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加成功。《“聚”变十年》将以记者和观察者的视角,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和伟大变革,探访这十年来温州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总结十年来温州发展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聚”变十年丨创新,温州全新的城市气质

温州网2022-09-30 09:53:00

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现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开展科技人文交流,推动青年创新合作,是各国共同愿望。”2019年,首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召开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并在关切中指明方向——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共创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

  确实,谁拥有青年科学家和前沿科技,谁就拥有决胜未来的优势资源,这也正是温州举办“青科会”的背后深意。通过“青科会”平台,全世界的“最强大脑”齐聚温州,构建创新共同体,扩大科技合作“朋友圈”,发出重大战略“温州声音”,推动“温州制造”走向“温州智造”。

  这场盛会,也向外界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温州虽以民营经济起家、立家、发家,但如今,她已不仅仅满足于“温州模式”和“民营经济之都”的美誉,而是转型走上了一条依靠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从创业之都向创新之城精彩蝶变,以期为未来赢得新的光环。

  厚积薄发中,这条实践路径愈渐清晰。

  积极引育“人才种苗”

  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今年6月,《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权威发布,温州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第27位。

  吸引力逐步提升的背后,离不开温州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和聚才的良方。近些年来,温州积极引育“人才种苗”,向外界展示何为“求贤若渴、惜才如金”。

温州走进甘肃兰州,向广大高校毕业生发出来温就业邀请

  青年人才是创新的生力军。今年1月,温州“新年第一会”便吹响了“百万人才聚温州”的号角,并把第一份“大礼”送给各路英才——温州“人才新政40条”3.0版重磅亮相,在原有A至E类人才的基础上,拓展了F类人才的评定,并创新推出了大学生招引“510+行动计划”,迭代形成10项组合政策,提供涵盖住房、就业、社保、公积金、交通、住宿、实习、创业等全链条全方位补贴支持。

  在今年市“两会”上,“青年发展型城市”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打造适应人才需求的高品质城市环境和生活场景,吸引更多创新人才与温州共成长,打响‘来温州·创未来’品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温州还将每年植树节设为“温州人才日”,寓意人才工作就是城市发展的百年大计,展现满满的求贤诚意。

  随着政策力度不断加码,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青年人才选择来到温州干事创业,实现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瓯越院士之家”院士入家仪式 郑鹏/摄

  一个领军人物,能够带动一个产业。越来越多的院士,从温州的“贵客”变为温州的“常客”。

  2005年,李校堃作为高端人才被引进温州,2019年11月,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成为了温州本土诞生的首位院士。

  2020年10月,温州本土首个“院士之家”——“瓯越院士之家”喜迎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宋伟宏等10位院士“入家”,标志着温州集聚全球高端智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今年6月,温州首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平台——浙南海创城揭牌成立,成为一个专门“瞄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也是一个新兴产业项目的首发地、“培养皿”。

  在温州,人才正被摆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随着一揽子举措落地,温州人才“磁场效应”不断显现,为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提供硬核人才支撑。

  积极实施“栽树工程”

  谋篇布局再塑优势

中国(温州)数安港

  5月18日,一件盛事吸引众多目光——“瓯江论数数安中国”2022数据安全发展大会在温召开,集数据安全技术创新研发、数据产品交易、数据产业孵化、法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温州)数安港正式开园。

  “今天的数安港,明天将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数字经济重要枢纽。”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专程赶来温州在开园仪式上作主旨演讲,对中国(温州)数安港寄予厚望。

  仅一个多月之后,2022中国软件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温州召开,温州国际云软件谷宣布开园。百余名软件行业的院士、专家学者和国内高校代表,以及软件行业领域的头部知名企业和本地相关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线上线下共谋温州软件产业发展。

  动作频频的背后,是温州对数字经济这条新赛道的追求与渴望。抢占先机,意味着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这将成为经济弯道超车的一个突破口!

