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温州   ->   媒体专栏   ->   地理温州
金潮港源头和上游:粼粼水波处 浓浓恋根情
来源:温州网来源:2022-08-09 08:58:26

呈店村位于金潮港支流桂峰溪的汇合处。

金潮港源头下来的这条溪涧里镶嵌着七个水潭。

清晨,朝阳将金潮港染成一湾金色,宁静而美好。我已经在金潮港的岸边,细读它的物事、人事、史事,细读它的灵气、深邃、豁达。我用了三天时间,每天早起晚宿,行走在金潮港的曲折中,也行走在金潮港的命运里。

金潮港位于飞云江下游北岸,系飞云江最大支流,发源于瑞安湖岭镇与丽水青田县交界的巾子山南麓的乌石坪(桂峰村境内),经黄林、六科等村,称大会溪(三十三溪),至呈店村纳入桂峰溪,一路奔袭,经松坦、潮基等村,斗折蛇行,沿途纳入山坑溪(三十二溪)、林溪(三十一溪)等支流;再经陶山平原,东流至沙洲村附近注入飞云江。金潮港干流长37.5公里,流域面积349平方公里。

源头:山连山谷叠谷,有高山胜景也有革命史迹

走读溪流江河,我习惯从源头开始。金潮港干流源头在乌石坪,地处瑞安西部偏远的高山丛林中,然而我们在桂峰村打听乌石坪的具体位置,所问村民都摇头表示不知道。于是,村干部找来原桂峰中学校长杨新荣,他说:乌石坪有两条山涧,分别是桂峰溪、金潮港的源头,但哪一条是金潮港的源头并不清楚。他愿意亲自开车,带我们一起去探源。

往大山深处行进,山势逐渐平缓,公路也平坦起来,眼前群山簇立,山脊的海拔多在千米上下,唯有一座兀立天际的大山,就是巾子山。我们下了车,在杨新荣带领下来到了乌石坪地段。杨新荣说:“巾子山属洞宫山脉,主峰海拔1320.7米,是瑞安最高峰,为温州市第二高峰,号称‘东瓯第一山’。遥望主峰,如同一位老者披巾端坐,故名巾子山,谐名金鸡山。传说古时候巾子山山顶有一座尼姑庵,庵里有一尼姑每天早起,先不洗漱,要站在山顶摸摸天的脸,可见这山有多高。”

说话间,我们听到哗哗的水声,这是杨新荣所说的山涧之一。我们溯涧攀登,越往山顶水流越小,后来水流成了山石中的碎片,直到隐没在草丛中。接着,我们又考察了乌石坪北面山谷中的另一条山涧,水流比刚才那条要大,路线也更远,可以断定是金潮港的源头了。

此时已过中午,阳光弥漫,云岚轻盈。山中半日寻源,终于达到目的,大家都很高兴,见源头之水清澈细小,如蝉衣在卵石上滑过,甚是喜爱,纷纷与之合影留念,也不觉腹中饥饿。

金潮港在海拔1058米的巾子山乌石坪发源后,涧水流淌在幽谷奇石之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溢着银白的光芒,两侧的青山则闪动着蔚蓝的色泽。杨新荣说:“清乾隆《瑞安县志》记载‘巾子山潭七’,指的是金潮港源头下来的这条溪涧里镶嵌着七个水潭,分布在两千米长的陡峭峡谷中,并伴有数道瀑布。相传元大德八年(1304),温州五县大旱,知府带领五县县长来到巾子山的水潭边求雨,此后连降三天大雨。”

这里山连山,谷叠谷,有高山胜景,也有革命史迹。同行的瑞安文友娄振波说:“巾子山地理位置独特,为瑞安、文成、青田交界,平阳、泰顺也不远,山道纵横,又靠近飞云江和大东海,交通便利;再加上山峦起伏,林深沟险,宜于隐蔽,利于出击,适合游击战争,便于革命活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就有中共基层组织在活动了。解放战争中,巾子山里的板寮、小方山等村是中共浙南特委机关和浙南游击纵队的驻地。”

