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反噬吗?这个论坛有答案

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反噬吗?这个论坛有答案

天目新闻 2022-11-11 09:51:53

  早在19世纪,科幻作品就经常描绘这样一个画面:人类创造了无所不能的机器人,结果却被自己创造的机器人反控制,造成人类的毁灭。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步入快车道,这个画面似乎不再是二三十年前的天方夜谭了,一些人不禁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智能?

  11月10日,在浙江乌镇召开的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论坛上,业界专家给出了答案:主动权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上。

  之江实验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朱世强认为,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属于“弱人工智能”,仍需持续发展演化。

QQ截图20221110200138.png

  之江实验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朱世强在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弱人工智能’有超越人类的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某些单项的领域,比如围棋、蛋白质的测序等领域要远远高于人类个体的能力。但是,从综合智能而言,这样所谓的‘强大的’人工智能,其实又是很弱的。”朱世强说。

  他举例,机器人下楼梯会摔倒,机器人可能会判断一名获奖喜极而泣的演员她在悲伤地哭泣……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技术层面还远远还没有得到解决。

  “从技术角度来说,智能是比较容易得到的,而智慧用机器是比较难达到的境界。”朱世强说,他坚信,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在机器领域的延伸。“真正地主动权永远掌握在人的身上。任何一个机器只要是由人开发出来的,总有人能够控制它。”

  香港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杨德斌则在线上发言中也提出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比,还是相去甚远,不用担心机器学习会有一天超越人类。

  “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相比较,就像是龟兔赛跑,人类智能是兔子,人工智能是乌龟。如果从同一起跑线出发,乌龟肯定追不上兔子。但是,随着人类越来越依赖机器,把越来越多的事情交给机器,情况将逐渐改变,但这是人类自身造成的。我们应该担心的是人类会不会因为过度依赖机器而变得不智慧。”杨德斌说。

  朱世强提到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没有原罪,但是,技术的应用是有正邪的。那么,人类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证技术的应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呢?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在线上发言表示,因为伦理的准则很难准确描述,即便可以定义,也很难执行,所以很难通过给机器规定严格的伦理准则,来限制它的错误行为。

QQ截图20221110200156.png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在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论坛上发表线上演讲。

  “从根本来讲,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都需要以人为本,从公正公平的伦理原则出发做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张钹说,当下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思路是,努力建立可解释的人工智能理论。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安全、可信、可控、可靠和可扩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最终推动人工智能的公平、公正和有益于全人类的应用与发展。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黄蓓蝶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