  除大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外,温州还积极实施“栽树工程”,构建新格局,搭建新平台,建立新机制,让“创新种子”加速长成“产业大树”。

  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和温州市大孵化集群的“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格局渐次成形,挺起温州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

  探索“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合作机制,累计引进培育国科、浙大、华中科大温州研究院等49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尤其近3年引进数超历年总数50%,更多实验室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连续三年高水平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搭建全球青年科学家跨国跨界交流平台、合作机制,开创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快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叶茂根须深,根深叶必茂。温州以战略眼光不断谋篇布局,以创新为钥不断再塑优势,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积极涵养环境“气候”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近年来,虽面对疫情的不利影响,温州招大引强却频现“头部现象”。就在8月底,由我国风电头部企业金风科技牵头投资430亿元的温州深远海海上风电零碳总部基地项目在海经区正式开工,为温州创新发展投下百亿级“信任票”。

  这种喜人现象,与温州积极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无关系。

  用地空间一直是制约温州产业发展一大瓶颈。为此,去年以来温州整合自创区、高新区、经开区三个国家级平台,获批设立温州湾新区,挂牌成立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办事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此外,今年以来,温州锚定产业振兴,围绕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组建3个工作专班和500人的一线招商引智队伍,外派开展驻点招商,成功新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27个,其中亿元以上单体制造业项目81个、10亿元以上7个,招引世界500强、高新技术企业等高质量项目14个。

  在对外谋求合作发展的同时,一系列大手笔投入正在不断撬动本土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活力。

  近日,温州市红灵鸟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上仕收到一条短信,提醒他公司有一笔20万元的“小升规”企业奖励待领取。“企业本身就有长大的需要,现在长大了还有额外奖励,让我们信心倍增。”陈上仕说。

  温州通过政策帮扶激励,激发更多小微企业自我成长内生动力,从而不断壮大市场主体。今年仅温州市区就已发放“小升规”企业奖励资金6500多万元,惠及358家企业,全市累计发放奖励超2亿元。

  成效同样斐然的是:今年上半年,温州“小升规”入库培育企业数量1460家,居全省第一。这也是温州连续4年每年培育千家以上“小升规”企业。

  越来越多企业也因创新尝到甜头。瑞立集团近年来以自主创新为企业发展核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成功从传统的机械制造汽配企业转型为电子电控和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汽配企业。2018年至今,在行业市场下滑的大环境下,瑞立的产销量始终保持着每年20%的逆势增长。巨一集团同样发展势头迅猛,依靠先进的智能生产线和稳定的海外市场,预计今年全年营收七八亿元,增长率在30%左右,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瑞立集团智能化机加车间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温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去年达到758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5.4倍、超过了3000家,研发投入强度翻了一番。

  随着温州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创新正成为温州的全新城市气质。它将为温州“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注入澎湃动能,为温州赢得更好未来。

监制:阮周琳|策划:叶双莲|记者:张湉|编辑: 张湉

“聚”变观察员

这几年,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青科会已成为温州的金字名片。自2019年以来,温州成功举办的三届青科会均备受世界瞩目,温州同时也因科技之光熠熠生辉。每届青科会都吸引着世界知名的青年科学家在温州集聚,智慧在这里碰撞、思想在这里交锋、合作不断产生、产业不断赋能。

在我看来,青科会不仅展示了温州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更展示了温州对人才的渴求。温州展示出求贤若渴的诚恳姿态,吸引全球青年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不仅链接了全球资源,更为温州创新不断注入动力,使人才成为温州振兴的智力“引擎”。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借青科会东风,建议温州进一步搭建和深化青年人才创新合作平台,促进全球科技人才交流,丰富温州创新网络,深化开放包容、 互惠共享的创新合作,将温州打造为科技创新的开放高地、人才高地和信任高地。同时希望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将一系列好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落地,促进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将青科会打造成为永不落幕的峰会。

——谢瑞霞温州市人大代表、温州城市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