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温州人物   ->   文化人物
一抹宋韵青绿 更胜十里春光——访温州当代女画家王素柳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2-04-28 07:47:00

  琼林暮雪 绢本设色 2015年

  武当道上 绢本设色 2021年

  桐荫幽居 纸本设色 2021年

  古道云栖 纸本设色 2021年

  云起黛螺 绢本水墨 2021年

  温州网讯 浓似春云淡似烟,由墨幻化出的青绿物象,盎然满纸,洋溢着中国式山水园林的静气与生机,为今春增添了一道纯然亮色。

  日前,“林泉养素——王素柳书画作品回乡展”在温州衍园美术馆开幕,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观展,画家笔下的山水园林静穆、清朗,色彩典雅,颇具宋代青绿山水之韵致,获得诸多业内人士好评。

  王素柳,温籍女画家,早年就读于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师从张如元、陈忠康等,现为中国美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详见3月8日温州日报艺术版《生机满目,素而绚兮——衍园举行王素柳书画回乡展》)。

  从农家学子 到美术博士

  留着齐耳的学生头,眼含笑意,声调柔和而轻快,典型的江南女子模样。眼前的王素柳,人如其画,带着几许灵气,又透着份静气。“可能我天性里就爱画画”,作为一名博士与科班画家,又从事着美术教学与创作,王素柳表露了对当下生活的满足,“能够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运和幸福的。”

  如其作品所示,王素柳在绘画上无疑是有天赋的,然而她的求艺之路并非水到渠成,而是凭借自身的积极争取,才得以与绘画艺术结缘。

  “小时候家里穷,没钱学画。”王素柳不讳言自己出生在文成乡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儿时,买不起画纸画笔的她,总喜欢捡拾一根树枝、一截红砖在地上勾画舞台上的戏剧人物,直到高中,才有机会正儿八经拿起画笔。“高中时我喜欢写点文章,偶尔也向杂志报刊投稿,被录用的话就能拿稿费,学校和镇上也会给奖励。一次我在《温州侨乡报》上刊发了一篇散文,稿酬加奖励大概有100元,便拿出50元报名了我们当地一位小学美术老师办的绘画班。”在那里,她只画了一学期,却再也放不下画笔。

  高考前夕,决心学美术的王素柳,瞒着家里向亲戚和老师借了点钱,在老师护送下只身离开老家,来到温州报名参加了一个美术加强班,突击美术技法与知识。1998年初秋,她顺利考取了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大学四年除了吸收知识技法,也是我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成长关键期。”彼时,她遇到了成长道路上第一位重要的导师张如元,并在他的引导下,立志以山水画作为今后主攻方向。

  本科毕业后,王素柳任职于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工作期间,不愿放弃绘画的她萌生了报考中国美院研究生的念头。“家里人不太支持,一方面他们觉得我手头这份工作不错,另一方面认为我的紧要任务是找个男朋友成家。”王素柳笑忆当时窘境。出于生活和工作上的双重压力,加上准备不足,第一次考研她失败了。

  次年,她重整旗鼓,再次备考。考试前,她听说自己后来的导师林海钟已经有中意的学生了,友人劝她考虑改换目标,因为机会实在不大。可外表柔弱的王素柳,内里却有着一股韧劲,依然坚持要报考林海钟门下学习山水画。多亏没有放弃,她成功上分数线,进入林海钟门下就读硕士。而那位原先被导师相中的学生,后来考取博士生拜入林海钟门下,同时王素柳硕士毕业后继续读博,两人最终成为了同门师兄妹。

  发扬宋之雅韵 呈现当今美感

  一路走来,画家的成长与其气质的养成,有迹可循。

  或许因为从小生长在山城,草木山川皆在心中,王素柳从来无需十分刻意地去观摩一颗石头、一棵老树的棱角与线条,这是她画山水的天然优势。这些年,她时常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寻访各处名胜古迹。“敦煌给了我很多收获,”为研习园林设色,王素柳数次探访敦煌壁画,沉寂而优美的线条裹挟着久远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尤其壁画人物服饰色彩之丰富、变化之鲜活,给予了她多重启发。

  宋代山水画,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必修课。“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时院体画盛行,文人画开始勃发,画家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之画境,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在王素柳眼中,北宋山水画因受理学“格物致知”的精神影响,倾于自然,侧重写真,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不仅勾勒细致、刻画严谨,而且用墨对画面进行层层渲染,展现出一份凝重恬静之美,“它展现的是前所未有的细腻、丰富、写实的画风。”

