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调研组来温,调研促进民间投资和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从重大投资项目到审批流程改革,在“拼经济”背景下,温州民间投资经验再次引起关注。

温州的民间投资之道

2023-03-26 20:05:00

  正泰8GW高效晶硅电池和组件智能制造项目

  国家发改委的这次调研,或让很多温州人嗅到了民间投资迎来“四月天”的气息。

  尽管当前民间投资意愿和能力仍偏弱,但在各地全力拼经济的超常举措刺激下,一系列撬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正在加快落地。

  在这样的节点上,国家发改委调研组来温专题调研民间投资,有何深意?

  先看,温州民间投资之于全国的典型意义。

  民间投资的活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座城市的内生动力。温州是民营经济大市,民间投资历来是全社会投资的主力军,在全国颇具影响力也不乏话题性。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成为我国民间资本和民间金融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因着敏锐嗅觉,温州民间资本总是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找到市场“蓝海”,成为全国投资“风向标”。由此,温商不仅带动了各地市场经济发展,也厚植了生机勃勃的“地瓜经济”。

  但一段时间里,民间投资“脱实向虚”,让温州经历一场“经济寒冬”。痛定思痛的温州,经风雨洗礼迎难而上、爬坡越坎。这些年来,温州坚持以实体为基、以改革为钥,全面激发民间投资新活力。近三年每年民间投资规模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去年超210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近60%,带动温州经济持续向上向好,经济总量稳居全国30强。

  可以说,一部温州热血发展史中,交织着温州人在民间投资上尝过的甜头、吃过的苦头。温州民间投资的成败得失,是探路者们所遭遇的先发问题、积累的先行经验。于全国其他地方而言,无疑都是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

  再看,温州民间投资之于当下的示范意义。

  民间投资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民间投资信心的恢复和预期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去年年底至今,国家发改委、各省市政府密集发布一系列政策,意在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努力让民间资本“有得投、愿意投、投得起”。

  在这方面,温州亦有着先行先试的探索实践。

  重大项目如何向民间资本“开门”?在温州,民资控股的杭温高铁项目,开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民资合作新模式;总投资1200亿元的三澳核电项目,成为全国首个民营资本参股的核电项目,走出民资参与能源领域混改的新路径。在社会力量办医、办文化、办体育等改革引领全国之后,温州政府主动“开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破阻碍民间投资发展的“三重门”。

  “开门”的同时,温州也为民间投资设置更多“路标”、引导民资大潮入渠。比如,温州通过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推进“涉企柔性执法一件事”改革,企业鉴定“最多评一次”、执法监管“综合查一次”,打造亲商安商法治环境,让民资“放心投”。又比如, 温州通过构建“基金丛林”拓展科创投资通道,通过实施“增资扩产”项目带动民间投资412亿元。

  温州的探索还只是起步。面向未来,温州民间投资,路在何方?

  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要敢于在冬天投资”,“敢”字背后需要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诚如国家发改委调研组所期许的“推动相关政策体系迭代完善”,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建设,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迭代历程。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浙江民间投资热情在回升,但存在“大企业、风口行业敢投愿投,中小企业、传统行业谨慎畏难”的现象。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提升他们的投资热情,最重要的还是靠制度集成创新来实现强预期、优环境。唯有继续深化改革,聚焦投资方向、路径、成本等核心问题,创造边界清、规则明、前景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民间投资的活力才能充分释放。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当无数民间资本“敢投、能投、愿投”,我们没有理由不期待明天。

监制:阮周琳|编辑:鲍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