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一封信带着市委市政府的祝福和勉励,寄给了全市科技工作者。紧接着,市委书记刘小涛主持召开科技创新平台座谈会,要求加快建设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给一粒种子向上的力量

王丹容2022-06-05 18:55:00

  当全国科技者工作日遇上“六一”儿童节,很多话题,在巧合中,便多了“深意”。

  “埋下科学的种子”,是这两个特殊日子连接起来,给予人们的思考之一。

  本周,全市一系列“童心向未来”的科普活动,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市委市政府则以致信的方式,致敬全市科技工作者,鲜明传递出信号:在瓯越大地撒播下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种子”。

  温州的过去靠的是创新,温州的未来倚重于创新。

  5月27日,市委书记刘小涛专题研究创新平台建设,走访看望在温科技工作者,又于6月2日主持召开科技创新平台座谈会。一周之内的两次研究,凸显了科技创新之于温州的特殊性:一座城市只有将科技创新作为谋划发展的逻辑起点、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推动综合竞争力的重塑。

  调研中,刘小涛始终强调的是,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他叮嘱属地和相关部门要强化“聚人才、强创新”的工作导向。

  创新,是一粒好种子,但不是在哪里都能破土成长。唯有丰富滋养,才能拔节向上生长为参天大树。这种滋养,有赖于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有赖于党委政府提供的“阳光雨露”。归结起来,就是“生态”两字。

  生态培育,既要抓大,又要顾小。在龙头企业、链主型企业构建的庞大而绵长的供应链产业链系统中,需要众多主体在“专精特新”领域承担一系列的细分任务。因此,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金融链等互促互融互生,成为生态培育的题中之意。加速这种融合,就意味着要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温州当下的实践路径,正以“三招并进”来破题:其一,引育“人才种苗”,不断迭代升级“人才新政”40条,把人才作为创新生态里的“种苗”来呵护培育。其二,实施“栽树工程”,系统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格局,着力推进“大孵化集群”建设,由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引、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系统重塑全域科创体系,催生“产业大树”。其三,涵养环境“气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温州打出的实招硬招,意在把各种优质创新资源链接到温州,追求的是撒下一颗种子、长出一片森林的裂变效应。

  “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示意图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数据显示,迄今为止,温州累计引进49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尤其是近3年引进数超历年总数50%。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000家,科技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未来经济必然是向“实”而行、向“新”而进的。数据勾勒的是温州枝繁叶茂的创新生长图景,图景深处是更宏大而深刻的命题:温州如何从新的城市竞争视角来审视城市创新体系、创新生态的重构,这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核心命题,也是“续写创新史”必遇的大考。

  这其中,一个支撑城市创新的基本逻辑点是,让科创与科普比翼齐飞,为创新“种子”找到更为广阔而深厚的土壤。科技创新的蓬勃力量,不仅在于专业人才,也在于全民,在于将创新的“种子”培植入全民的心中。 

  乘“峰”而上,温州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连续三年在温州举办的青科会,携着全球“科技后浪”,在温州全社会种下了更多科学的种子。“青年π”圆桌会、“大学生创业世界杯”“未来科学家”社团、“小科学家”培养计划……科技的力量,因着盛会,声势浩大又润物无声地改变着这座城市。

  “种子”的力量,在于向下扎根,这就需要呼唤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创新,需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基于这种考量,市委市政府以致信的方式感谢全市科技工作者,彰显出一种特殊的仪式感——

  一座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城市,一定会让科学金字塔尖的院士名家、构筑坚实塔基的科技工作者,站在聚光灯接受公众的致敬;一座将创新视为第一动力的城市,也一定意味着让创新精神存留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并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生根发芽。

  就在今天,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犹记得,不久前“天宫课堂”开讲,我市40名师生与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天地对话”。

  “这堂课,在我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对话“天宫”后,孩子们这样说。

  这一粒粒种子,深植广袤大地,生根发芽、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这是生命的力量。创新就是最具生命力的种子。

  愿创新的种子,向新而生,生生不息!

监制:阮周琳|编辑:叶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