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文成“侨牌”共富路上别样打法

文成“侨牌”共富路上别样打法

温州网 2022-08-04 08:22:38

  

  温州网讯 盛夏之际,入夜的文成仍笼罩在一层热气之中。推开庭院式木门,入眼的是“伯温烧饼”的广告小景,“侨家乐”——寒舍廻塘其创办人黄靖已经笑呵呵地等在门口。

  从千年帝都的繁华罗马返回青翠山谷的文成山区,“侨二代”黄靖与妻子携手打造的民宿以“全链条”的方式拉动了一个村的收入,这是以“地利”为基础的共富融合路径。从整整50年前的1972年,“侨一代”胡志光、胡志荣兄弟捐赠6.59万元建设的玉壶华侨影剧院动工,到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文成的“侨牌”始终是一张乡愁悠远、情怀深厚的名片。“侨牌”是文成打造“山水侨城”的三张牌之一——但“打法”不同了:从纯粹的“捐”,转化为带动共同富裕的“投”;从好意的“授人以鱼”转化为新形式帮扶的“授人以渔”,以“侨”为纽带搭建起共富的“桥梁”。但“侨牌”的宗旨始终不变,那就是先富带后富——“我的日子好了,你的生活也要好起来。”

  从“捐”到“投”

  玉泉溪潺潺穿过“国际慢城”玉壶镇,一路串联两大独有风景:密集的银行和繁多的咖啡馆。

  八大银行在此设有11个营业点;人才咖啡、转角咖啡、非凡咖啡……很难想象在山区,喝咖啡是这里的主流社交方式,但也不难想象,长期在国外生活的店主,不仅能经营咖啡馆,还能做一杯非常地道的意式浓缩。店主胡永国是“侨二代”,在米兰生活了24年之后回玉壶经营一家西餐厅,不仅做得一手好牛扒,还会打一手极香浓的意式浓缩。

  如今,回乡于像胡永国的“侨二代”们,不再是春节或清明的短暂停留,而是身与心的全部回归。“侨二代”黄靖最浪漫的一件事就是大学毕业后直奔罗马,把青梅竹马的女朋友追到手。小两口在罗马生活7年之后,做出了决定:返回文成老家打造民宿,做绿水青山间的“神雕侠侣”。

  2018年,黄靖把爷爷的老房子改造为现在的“寒舍廻塘”,尽管有疫情影响,寒舍仍保持了全年73%的入住率。黄靖觉得这是他想要过的日子。

  更令他开心的是民宿的溢出效应:他成了文成“百侨扶百村”的典型,在有意无意中改变了莲塘村、西段村延续上百年的生态——“寒舍”成为这两个自然村三十多户农家的销售终端,以农特产品“特供”,带动农户就业和农特产品销售。据统计,“寒舍”的经营为村民们带来一年100多万元的销售额,每户可增收1.5万元左右。黄靖的小本本上记着“寒舍”每年可消化200多只羊、1000只鸡,还有从南田、黄坦送来的山药,农户时不时送来的溪鱼溪虾……开业一年,“寒舍”累计粉丝达1.3万人,也带动了周边民宿群发展,甚至杨梅林的开垦种植。

  “政府需要大项目,但也不能光盯着大项目,文成的文旅拓展,更需要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层次丰富,百花齐放。”这是黄靖给政府部门提的建议。他坦言,个性化民宿少,聚集性效应不够,因而文旅业态不够丰富。对温州的游客而言,洞头、永嘉都有非常丰富的构架与各类活动,与市区相近,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不是所有侨民都握有大量的资金,因而投资自己所擅长项目,把自己的风格、特色做出来,小而精,小而美,不断丰富业态,是很现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共富路径。”他说。

  从“鱼”到“渔”

  文成的华侨早期都是通过直接捐建学校、卫生院、影剧院以及为贫困学生助困等方式助力家乡建设,涓涓细流见真情。如今,他们的真情从纯粹的捐赠到引领共富,改变着乡村的面貌。

  朱寮村是文成县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也是侨乡之村。改革开放前,每到农耕时节,农民都要靠肩挑走20多公里山路才能到乡镇,买到所需的农用原料与家用品,生存艰难可见一斑。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朱寮村民陆续前往南美、西欧等地,如今在外侨民有2500人左右。

