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平阳老区:一路串起红与绿

平阳老区:一路串起红与绿

温州网 2022-05-17 08:05:00
在游走山涧的云雾映衬下,美如画卷。画卷里,随处写满平阳红色小村的致富梦想。

凤东村新建的廊桥成为不少游客打卡的景点。 刘伟 摄

凤林村红色旅游一条龙式的体验项目,吸引游客组团前来打卡。 刘伟 摄

  温州网讯 雨后初晴,山岚氤氲。

  群山绿植夹道,一条红旅示范路蜿蜒其间,绿树与火红村景,在游走山涧的云雾映衬下,美如画卷。画卷里,随处写满平阳红色小村的致富梦想。

  这是15年后的老区重访。2007年夏天,跟随“党报记者走进23个欠发达乡镇”采访团,我们踏入这片红色土地,见证老区百姓依托红色旅游,日子日渐红火的真实场景。当年50岁开外的凤东村村民蔡延宣告诉记者,自家本地鸡规模养殖很受欢迎,他想再将门前的田地开发种植各类蔬菜瓜果,在屋后空地建造一排旅馆,开一家革命老区风貌的农家乐……

  “农家乐开起来了吗?”“生意好不好?”带着这样的牵挂和对老区百姓奔富路的期待,“跨越——山区26县共富行全媒体采访”平阳采访组,在凤卧的山间寻访蔡延宣,也在寻访当年的遥想是否在今天成为了现实。

  一个梦想 “留”在山里

  站在自家新房前的蔡延宣,远远看着我们的采访车从防洪通道一直开到他家门口。笑容里,沉淀着15年的时光。

  蔡延宣的农家乐开了,但只维持了一两年。“防洪通道开通前,我们这里是断头路。与邻近的腾蛟镇被大山阻挡,山外的人进不来,我们出不去。没有客人,生意就做不了。”回想起关闭农家乐的往事,蔡延宣记忆犹新。

  但是,他依然留在山里。

  蔡延宣家的三层楼新房建在山腰处,与周边在建的新房群一起,与对面山腰散落的老屋群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恰是如今凤东村的一大“景观特色”。村庄新的规划,特地强化了这一点。静静守护老屋群的,是漫山遍野的绿——柚子树。

  20多年前,凤东村1800多户籍人口,只有315亩水田、118亩山地,百姓致富无门、生活拮据。后来,柚子树被引进来,在温州市农技专家指导下,成为全村人的致富树。但高山挡住了柚子的销路,每到柚子成熟季,村民成群结队,肩挑麻袋装的柚子“爬”出山村,这个场景,蔡延宣描述得特别有画面感。

  后来,搭上红色旅游的快车,进入大山参观旅游的客人多起来,柚子销售也有了新途径。而今,一条防洪通道贯通凤卧和腾蛟,从前1个多小时的爬山路,现在只需要3-5分钟车程,凤东村的滨水游步道,成了腾蛟人饭后休闲的场所,藏在深山的柚子,不但以品牌出现在腾蛟市场,还有相当部分,直接在公路旁的自产自销区消化了。

  “红”与“绿”,不仅构建了村民致富的平台,也在不断吸引外出游子回归。蔡延宣的致富梦,就是由在武汉创业的儿子完成的。“这些新楼,都是他们回乡改建的。”凤东村党支部书记华乃强指着路边一排排新建的“洋房”说,新房前这片全村重点打造的新项目,包括房车基地、游步道、观景台、民宿群等。他期待山外的游客纷至沓来,更希望通过一连串的项目组合,将游客留在山里,将游子引回山里。他说,这是他连任三届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一直带着全村百姓一路奋斗的梦想。

  但留在山里发展,也非易事。

  与凤东村相距不远的凤林村,是浙江红村,被誉为“浙南西柏坡”。村党支部书记郑书寿谈到村庄近年发展,颇为无奈。全村户籍人口1460多人,常住人口仅390余人,以老、少为主,青壮力量都外出务工了。

