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温州人物   ->   文化人物
民俗学大家叶大兵
来源:华南作家来源:2022-04-21 02:46:47

余生无求究民俗的民俗学大家叶大兵

作者:李岳松

提起叶大兵很多人知道,1990年他的第一部著作《中国风俗辞典》出版一炮打响后,后来又出版了《俗海探微》《俗海泛舟》《俗海拾贝》“俗海三部曲”,在全国民俗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更奠定了他在中国民俗界的地位和影响。让我们重温民俗大师叶大兵的传奇人生,缅怀他在民俗学海的不断探索和贡献。

2001年,叶大兵在撰写《中国鞋履文化辞典》

2004年帮助建立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从实践中学习积累知识

叶大兵,笔名老军,1928年出生温州市区岑山寺巷,他9岁那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4月,温州沦陷,他和全家逃难到玉环楚门岛屿上。在楚门小学毕业后辍学了。校长看他成绩优异失学可惜,聘他在楚门小学当一名临时教师。学校里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对他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教师有些瞧不起,于是他下决心要努力学习文化。

虽然叶先生15岁就在楚门教书,但是他的心仍然依恋着家乡温州。抗战胜利后,19岁的他马上坐轮船回到温州,当上了私立东南小学的音乐教师。他一有空就去图书馆,学习更多的知识。叶先生擅长音乐,1948年组织温州市的小学音乐教师成立了“雨声合唱团”,他担任团长。由于合唱团学唱进步歌曲,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并受到威胁,被迫停办。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雨声合唱团恢复,成为温州解放后的第一个音乐团体,组织广大音乐工作者开展一系文艺活动。

1955年,他到温州市文化局文化科工作,在撰写《瓯剧的调查研究》一书时,收集和采录浙南民间故事、传说和歌谣,原来地方戏曲与歌谣、民俗文化息息相关,从此,对戏曲和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日后的民俗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叶先生虽然没读过中学、大学,但他说过:“实践也是个大学,可从中学习、积累许多知识。”

以“辞典”“三部曲”奠定民俗学界地位

20世纪60年代,叶先生在研读近现代学者、诗人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时,就有了编写一书《中国风俗辞典》的愿望。1981年,他在北京图书馆看到日本著名的风俗专家柳田国男主编的《日本民俗辞典》,更加坚定了要写一部风俗辞典的决心。回温州后,他就试着写了3000多条有关中国民俗的词条,于1980年附信寄到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社高度重视,立即派编辑徐福荣来温州,与叶先生商讨《中国风俗辞典》编写出版事宜。1985年3月,《中国风俗辞典》编写工作领导小组在上海成立,叶大兵任组长,各省市108位民俗学家组成编委会,参与撰稿,叶大兵为第一主编。通过8年的数易其稿,一部260.8万字《中国风俗辞典》于1990年出版发行。这部全面记载中国56个民族古今主要风俗习惯的辞书,被一些国外民俗学家称赞为“了解中国第一书”。

民俗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段宝林在《文化学刊》刊登了《“余生无所求,惟将民俗究”——读叶大兵“俗海三部曲”》,文中说:叶先生用毕生心血凝聚的“俗海三部曲”,既有对民俗基本理论的探讨,又有对应用民俗学和区域民俗学的专题研究,还有民俗专题调查和比较研究的许多成果,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民俗学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别处往往难以学得到,因而弥足珍贵。这是对叶先生在民俗学研究方面贡献的充分肯定。

让民俗学研究成果服务社会

20世纪90年代末,叶先生在中国民俗界率先提出“应用民俗”的理论,为民俗学界指明了一个新的研究应用的方向。1999年,叶先生向全国民俗界提议,21世纪民俗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走田野作业,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民俗学必须致力于应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1998年8月,已是70岁高龄的叶先生,以自己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帮助有关企业在温州、上海等地举办鞋文化展览,为民俗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帮助企业创造了文化品牌,创办了中国钮扣博物馆、中国鞋文化博物馆以及中国锁文化展览馆。

2005年10月19日至20日,第二届温州民俗学知识培训班在苍南灵溪镇举行,笔者在培训班上聆听了叶先生的讲课。2016年,笔者拜访叶先生时,他从探俗斋的书架上取下自己的研究成果说,专家学者一个课题研究完成了,研究成果书出了放在书架上是不够的,要把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拿到社会上,让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民俗学服务社会。我每年将主编的鹿城党史刊物《鹿之鸣》和党史专著、文集寄给他,他知道我是做党史研究工作兼任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我们在交流时他鼓励我要多做田野调查,进一步深入挖掘素材,多做研究,多出成果。