巾子山承载着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我们驱车来到板寮村,这里已成为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从1993年开始,板寮村就开始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建设,相继修复或新建了中共浙南特委机关驻地暨浙南游击纵队成立旧址、纪念亭、纪念馆,《浙南周报》(《温州日报》的前身)纪念碑,龙跃墓等。有村民告诉我:在解放战争时,板寮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五座瓦房,村民都愿意把自己的房子作为兵营房,许多青年还参加革命。我们参观了特委和纵队司令部旧址、纵队战士营房。有村民说:旧址和营房都是普通农居,是村民自愿出资修复的,村民还捐献出革命老物件作为陈列品。

1936年,刘英、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自赣南进入浙江,曾在巾子山活动,也在巾子山留下了革命的种子。1947年10月,中共浙南特委决定筹备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渐南游击纵队。次年11月25日,纵队在板寮村正式成立,龙跃为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三个支队、一个独立大队和一个警卫大队。战士几乎是山里穷苦的青年人,他们从小放羊、砍柴,长年光着脚板,直到结婚那天才能穿上布鞋,凡是山羊能跑的地方,他们都能跑。纵队在党的领导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浙南武装斗争的主力军,巩固并扩大了游击根据地。1949年5月,纵队在浙南各县武装和广大民兵的配合下,最后解放了温州及浙南全境,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游:沿岸村落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与我同行的文友,都是瑞安人,他们虽然熟悉金潮港和沿途的村落,却也不曾有过从源头开始一路沿溪考察的经历。他们说,这次走读金潮港,让他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存背景。

金潮港上游河谷狭窄,河道蜿蜒,称为大会溪,别名罗溪,因流经地域明代时原属三十三都,也称三十三溪。大会溪孕育于巍然屹立的高山,穿过人迹罕至的深谷,渐渐丰盈起来,来到了一片林木苍翠、恬静宜人的较为开阔的谷间坡地。同行文友说:黄林古村到了。

黄林村坐落在巾子山东面长弓山的半山腰。山里石材易得,家家户户的矮院屋墙、村里的路面台阶,都用山石砌成。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晚清建筑,多为两层。村前村后茂林修竹,大会溪从村前流过,水量不大,水声潺潺,处处呈现原生态之美。据史料记载,黄林村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传说村民是从青田县黄砚地方迁入,不忘故地而称为黄村。后因村里多枫树,秋天一片艳黄,故名黄林。现在村民吴姓居多,是明天启年间(1621-1627)自青田龙现迁徙而来的。村民很是友善,遇到都会主动招呼。据村民介绍,黄林村因居于深山冷岙,过去交通不便,像与世隔绝一样。村里只有零零落落的小块水田,种单季稻,村民日常的主食就是番薯丝。山里没有什么副业,正劳力砍柴烧炭,木炭质量不错,外皮泛着金属的光,敲一下发出金属的声响,山里人叫“银炭”,自己舍不得用,就过山岭挑到山外卖。现在有公路直达黄林村,越偏僻越古老的地方越被城里人喜欢,这样黄林便成了旅游胜地。

山里的晚风一阵跟着一阵,接续不断。已是夏季,却凉意袭人,我们吃过晚饭,找了一家敞亮的客栈住下。主人用备好的水果和山茶待客,我们喝了一会儿茶,聊了一会儿天,便早早地就寝。房间里的灯光透出窗外,映照着夜色中徐缓飘动的山岚。这是一个柔和的夜晚,我躺在床上一闭上眼睛,就会看到白天的景象。

在黄林村住过一夜,当霞光在天边山头乍现时,我们就上路了。清晨的薄雾铺展在山间,路旁的林木从车窗外面逼压我们。当第一道阳光透过车窗时,六科村到了。

相比黄林,六科可算是个大村,全村八百多户,三千多人,以卢姓为主。根据当地族谱,卢氏始祖是在宋淳祐年间(1241-1252)从丽水缙云迁居于此,因此地溪流汇聚,野鹿群集,取名鹿窠,谐音六科(方言音同)。也有传说该村有六水汇集而始称六源,明嘉靖年间(1522-1566)村里有五位秀才携一书童进京赶考,结果六人均中了进士,于是改名六科,意为六人一同科举及第。

