓登祖逖江边楫,

  愤激田横岛上人。

  却望西台更萧瑟,

  杜鹛啼罢六陵春。

  由此可见,耿直清廉的秦瀛对文天祥是非常敬仰的,以他的学识涵养,应该是非常明了浩然楼与文天祥的关系。但秦瀛为何大张旗鼓地将浩然楼与孟浩然搭边?

  秦瀛的《孤屿怀古》 据《小岘山人诗文集》卷九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或许和当时高压的政治氛围有关。清代文字狱在乾隆年间达到巅峰,定案数量远多于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之和。清代志书中,为了避嫌,把江心寺的开山鼻祖清了禅师写作“青了”禅师。

  秦瀛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开始入朝为官,任内阁中书,后来入职军机处。从34岁到51岁,除去守孝的3年,秦瀛当了15年的京官,深谙乾隆皇帝的喜好和政治风向。

  虽然乾隆皇帝已经坐稳皇位,但清朝统治者仍然敏感于“华夷之辩”。文天祥毕竟是反抗异族统治的民族英雄。或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秦瀛宁可顶住骂名还是给浩然楼改了名。用孟浩然的诗名掩去文天祥的正气,这样的移花接木不失为对浩然楼的一种保护。

  一楼千古两诗人

  更名后,还形成了江心十景之一的“孟楼潮韵”。文人留下的诗篇,也逐渐被带“跑偏”了,从凭吊文天祥到追忆孟浩然。

  《登江心孟楼》

  清 陈虬

  孟公今不作,千载写风流。

  谁继斯人后,来登此日楼。

  荒烟孤屿树,落日大江秋。

  惟有青山色,遥空相向愁。

  秋色晚苍苍,江楼望眼忙。

  山河雄两界,岛屿屹三唐。

  日落潮声急,林孤塔影凉。

  高风今已渺,去矣孟襄阳。

  尽管更名为孟楼,但还是有识之士看出了端倪。梁章钜的《孟楼》中,同时提到了孟浩然和文天祥。

  梁章钜是进士出身的显宦,受乾嘉学风影响,平生考据成癖,“路见不对劲”,难免要有话说。此诗作于嘉庆九年(1804)秋梁章钜初游温州时。诗的内容比较独特,既非刻画风景,亦非吊古咏史,而是为楼名作考证。

  《孟楼》

  梁章钜

  凭栏泼眼尽秋光,

  城树村烟俯莽苍。

  历览敢希谢康乐,

  标题漫借孟襄阳。

  江山如此清辉在,

  人物当年逝水忙。

  谁识浩然留正气,

  西偏丞相有祠堂。

  诗人登楼远眺,满眼城树村烟。但他并未进一步铺排景物。颔联“标题漫借孟襄阳”一句,点出将浩然楼改为孟楼的不妥。一个“漫”字,表明了诗人的态度。颈联“江山如此清辉在”,貌似闲笔,实则暗藏玄机。“清辉”二字语意双关,表面似说山河秀丽,水木清华,但因宋高宗曾为江心寺题写过“清辉”榜额,诗人借此暗度陈仓,将浩然楼的历史拉到了南宋,从而否定了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关系。尾联再从孟楼毗邻文公祠来作论证,使人顿悟“浩然”楼名乃取自文天祥《正气歌》,而非借用孟浩然的名字。

  对这种更名的做法,梁章钜并不赞同。他在诗之前有序曰:

  “(孟楼)在江心寺西偏。考东瓯旧志,本名浩然楼。寺僧相传为孟襄阳遗迹,秦小岘观察因改题孟楼,并镌跋于石。……楼之西为文公祠,盖信国公流寓旧址。拜瞻遗像,正气如生,始恍然于浩然之名,实寄尚友之慨,与襄阳不相涉。观察跋语似未深考,因私辨之而系以诗。”

  直到清代末期,孟楼的提法才退出历史舞台。据《孤屿明灯录》:“清光绪元年(1875)(孟楼)重建时,恢复浩然楼旧名。”直到今天,浩然楼还是被叫做浩然楼。

  清代李宗昉撰的名联“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至今悬挂在浩然楼。

  从文天祥到孟浩然,历史用了一个美丽的误会,丰富了浩然楼的诗歌内涵,从此“一楼千古两诗人”。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这座阁楼到底叫孟楼还是浩然楼?江心屿“诗之楼”的改名风波

  记者 尤豆豆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