2005年叶大兵荣获温州市政府颁发的金鹿奖

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先发地,轻工业发达,这为叶先生的探索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桥头钮扣市场被国内外誉为“东方的钮扣大市场”,占全国钮扣产量的80%。钮扣是服饰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从1988年冬萌发了研究中国钮扣的念头。在女儿叶丽娅的协助下,开始分工调查和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字材料,三年多来,到北京、山东、南京、广州和云南等地的钮扣厂和博物馆进行调研,收集有代表性的古今钮扣样品及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钮扣。到1995年,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钮扣文化的《中国钮扣》,该书从民俗学、工艺学、美学、考古学等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中国钮扣的发展史。

在中国鞋文化博物馆的筹建期间,叶先生亲自到各地收集古今各类鞋履,撰写出版了《中国鞋履文化辞典》一书,并主编出版了《东方之履》系列专辑。2001年,温州红蜻蜓集团的鞋文化中心通过专家评审,获得命名证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并召开了首届鞋文化学术研讨会,将民俗学研究与企业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如今的博物馆已经成为红蜻蜓企业的文化品牌,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浙江省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

2003年,叶先生又开始为“中国锁都”——温州寻找文化载体的跋涉。2006年3月31日至4月2日,中国民俗学会第六届暨“新世纪的中国民俗学:机遇与挑战”学术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他的论文《漫谈中国锁文化史》进行了交流,并收入《新世纪的中国民俗学:机遇与挑战》论文集。4月,论文《谈中国锁文化史》,在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和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的2006年国际论文交流评选中获国际优秀作品奖。8月发表了漫谈中国锁文化的文章,其中建议锁行业应该建立锁文化,将中国锁文化的审美观点、工艺特长和文化内涵融入企业发展之中,抓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叶大兵和女儿叶丽娅著《中国锁文化史》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

一家锁业集团看到文章后找到叶先生,邀请叶先生带着搜集的锁具和锁的研究成果,代表该集团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国际五金展,其锁文化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不少外国客商,甚至有人想购买他的展品。2012年,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锁文化史》出版。2013年,该书入选国家出版总署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人文社科类书目。

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余生无所求,惟将民俗究”,这是他人生的写照。他不仅研究民俗文化、民间文艺、戏剧,还有温州历史和地方党史。俗海探微70载,出版专著30部,论文百余篇,达千万字。其中《中国风俗辞典》(第一主编)获全国第五届图书“金钥匙”优胜奖和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俗海探微》《俗海拾贝》均获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类)最高奖——山花奖和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另外,主要著作有《中国百戏史话》《中国渔岛民俗论文集》《俗海泛舟》《瓯剧史研究》等。2007年,已近80高寿的叶先生再添新作,出版了《温州竹枝词》《瓯歌研究》和《叶大兵民俗学论集》等。论文《中日象征民俗比较研究》被译成日文,收入《中日文化交流事典》,并两次应邀赴日讲学。

叶大兵出版著作30部,图为部分著作

叶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坎坷,没有上过高中和大学,靠着勤奋好学,自学成才,就职于文化局后更是如鱼得水,一心扑在了民俗学的研究上,成果显著。1993年10月,在中国民俗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叶先生当选为常务理事,可见叶先生是中国民俗学学科发展史上的先行者之一。在他的努力下,温州民俗学研究团体在民俗界有了一席之地,同时也为浙江的民俗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温州民俗学的创始人。纵观叶先生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学术研究范围的广度,内容的深度,还是创新性研究方面,以及民俗学应用研究与以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不仅是一位领军人物,而且为年轻学生树立了民俗学研究的典范。

叶先生历任温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温州市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顾问、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温州市收藏协会会长、温州大学兼职教授和浙江省博物馆民俗顾问等职务。中共党员。曾获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全省从事文艺工作30、40年荣誉证书。2020年11月27日,温州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于家中辞世,享年93岁。他的骨灰放在瓯海基安山陵园。

2021年1月18日 

叶大兵夫妇的骨灰放在瓯海基安山陵园公墓

(本文发表于浙江省殡葬协会、浙江省历史学会主编《尘封的文脉:浙江文化名人墓追踪》浙江殡葬文化丛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李岳松,温州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史研究副研究员,温州市历史学会理事。著有《求索》等5部,1部获温州市社科学术成果进步奖;主编出版专著文集23部,1部获市委宣传部奖。完成国家课题两项,省市课题专题多项。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省全民阅读示范家庭,鹿城“最美文化人”等荣誉。其学术业绩入选《“我与温州学研究”学术自传》。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