  但偏远的朱寮村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海拔1000多米,生长着上千年红豆杉古树,四边环山,视线辽阔,森林覆盖率高,且梯田叠层,风景秀丽,是夏天避暑胜地,也是冬天观雪高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侨领朱德云有着清晰的认知。

  去年4月,朱德云启动了朱寮侨团“振兴乡村”的建设平台,发动侨民干起来。有钱出钱、有地腾地、有力出力,12位侨民自愿组合捐资,计划筹集2000万元,目前已到位800万元。朱德云亲力亲为,带领一帮侨民戴斗笠拿锄头,甘愿当“包工头”。短短一年间,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宽敞的道路、有序的绿化带、设施齐全的公园、修缮一新的宗祠……夜幕降临,覆盖全村的太阳能路灯将乡村美景映衬得透亮整洁。尤其令朱德云欣慰的是,随着环境升级,村民的文明素养也得到大幅提升,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增强,“这让我们对以后全村的建设规划、发展推进更有自信了”。

  朱寮侨团“振兴乡村”建设平台的初衷是修缮村里的宗室祠堂,如今随着环境的改善,未来的小目标也已变得清晰而确定——今年6月,朱寮侨团与县政府签订了“朱寮村美丽乡村”项目,创建旅游景点、梯田复垦开发工程、建造诊所、敬老院、避暑山庄等投资项目均已在谋划中。

  上月,文成县政府签约侨资4个项目,总投资1.05亿元。“百侨扶百村,早已不是以前单纯的捐资助学的概念。”文成县侨联副主席刘双燕说。目前,该县已启动的百侨扶百村工程,将帮助侨团与经济薄弱村结对,以项目带动产业,发挥侨界优势助力共富。

  从“侨”到“桥”

  玉壶镇东溪社区侨联主席胡瑞勇以众筹模式,投资6000多万元在家乡建高空漂流文旅项目,“项目赚钱了,就当投资有回报;不盈利,就当回报家乡。”这是他的心里话,并当众把话说开了。

  玉壶镇8大银行的上百亿元存款,怎样盘活?在玉壶镇党委副书记黄金乐的脑子里,每天都有很多思考:政府不能只让华侨们来捐,这将掏空他们的情怀。而无论捐1000元还是捐10000元,都是一次性的救急补助。

  有共识,缺路径;有资金,缺载体;有情怀,缺团队,是一直摆在侨乡发展面前的难题。而今受疫情影响,侨资观望的多,“下手”的少。“政府要引导投资,以市场为主体,可将项目、产业包装推介,带动地方良性发展。先富带后富,必须授之以渔。”黄金乐对记者说。

  “文成县侨资侨力助推共同富裕试点方案已提交。把侨经济做活,把侨文化做足,把侨政策做透,吸引侨资、人才回归,既有情怀又给出信心,到2024年要完成四大目标。”文成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树智对记者说,文成在山水之间嵌入“侨”,就是优势,也是特色——打造“侨家乐”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侨贸产业、打造侨旅体验产业,形成侨经济产业链,带动共同富裕发展。

  伯温故里,山水侨城。朱德云、胡瑞勇等情怀满满的侨胞,是侨资引流促共富之“桥”;政府搭建平台,推出为侨服务“全球通”“云上侨家”政策库导师库等等,是为侨服务之“桥”;今年文成侨联将举行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以浓浓的乡情为纽带,依然是侨之“桥”。

  高温的夜晚经过县城地标建筑侨汇城,感受是滚烫的:霓虹闪烁,音乐劲爆,上百人整齐划一的广场舞看起来和市区的世纪广场没什么两样。而白天在东溪社区采访,记者路过一座尚未完工的大桥,桥下溪流波光粼粼,对岸就是通往青田的公路——这是“侨一代”胡希读个人单独捐资600万元的“胡希读大桥”,由他的儿子胡一中负责建造。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山水侨城的共富之路正在通向彼岸。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即使远走异国他们始终不忘回报家乡,从捐款修桥铺路到参与家乡建设共谋发展——

  文成“侨牌”共富路上别样打法

  记者 朱闻武 通讯员 包永强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