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昆曲是宋元温州南戏的延续

昆曲是宋元温州南戏的延续

温州文史馆 2022-07-06 09:33:31

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特别是今年以来,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将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作为打造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的重要举措。温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要深入实施宋韵瓯风文化传世工程。

温州宋韵瓯风文化传世工程,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源远流长,意蕴深刻,一直存活在我们身边。其形式内涵丰富多样,包罗万象,其中也包含着当代价值。因此,实施宋韵瓯风文化传世工程,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是我们的共同意识,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全新课题和使命担当。

去年11月份以来,市文史馆积极参与其中,发挥馆员专业优势,配合市政协专题调研组,赴鹿城、瓯海、瑞安、永嘉等地调研,深入了解温州宋韵瓯风文化工程实施情况。在《温州大典》编纂启动工作中亦给予积极配合,参与系统收集整理和抢救保护温州文献古籍等工作。另外,市文史馆组织馆员编写有关宋韵文化书籍。目前已出版的有陈增杰《宋元温州诗略》,今年还将出版洪振宁《永嘉学派文献概述》、张声和《南宋温州诗话》以及《温州百工 千品万象》等。另外,还将持续实施永嘉学派研究工程、擦亮“戏曲故里”“百工之乡”等文化品牌,实施宋韵瓯风塑韵计划。从这期起,温州文史馆公众号推出宋韵瓯风文化系列,以飧读者。

南戏诞生在宋代温州,是宋韵文化发展的高峰。不久前,温州市文史馆馆员、温州大学资深教授俞为民先生,借座市人民大会堂作温州政协第二十一期学思讲坛,阐述南戏诞生宋代温州的因缘及发展壮大的过程。而在流传中,南戏又发生了哪些嬗变?为什么说昆曲也是宋元温州南戏的延续?本文整理自讲座内容,有增删。

01

南戏是“宋韵”文化的高峰

南戏初名“戏文”,被称作“百戏之祖”。戏,即表演;文,故事也。因此所谓戏文,也就是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南戏被称作百戏之祖,在脚色体制、舞台表演、音乐体制、剧本形式等为后世的戏曲奠定了基础。南戏不仅是宋韵文化发展的高峰,还是温州文化的标志。我国近代文化史上著名人物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曾出任清末瓯海关监督,他则把南戏和永嘉之学并称为“温州二霸”。那么南戏诞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诞生在温州?

曲谱目录

明徐渭《南词叙录》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明祝允明《猥谈》则有“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可见,据此资料,南戏诞生始于北宋中后期。在高宗南渡之后开始盛行。那么南戏为什么会在温州形成?

一门综合艺术的形成或有其自然规律,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或者说,南戏的形成是建立在温州“一片繁华”上的。正如北宋知州杨蟠在温州看到的那样,当时的温州城市经济已比较发展;而到南宋初,随着对外贸易港口的开辟,温州成为“杭城第二繁华去处”。这些都为南戏在温州诞生、发展奠定经济基础。而靖康之变后,赵构南奔避金,大量扈从、百工、艺人等南下,定居温台等滨海一带,也使得温州城市人口增多、贸易频繁、商品经济更加发达。因此吸引了周边民间艺人汇入城区,形成民间团体,从而有了如九山书会这样能演“戏”、会编“文”的团队。如他们创作的《张协状元》,就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完整作品,被称为活化石。

戏文作为一种叙事性的综合艺术,最初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浅显易懂、又紧扣社会风向,受众广泛,无论是不是读书人,或者妇孺老者,均能看得懂。因此,众多艺人演变出数量众多的作品。其中宋元南戏剧本有238种、明初125种。为使戏文更加吸引观众,达到更好的传播目的,他们还借助名人效应来编排故事。如以南宋温州第一位状元王十朋为主角的《荆钗记》,就为观众所喜爱、历演不衰。

