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炎亭梭子蟹为何称之为朝廷贡品?

炎亭梭子蟹为何称之为朝廷贡品?

潮新闻 2023-05-02 09:59:00

  三餐四季,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味道,而作为浙江南大门的苍南,就是山海交融的味道。

  山海之间寻味苍南,苍南滋味在珍和鲜里倾泻而出,让人回味无穷。

  要说起苍南的海味,首当其冲的无疑是炎亭梭子蟹。早在明代嘉靖时期,它就成了问鼎朝廷的贡品。

  一道苍南海味为什么会成为御用珍馐?除了炎亭梭子蟹,苍南的美食地图里还藏着什么奥秘?

  天选之地

  浙闽交界的东海之味

  位于浙闽交界的苍南县濒临东海,坐拥漫长的黄金海岸线,炎亭就是其中一个海边小镇。

  炎亭江蟹之所以如此出名,无疑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有关。

  “山岙盘桓,水深土沃”,这里位于鳌江入海口以及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盛产虾蟹鱼鲜;再加上处于大陆架延伸地带,这片水域流速平稳温度适中,自然成了梭子蟹繁殖的“天选之地”。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炎亭“中国梭子蟹之乡”的美称。

  早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朝廷就下旨在炎亭“屯扎人员、建通衢、捕御蟹、专供御用”。炎亭出产的梭子蟹个大膏腴、肉厚味鲜,让吃遍天下珍馐的皇室为之倾倒,足以见得其风味一枝独秀遥遥领“鲜”。

  如今,这道“鲜”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因而苍南人有“无蟹不成宴”的说法。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低温处理后放进锯木箱,它还飞跃重洋成为日本欧美餐桌上的活鲜。 

  每到夏季,都有众多游客驱车慕名而来,就为了吃上一口炎亭梭子蟹。

  清蒸梭子蟹、梭子蟹炒年糕、江蟹生……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梭子蟹就足以用“鲜”牢牢锁定味蕾。

  文化交融

  苍南美食群星闪耀

  “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在苍南讲方言,可能不是一个明智之举,这里既有温州话也有闽南语,还有更为独特的蛮语,从语言上就可以看出往昔的文化交融。

  和苍南的方言一样,这里的小吃也能分出很多种特色:炎亭鱼饼、矾山肉燕、蒲城烧饼、桥墩月饼、藻溪猪油渣……

  许多苍南风味美食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人文故事。

  比如矾山肉燕,与馄饨面皮包肉不同,它是以肉做皮,以肉为馅,形似飞燕。用猪后腿肉打成肉泥加入番薯粉搅拌均匀,再擀成薄如纸片的燕皮,一张燕皮的成型需经过2个多小时的反复捶打。

  “矾山肉燕和矾山矿工密切相关,矾山有数百年的采矿历史,矿工采矿艰辛,平时喜欢吃肉燕来犒劳自己,又扛饿又能增加体力。”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矾山肉燕制作技艺”传承人朱师勤介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以肉包肉”的矾山肉燕算是珍馐。除了与矾矿有关,矾山肉燕也吸收了闽南小吃的特点,是闽浙饮食文化交融的结果。

  在苍南,还有一种香喷喷的蒲城烧饼,当地人称之为“继光饼”。这种饼已经相传了几百年,它色泽金黄,外脆内软,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

  传说明朝时期倭寇侵袭浙南沿海,戚继光带兵来抗倭,很多干粮因为湿气而发霉变质。后来,戚继光就带着这种水分少又结实易饱的烧饼行军打仗。“继光饼”中间有孔,穿上细麻绳挂在胸前可以随时食用,现在想来,这种饼像是军用压缩饼干的古代版。

  人类的迁徙,文化的交流,势必带动美食的融合。

  在苍南,不止可以看见山海品尝鱼鲜,更能从独特的饮食、方言文化里窥见历史的碎片。

  来源:潮新闻

  原标题:炎亭梭子蟹为何称之为朝廷贡品?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