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这些称“第一”的老照片,带你感受几十年前温州劳动者的喜悦

这些称“第一”的老照片,带你感受几十年前温州劳动者的喜悦

温州三十六坊 2022-05-05 10:12:28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个劳动者的节日里,三十六坊君在《温州老照片1949—1978》一书中,选取与劳动者有关的温州称“第一”的老照片,带您感受几十年前劳动者的喜悦画面。

第一批省级劳模

▲1951年温州参加省劳模大会代表合影

解放初期,工会贯彻党中央关于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树立先进模范人物。

1951年5月16日,温州首届工人劳动模范大会召开,大会表彰了142名区级劳动模范,选出34位参加省劳模大会代表,并推选出叶大兵(照片中位于中排左一)、胡理寿、张春花、洪水林等14位省级劳模。

第一批公交车

▲照片为温州市区公交车通车典礼现场。

1956年2月7日,浙江省交通厅调剂4辆长途大客车作为温州市首批公交车,并配备24名职工,于这年的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一)正式上路试营运。

首批公交车线路设置为:1路,小南门至大桥头;2路,小南门至涨桥头。

试营运当天不收车票。市民获悉后纷纷前来围观,争先恐后地乘坐免费公交车。

这批公交车的车型是短头“雪佛兰”,加拿大制造,解放战争期间从国民党部队缴获。因为是由战车改装而成,轮胎较大、脚踏板也较高,特殊人群乘车不便,如老人乘车就需要有人搀扶。不久之后这种车型就被淘汰,换上了由美国制造的“福特”客车。

第一家新华书店

▲照片为1950年8月马骅(左六)、郑嘉治(左七)参加温州首家新华书店开张的情景。

解放初期,如果当地没有新华书店就没有教科书。为了解决温州教科书的正常供给,组织上决定在温州组建新华书店,由马骅和郑嘉治负责。马骅择定了书店的地址和仓库,并亲往杭州去进书。1950年8月,温州首家新华书店开张。

第一条柏油路

▲照片为六路公交车在市区人民路上行驶。

人民路原为温州古城南城墙。解放初期,城墙虽已被拆除成路,但路面一片瓦砾,周边的皮坊主时常在此地晒皮。

1957年10月25日,人民路经过表面沥青处理,延伸至东城下(现温州市移动公司一带)的汽车站,成为温州第一条柏油路和市区交通干道。

此时市区的公交车是美国道奇汽车公司于1934年制造的“小道奇”,全市共有7辆。“小道奇”一般可坐30人左右,最多可载客80人。

第一辆水上自行车

▲照片摄于瓯江之上,试制成功的“水上自行车”正破浪而行,远处的江心屿清晰可见。

20世纪50年代,温州街头还很少见到自行车的身影。

1958年7月5日,温州市五金合作工厂的工人们苦战3天3夜,提前3个月试制成功第一辆“温州”牌自行车。同时期,温州工人通过技术革新,还试制成功能在江河上骑行的水陆自行车。

第一座城市雕塑

▲照片摄于1952年,游客在中山公园木质工农兵雕塑前合影。

1950年,乐清黄杨木雕大师王凤祚应温州市文化局的邀请,到温州市中山公园创作大型工农兵群雕。

工农兵群雕作品高近4米,这不仅是温州第一次公开树立劳动人民的形象,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第一座雕塑。

因木质雕塑容易损坏,1954年我市对雕像进行重塑,由建筑设计师虞书堂设计、民间艺人郭世桢创作,这就是为广大市民们所熟悉的华盖山工农兵群雕。

第一批水电工程

▲照片为1959年4月1日蒲州陡门工程修建完工开闸放水现场。

1958年,温州市委召开治山治水会议,全面掀起治山治水群众运动高潮。仰义水库扩建工程中的巽山、状元江堤、蒲州陡门工程动工建设,这批工程的建成,奠定了温州现代水利建设基础。

蒲州陡门有水闸4孔,净宽12米,孔高4.5米,主要用于排涝,受益农田18万亩。工程总投资20万元,投入民工5455工,技工1974工。

第一次喝上自来水

▲照片摄自西山自来水厂建成当日,全市各界300多人在水厂举行放水典礼。

温州没有建自来水厂前,居民饮用水除塘河水外,主要靠井水或赖木船、小火轮自三溪、西溪、楠溪等处运水供应。1950年统计,温州城区有2600余口水井。因温州四季降雨量不均,每年常有两三个月干旱时间,这段时间井水浅而浑浊,要加明矾澄清才能饮用。

1955年,省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准温州市筹建自来水厂。1958年8月1日,温州市西山自来水厂建成,日供水能力为5000吨,水源采自距市区22公里的永嘉县塘下坑水库。

第一个公益霓虹灯

▲照片为解放路上亮起温州第一个公益霓虹灯

1955年,市委宣传部计划在解放南路的天一百货商场门前悬挂公益霓虹灯“一切为了社会主义”。正在筹建温州市工人文化宫的白剑影奉命赴上海黄陂南路霓虹灯厂提霓虹灯管。当时交通只有长途汽车,第二天白剑影提到一大套霓虹灯管后一直捧在身上,乘了十多个小时汽车回到温州。装置工人已在脚手架上等候,连夜安装完毕,成为温州市第一个公益霓虹灯。

第一批赴大兴安岭林场的温州知青

▲照片为温州市无线电三厂革委会热烈欢送首批知识青年“奔赴大兴安岭干革命”的场面。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肇始。1955年9月17日,温州市第一批支援垦荒队员114人前往庆元县开荒。1968年前后,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形成高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调整了上山下乡的政策,1981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终结。据统计,温州有27500多名学子告别家园,奔赴农村、山区、边疆插队落户。

1970年10月24日,温州的1100名知识青年首次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场落户。

第一辆消防中吉普车

▲照片中前立者首位为消防队员、劳动模范林瑞清,前蹲者为消防队长张伯云。拍摄地点为原市委礼堂(今墨池公园)。

1951年9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治安科设消防直属分队,招收消防民警10名,购置消防车1辆,这是温州消防队的前身。当时设施不足,只能依靠自制的水龙、钩子、竹竿等简单的破拆工具和机动义龙泉来灭火。

1953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赠送,温州消防队有了第一辆消防中吉普车。照片由朱家兴摄制,当时他在保险公司工作,车上的毛主席像是他绘制的。

作者黄瑞庚 本文原载《温州日报》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