  但是,借助现有的资源禀赋,他看好未来的发展:红色醒目的公路,各种革命元素的墙绘,沿路而建的落地房,整洁的道路,构成凤林村的美丽颜值;省一大会址等丰富的红色旅游、历史人文资源及自然生态景观,彰显“浙南西柏坡”的深厚底蕴;浙江红村研学基地,郑海啸故居、郑明德纪念馆、研学教室、宿舍,一条龙式的体验项目,极具吸引力……

  “红色旅游与普通的观光游不一样,游客群体比较特殊,内容形式也偏重参观和教育,留在本地消费的机会不多,村民创业缺乏市场。”郑书寿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村里人留在山里:“最近和市委党校协商党建联盟,希望通过3年时间,解决村里‘一老一小’问题,也想拿出一两个有吸附力的项目,让村民能实实在在在家门口获益。”

  他说,留在山里,解决的不仅是山区县村民共富的问题,还是革命老区重新焕发生机,山区再现青春活力的期待!

  一个梦想 “走”在路上

  盘山公路穿过山峦和田野,串起深山里革命老区共同的红色历史记忆。

  从凤卧到另一个革命老区镇——山门,云雾缭绕将山腰处的大屯村掩映得更富岁月纵深感。大屯村作为闽浙边革命中心区域之一和红色根据地,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学习参观。“我们应该依托现有的红色旅游资源,打破当前单一的红色景区参观、教育模式,增加体验和互动型项目,让游客进得来,更要留得住。”村党支部书记郑学局带着我们去1个月前刚建的花卉园参观,又去2个月前刚流转过来的茶园看摘过一茬新茶后的模样。虽然花儿尚未开、茶香未能闻,但站在山顶,对着雾霭沉沉的大山,他激情满满地描绘着大屯村的绿色发展愿景,和老区百姓对红色旅游新模式的殷殷期待。

  一路探寻,从97岁的老交通员到60后、70后村民,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倾听一个又一个致富实践和共富梦想。

  “这一路过来的小山村,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红色资源也很相似,只有进行项目和产业整合规划,点与点串联,各项目之间优势互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美好的前景。”平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资源开发科科长林开盘介绍,这几年,各地红色旅游充分挖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体验型偏少,同质化、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等,这样的结果,就是红色景区留不住游客的尴尬。

  如何将游客“留”在当地?这是平阳县文旅部门不断探索的方向。一方面,各个红色小村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与红色旅游相融合,打造“红绿”项目,延伸旅游产业链;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牵头,对红色旅游线路的各个节点进行整合规划,将散落的点,串联成线,谋篇布局中,将人文、自然经过镶嵌进来。

  “我们正在拟定《平阳县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将对红色旅游进行总体把控和布局,实现片区整合、联动,差异化发展。”林开盘说,从短线来说,对各个村的红色景区线路进行主题推介串线包装,如“生态农业项目+红色研学活动”组合项目。另外,还要打破单调的参观和教育模式,考虑增加夜游项目和度假模式,拓宽产业链。从长线来看,要充分借助“上海—嘉兴—平阳”这条全国红色旅游线路的品牌,吸引更多都市人群来山乡。“接下来计划开通红色旅游专列,在南湖与平阳红色景区之间输送游客,实现游客资源共享。”林开盘介绍,作为长三角红色旅游联盟会员单位,去年平阳与嘉兴南湖签订协议,不仅要实现游客共享,还将对项目串联与发展予以扶持。

  一条条山路,交织着红与绿的“本色”,让山区小村通达山外的世界。假以时日,这里还将是历史走向未来的通道,必将承载起一代又一代人走上共同富裕。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红色历史与绿色生态是当地两大资源——平阳老区:一路串起红与绿

  记者:缪小霞 章会 金瑞雅 平阳融媒记者 蔡玲珑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