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温州人物   ->   文化人物
90后非遗传承人剪出来的民俗真有味!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2-01-29 10:26:50

温州网讯  “就要过新年了,老温州人会干些什么事情呢?捣年糕、贴春联、掸新、还冬、摆珍、吃分岁酒、点岁灯、行香等。”这几天,既会传统剪纸技艺,又懂温州民俗的90后非遗传承人朱铭忙得不亦乐乎,不是教大家剪纸,就是录制有关温州年俗的视频,与大家一起分享幸福的年味。

大家都很喜欢“围”着朱铭,看他或剪或刻精美图案的同时,还会用温州俚语说上几句:旋迷金光,旋到百里坊,百里坊有盏大灯光。百里坊是古时的竹丝灯市场……

朱铭6岁就跟着奶奶学习剪纸技术,一直没有中断过,为温州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成为全市为数极少的90后非遗传承人。因为剪纸这项传统技艺,“活力”“沉稳”“老温州”均成了他鲜明个性的代名词。他通过对传统非遗的研究与创新,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感受传统剪纸的魅力。

“没想到你是吃糯米饭的”

被奶奶点赞的偷学手艺

很多人第一次见到朱铭会略带吃惊地问道:“你就是朱铭?原以为你是50后的‘老温州’。”其实,他从小就与同龄人不一样,喜欢沉浸于古老的剪纸艺术,喜欢研究有温州元素的老物件、老建筑、老习俗。

“小时候,看着奶奶拿着红纸随意地剪着,不一会就在手掌间‘绽放’出很多令人惊艳的花朵,心就痒寻思着如何‘偷师’。偷学了很久之后,终于迎来‘闯关’的日子。那一天,奶奶按照习俗给去世的爷爷寄‘包裹’,须贴一些供花当装饰,我用心剪了一个之后,没想到被奶奶点赞了。”提及剪纸,朱铭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当时,奶奶用这句温州话评价我的技艺‘以为你是吃麦饼的,没想到你是吃糯米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原以为你是大老粗,没想到心思也很细腻。”

至那时起,奶奶鼓励的话语让朱铭再也放不下手中的剪刀。随后,奶奶发现他对剪纸的痴迷已影响到学业,于是非但不教他,还撕毁了他的剪纸作品。再后来,他干脆在家里偷偷地剪,偷偷地练,觉得哪张作品佳,就夹在课本里,等一个剪纸大师帮他再打磨打磨技艺。

“我跟剪纸有缘分,剪着剪着就能遇见几位好老师。”朱铭说着微微扬起嘴角,露出一丝喜悦。吴秋萍是他的远房亲戚,也是他的老师,其作品曾入选《中国百人现代剪纸集》,她的丈夫古赛曾编写《民间刻纸集》。朱铭拿作品给她看时,她总是边细心指导,边说:“古老师若没去世,看到你创作的这些剪纸作品会很欣喜。”

朱铭的另外一个刻纸老师是陈道尧。初中时期的他做了很潮的剪纸书签,深受同学追捧,被贴上了“朱铭牌”的标签。陈道尧瞧见了只说了一句:“你的剪纸是一张张剪,我的刻纸是一刀下去的,你还没开窍……”倔强的朱铭回到家中,拿着爸爸为他定制的刀片不停地刻,尽管手上刻出血了,但他强忍着痛花50天时间完成了“千手观音”这幅刻纸作品。这份执着与坚持,深深打动了陈道尧,就将跟随自己多年的刻纸工具送给了朱铭。 

记录民俗故事

坚持传承民俗文化

无论是剪纸、刻纸,还是民俗,都是他的“心头好”,他在专注剪纸的同时,考入当时的鹿城区文物保护考古所成为历史街区调查员。在日复一日的走街串巷调查中,相机、卷尺、笔记本是他的标配,他除了关注文物,也会停下脚步,听老人“聊温州风俗”。他愿意听、愿意记,老人也就很愿意讲,甚至还会唱一些小调。时间久了,他就与很多老人成了好朋友,记录了很多本与温州民俗相关的故事。

这些“厚重”的民俗故事本,让朱铭想到了剪纸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可以用语言叙事、行为叙事、物象叙事,而这些都需用“民俗”去贯穿。譬如,讲年俗廿四夜,剪生肖,他会讲祭灶时灶王爷的神龛上贴这对联,上联“日照金甄呈瑞色”,下联“烟浮玉鼎有余香”。除此之外,还会讲年夜饭、岁灯、拜年、龙灯等等;提到“四季八节”,剪风景,并活用“晒霉、洗头……”“正月正月慢,二月新挂坛”等好玩的温州民俗俚语。

数年来,朱铭十分热衷于温州民间风俗的探究,经常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据悉,他还在拟写资料、申请温州四季八节的非遗传承项目。他认为,传承非遗不仅仅是传承技艺,更是传承传统的习俗,要将其融入日常的生活之中。

朱铭与家人每年都坚持传承民俗文化。譬如“还冬”:小年夜后,摆设香案,供以猪肉、猪头、米鸡、年糕、金银元宝等祭品,及南北货、海货。每样祭品,都贴上红纸,点烛炷香,致祭。祭毕,与家人共同挥别所有的不快,扫净内心的阴霾。“朱铭一家每年都在坚持着传承民俗,有些人会觉得他们太‘守旧’,但熟悉他的人知道民俗是令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的‘精神坐标’。”一位朱铭的朋友“零碎伯伯”说道。 

尝试“剪纸+”的创意玩法

见证非遗与青春并肩前行

每年,朱铭都会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大附小、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温州市第四中学授课,他还在图书馆开设公益课程。

朱铭的课十分受欢迎,因为他都会带着合盒、书箱、鹤兜、妆奁(梳妆盒)等“宝贝”去上课,平常没有看过,叫不上名的传统生活用品,学生们都能看到,还可以用手触摸。这些“宝贝”,是他从小慢慢收藏、积累的,即使收藏价值提高了,他也不卖,只会说:“这些是用来上课的。”

在课堂中,年轻人迷上了朱铭的剪纸,觉得那是平常小日子里的明媚之色。

而课堂之外,朱铭也打开了年轻人的情感密码,他尝试“剪纸+”的创意玩法,用剪纸做耳饰、头饰,甚至还将剪纸融入游戏、动漫中,通过这些尝试让剪纸+民俗的玩法在大众心里留下痕迹。

如今90后的朱铭,有了自己的非遗工作室,也有了剪纸小课堂,努力迈出的每一步都是“着色”的过程,让年轻人直呼被“圈粉”的过程,更是见证了非遗与青春的并肩前行。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90后非遗传承人剪出来的民俗真有味!

□潇瑜/文 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