  王素柳攻读研究生期间,对宋画下过一番苦功。宋画追求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意境,为更好地传承宋画精神,每当时间稍有闲余,她便背着画夹到大自然中写生,以写大千世界之真境。她的作品中,如《琼林暮雪》写苏州沧浪亭之景,《武当道上》画武当山南岩宫到金顶的三重天门之境,皆显露宋时风韵。这些在写生基础上创作的作品,都是她对真山水的用心观照和感受,更是对宋代山水的理解和传承。

  宋代也是青绿山水传承的重要时期,有王希孟和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为代表的院体青绿和王诜等的文人青绿,一艳丽一清雅。“王素柳书画作品回乡展”中,一幅幅青绿山水古意萌发,在院体求真的丘壑经营的基础上,设色更倾向于对文人青绿古意清雅的追求。王素柳还对“米氏云山”作没骨青绿的尝试,希望用青绿的手法不仅能写“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平远、幽远之境,也能作“峰峦深厚,势伏雄强”的深远、高远之境。“外师当下之造化,中承宋韵之精神。”这也是她对于青绿山水创作的不变追求。

  “看王素柳的画,扑面而来的是‘洋气’。”上海大学美学与艺术学理论教授刘旭光如是评价王素柳的青绿山水。在他看来,这种洋气实为难得,意味着一种时代感,是由构图、色彩、线条,造型的方式,画家所预设的读者的观看方式,画面所传达出的美感与情调等一系列具体的艺术语言共同构成,“这种感觉不是来自‘模古’,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对于近年来画界大肆追崇视觉与形式上的所谓创新,王素柳无意附和。她认同赵孟頫所言“古意”为画之根本的观点,认为通过锤炼,继承古代国画所有技法,化“笔临”为“意临”,熟练掌握“度”的把控,用于自身精神世界的自由表达,传达画者的品格,呈现当代美感,便是新意所在。

  承袭恩师之路 浇灌未来之花

  王素柳研习重彩山水画已有十年之久。最初,她对于青绿山水的认知停留在程式化的设色技巧上,在导师引导下才渐渐明悟,“重彩之施色技巧程序并没有太大难处,重在经验的积累。然而色易艳丽,不易古雅,所以真正之难处在于对色彩火候的把握,其不在取色本身,而在取气……”王素柳说,攻读博士期间是她的一个突破期,2009年至2011年,导师林海钟带着她和另外三位同门接手杭州灵隐寺济公殿《济公行化图卷》大型壁画创作项目。“那是自我感觉成长最迅速的时期,由于整个项目里所有故事、叙事场景、年代建筑、人物服饰以及色彩搭配等等,都需要我们商量着去构思和布局,许多在课堂上听得懂却没有真正明白的画理在这种独立思考中落到了实处。”经过这一项目的三年历练,王素柳自觉创作内心自由通达了许多。

  本次衍园美术馆为展览出的画册,另附有王素柳部分诗作和对山水画研究的文章,展示了画者多方面艺术才华和风采。“国画必以学问修养作基石,境界提升为追求之目标,笔墨是画门正宗的路径,此三条乃千古的见地,画史可以证明。其余之途径比之皆为下乘,当今画坛能会得此意、又能以此种方式作实践的画家更是凤毛麟角,素柳即是其中之一。”林海钟不吝表露对学生的赞许与厚望,“近年来,她犹如登山者,步步前行,成功是迟早的事。”

  在张如元眼中,王素柳是带着温州传统文化的刻痕踏上艺术之路的。王素柳深以为然。“温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温州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温州书画前辈们办的会文书社国学班,那段时间的学习经历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影响也很大。”当时会文书社国学班里,讲课的老师有张如元、林剑丹、萧耘春、张乘健等,所学门类有书画、古汉语、文字学、红学等等。老师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他们多年沉淀而来有关如何在书画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的价值理念。

  如今,作为教师的王素柳正沿着恩师们的路继续前行,在向学生教授绘画技法的同时,倾力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向学生灌输绘画理论的同时,也竭力让学生懂得,中国画需要综合的文化素养为依托,最终的高下要取决于人的格局和精神境界。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一抹宋韵青绿 更胜十里春光

  ——访温州当代女画家王素柳

  记者:程潇潇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