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馄饨担上几多乡愁

馄饨担上几多乡愁

2023-02-15 09:46:18

  都说温州人儿时的记忆里肯定会有馄饨担的身影。

  夜幕降临,路灯亮起。“馄饨担”穿梭于城市巷弄,“笃、笃、笃”的敲梆声馄饨汤的香气弥漫,魂牵梦萦,挥之不去……

  汤清味鲜,鲜美爽口的馄饨,构成了温州人鲜活生动的风味记忆。馄饨担早已不单单是一道食物,而是一份乡愁,一个情感载体,一方城市的专属名片。

  一

  有一首曾经广为流传的童谣,“娒娒,你显能,阿妈给你煮馄饨。馄饨汤,喝眼光;馄饨皮,配番薯;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碗,吃爻倒端转”。

  像馄饨这样的里巷小点心,能被童谣记载,说明它深得人心。而温州其他的小吃,就很少有这个待遇,连鱼丸也没有。

  但温州人更惦记的,其实是馄饨担。“馄饨碗,吃爻倒端转”,描绘的正是馄饨担消费的特点。文学的记录,是精准的,也是有选择性的。

  馄饨不光温州人惦记,金庸先生也惦记,他的小说《笑傲江湖》里,就有一个温州人,在荆楚江湖上以挑担卖馄饨为业,背地里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武林人士。

  《笑傲江湖》第三回:“其时雨声如撒豆一般,越下越大。只见一副馄饨担从雨中挑来,到得茶馆屋檐下,歇下来躲雨。卖馄饨的老人笃笃笃敲着竹片,锅中水汽热腾腾地上冒。华山群弟子早就饿了,见到馄饨担,都脸有喜色。陆大有叫道:‘喂,给我们煮九碗馄饨,另加鸡蛋。’那老人应道:‘是,是!’揭开锅盖,将馄饨抛入热汤中,过不多时,便煮好了五碗,热烘烘地端上来。”

  那位卖馄饨的老人是浙南雁荡山高手何三七,自幼以卖馄饨为生,学成武功后,仍挑着担子游走江湖,一身武功,却自甘淡泊,以小本生意过活。

  金庸先生对于何三七的人物设定,及馄饨担的描述,说明他对馄饨担是有认知的。因为以挑担这种形式来售卖馄饨,在全国范围内,湖南、江浙一带都有,金庸先生在去香港前,就在这一带生活。而进入金庸先生文学世界的,却只有温州馄饨担,说明温州馄饨担历来是出名的。

  被称为“短篇圣手”的温籍著名作家林斤澜,接过了金庸先生的笔,继续为温州馄饨立传,他在《馄饨民俗》一文中写道:本地馄饨不但有摊,还有担。串街走巷,敲梆为号……午夜犹有梆声笃笃如佛国木鱼……担可竹制,也可木造,或竹木合成。一头一灶一锅,挂一竹梆。灶是口大脸浅的灶头……另一头是多个不等的小抽屉……两头之间本是扁担地方,却过街横一般搭天桥分房间连接两头,码着海碗,立着高矮瓶子,盛落肉馅……操作时节,一只手这房间那房间,一只手拉这抽屉关那抽屉,遂生魔术的魅力。如若馄饨一元一碗,参观馄饨担子并操作足值一角……

  二

  “馄饨”加上“担”,为什么就能成为温州人的乡愁标签,被上至大师作品、下至街巷童谣所记载?林斤澜先生对于馄饨担的描写,无疑是细致生动的,构筑一个馄饨担,主要的材料,就是竹子。

  中国人讲究吃,而吃,与空间紧密关联。空间的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餐饮的形态。餐饮空间,无非三种,一是室内空间,酒店餐厅或家庭;二是室外空间,大抵上可以定义为露天餐饮,比如野餐;而第三种,则介于二者之间,可以定义为流动空间,即餐饮场所的不确定性、多场景。最典型的,莫过于馄饨担。

  馄饨担便利的流动性,使它能够以所有人类双脚能够抵达的生活场所为空间,食品制作与现场消费灵活组合,你可以当街露天站着吃,也可以在屋檐下边躲雨赏雪边吃,更可以走两步端回家吃。而且,这种形式最大程度上利用了空间,只要担主走得动,整个城市都是他的馄饨店,免租金,免装修,还有比这更高明的吗?

  中国很多老物事,都是挑在肩上的。比如:货郎担、收破烂担、剃头担、馄饨担,甚至佛龛也可以挑着上门让信徒点香烛。这些物事,大抵都是从扁担这种东西演化而来的。扁担是中国人最常用的载具,它的两头挂载不同的东西,就演化出了不同的物流服务内容。

  作为馄饨担,竹子是最主要的结构材料,事实它的整体就是一个竹架。而且,就连馄饨担的发声工具梆子,也是竹子做的。

  现在,也有人用三轮车替代肩挑馄饨担,但在轮子尚末广泛应用的年代,正是竹制馄饨担,让人们能够在堂食无法到达的时间地点,满足口腹,慰籍心灵。那温州特有薄面皮、蛋丝、紫菜、虾皮、菠菜、榨菜、生烫肉风味,伴着一声声敲梆,刻在了一代代温州人的记忆里。

  三

  昼伏夜出的馄饨担,是夜生活的繁荣的一个象征。而夜生活,在历史上,只有行政中心、经济繁华的地方才有。

  作为千年商港古码头,从宋元开始,整个朔门街区在历史上,就是温州的物流中心,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航拍图。杨冰杰 摄

  古码头外曾帆樯林立,朔门城墙内店铺、客栈、豪宅密布,横街上招幌迎风,客商接踵,行人如织。而且,它曾经还是温州的行政、经济、文化、宗教中心之一,白鹿庵的香火差不多和温州旧城一样古老,海坦山杨府殿影响力辐射瓯江中下游。而兵营巷,永宁殿,则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是作为温州军事防卫及行政治理的中心存在。

  在这样一个历史厚重的地方,最忘不了的,还是每晚随竹梆声而来的馄饨担,它仿佛是从千年以前走来,那一缕悠远的人间烟火,升腾在朔门街的静谧夜空。

  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化的推进,商业服务业的繁荣,馄饨担这种辛苦的活计,渐渐少有人做了。现在,朔门的千年商港、古码头遗址正在发掘保护,并规划建设遗址公园。或许这里将重现象征着历史记忆、人间烟火的馄饨担、竹梆声,因为,它们也许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客商们与我们共同的舌尖记忆。

  来源:瓯居海中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