载有南戏剧目的永乐大典影印

此外,还有这部标志着“文人参与戏文创作开始”的《琵琶记》。《琵琶记》讲述了蔡伯喈为父亲所逼,辞别新婚妻子赵五娘,前往京城应试。状元及第后,牛丞相逼其入赘为婿,皇帝又不从他辞官回家奉养父母。而家乡连遭荒年,赵五娘一人承担起侍养公婆的重担,吃尽苦楚。公婆相继去世后,赵五娘便身背琵琶,上京寻夫,与蔡伯喈团聚。该剧本作者为瑞安人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进士出身。他的介入创作,使南戏剧本水准得以大幅提高,因此《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至于南戏这一名称,其实是到元代才开始形成。元代为与北方杂剧相区别,戏文才被称作“南曲戏文”,也就是“南戏”。

02

温州南戏四大声腔的流传和演变

因受众广泛,南戏有着较大的演出市场,从而发展迅速,开始向周边地区流传。在走出温州后,结合当地方言和音乐曲调等元素,产生各种不同唱腔。到明初,南戏已在江浙地区形成规模较大的四种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和昆山腔。

其中的弋阳腔命名地弋阳,地处闽浙皖赣要冲,明代属江西饶州,与温州相距不远。南戏传入弋阳后,再结合弋阳当地特色,发展壮大并向各地辐射,被称作弋阳腔,也叫做“弋腔”。主要表演方式为“一人独唱、众人和腔,用打击乐器伴奏”。弋阳腔又被称作“高腔”,随着各地流传,发展出各种以地名作为定语的“高腔”。如传入温州后,有了“瑞安高腔”。南戏唱腔传入嘉兴海盐,形成了海盐腔;进入宁波余姚,形成了余姚腔;到了苏州昆山,则有了昆山腔。我们不妨来看看从南戏到昆山腔,再演变到昆曲的过程: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元代末年,南戏唱腔进入苏州昆山一带,糅合当地民间曲调和方言,形成另具特色的“昆山腔”。明代文徵明南词引正》有详细记载:“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可见,南戏声腔较早是在顾坚的改编中得以嬗变成昆山腔。到明代嘉靖年间,寓居苏州太仓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昆山腔基础上,吸纳南戏其他三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的长处,形成新声。因其唱腔软糯细腻,被称作“水磨腔”,也就是如今为众人所熟知的昆曲。

03

南戏在当代的两种流传方式

在当代,南戏仍是活跃的,它有两种流传方式。一是静态流传。如历史上的南戏才人、作家编撰的剧本,作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被保留下来,使得后人能通过这些剧本,了解南戏的故事内容和表演形式。而且,这些剧目所敷演的故事,也多为后世剧作家所改编和继承。如前几年温州举行的“南戏新编”工程,也是这种静态流传方式之一。

《琵琶记》外文剧本

另一种是动态流传,这种流传按其流传形式及变异程度,也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南戏在当代的延续。如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就是南戏的直接流传形式。上文已简略介绍了南戏演变为昆曲的过程,可见昆曲所采用的音乐体制、剧本形式、脚色体制等,都承自于南戏,其与宋元时期的南戏,虽因时代原因会有所变化,但在文体和乐体上,并没有产生质的变异,仍保留着宋元南戏原有的“基因”。因此,昆曲是宋元南戏的嫡传延续

另一类只是以某些因素,融入到后来所产生的各种地方戏曲中继续传播。如南戏的脚色体制、音乐结构、舞台排场以及一些经典剧目,皆为各种地方戏曲所吸收。如“瑞安高腔”,近年在温州仍有演出市场,演绎的是前几年重新编排的《雷公报》之类的剧本。2016年,瑞安高腔被列入浙江省级非遗项目。综上,温州南戏发展至今,仍在借助其他戏曲形式得以继续传播。

04

结语:传承与弘扬

南戏是诞生在温州的宋韵文化发展高峰,在如今的背景条件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做好传承、弘扬工作?建议如下:

1.举办“南戏寻踪,戏曲寻根”系列活动。2、挖掘南戏中的温州地名元素,如江心寺、朔门、洗马桥、九山、瓦肆等,设置南戏文化标识。3、做好永昆、瑞安高腔、瓯剧、和调等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弘扬温州的戏曲文化。4、强化温州市南戏博物馆、瑞安高则诚纪念馆等南戏文化基地的展示宣传作用,建设南戏文化园。5.持续开展“南戏新编工程”。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