我相信这传说的“真实性”,六科必定有过读书科考蔚然成风的时候,村里保存完好的古祠堂、雕工精细的古戏台、极尽奢华的古墓葬都是证明。同行的瑞安市文联副主席林新荣说:“清朝晚期,瑞安有一批忧国忧民、探求富国强民之路的知识青年,如陈黻宸、许启畴、金晦和陈虬等人,在六科集资建房,隐居求志,并成立‘求志社’,社员盛极一时。二十多年里,他们在这里读书讲学、种瓜种豆,还带领村民开辟农田、修建溪塘,过着‘可耕可樵,可仕可止’的日子,谋求‘修明绝学,供世驰驱’的抱负,社员中有多人考中举人、进士,求志社名闻天下。如此一来,六科村民更加勤耕善读,文人学士辈出。我曾查阅过六科村修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的《卢氏族谱》,族谱皆为楷书抄录,字迹工整娟秀。我在第十四卷看到了一册艺文,有十几篇序、赋、记、论、墓志铭和二十七首诗词,作者有卢一泉、卢南轩、卢敏堂和卢作珊等,据说他们在当时的瑞安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可惜已查不到他们生平事迹了。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而现在,六科的名声大不如前,荣华已经落幕,只有属于省级文保单位的六科卢氏宗祠,偶尔有人慕名前来参观。我也想进卢氏宗祠看看,却大门紧锁,苏尔胜找了村民询问,得知可以从边上虚掩的小门进入。宗祠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四合院式,前为门厅,后为正殿,面阔五间,悬山式屋顶;天井中的古戏台,有两百多年历史,那八角覆斗式藻井,可增强舞台的声学效果,尽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百般风流。摆放在正殿的那面家训屏风,最引人注目,屏风由十二片单屏连在一起,红底金字,用金粉书写清代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所著治家格言《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落款“乾隆岁次戊戌三月望日縠旦”“余庆堂主人敬书”,算起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闪闪金光中透露着当年的文化繁盛。

娄振波说:“六科当初的富裕,与可通小船、竹排有关。金潮港中下游的小船、竹筏能到达六科,给六科带来热闹和繁荣。我小时候见到一些好水性的山民,以放竹排为业,运输货物,他们拿一根头上套有铁钩的长篙,遇深潭撑排,遇浅滩拉排,搏击在风浪里。”金潮港沿岸的村落,都离不开河流的孕养,它们因水而生,因水而美,也因水而兴,即使现在暂时归于平淡,难觅往昔货排停泊、人来人往的盛况,但只要有绿水青山在,必将会日益转化为金山银山。

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行,我们来到了呈店村。这里溪面宽阔,水流平缓充盈,清碧如玉,犹如一汪清湖。我们停下匆匆的行程,来到溪岸边驻足凝望,听溪水拍打溪岸的声音。这里也是金潮港支流桂峰溪的汇合处。

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村子很安静,也显得整洁干净。呈店村有村民一千多人,却有大半在海外闯荡打拼,主要在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家,成为有名的侨乡。呈店村村民告诉我: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村民走出家门,漂洋过海,浪迹天涯,敲开“东洋”和“番邦”的国门,成为出国华侨的先行者,也是第一代华侨;第二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出国开办中餐店、酒店,或皮革、服装加工厂,在当地华人中有了一定影响;第三代是在上世纪改革开放时期,他们有文化有知识,对国外有了了解,从事的行业更加广泛,有开设商品超市的,有开办公司做国际贸易的,更有热衷于进军新兴行业、新技术实业,开辟了新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漂洋过海的华侨不管离家乡多远,始终心系故土,反哺桑梓,建设家园。2008年村里建起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的侨家大院,建设经费由华侨廖巧明无偿提供。修桥造路、修筑堤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广大侨胞更是热情汇来善款。

一笔笔款项与大会溪的粼粼水波相呼应,都有浓郁的恋根情结,都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意蕴。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金潮港源头和上游:粼粼水波处 浓浓恋根情

曹凌云 文/摄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